APP下载

本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及融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2019-08-27张璇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3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人文关怀思政教育

张璇

摘 要:本科与高职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理解和把握,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本文认真分析和研究了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异同,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高职思政教育应广泛融入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理性思考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思政教育;比较研究;人文关怀

一、本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一)本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相同点

1.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相同的,都需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中华民族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综合素质夯实,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养扎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任务相同,那么目的也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认知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爱国热情,拥有报效祖国的决心,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2.为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两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相同的,都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想信念等,都应当把马列主义及党的方针路线,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联系起来,展现我国人民目前的道德风貌、社会精神、人伦理念等。

3.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大体上还是一致的。组织管理方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教学管理方面,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力军,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

(二)本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点

1.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是一致的,但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来讲,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本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压缩版”。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较为贫乏,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要更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基础政治理论 ,介于各种原因进入高职求学的大学生在思想定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加上他们较之本科生来说,挫折感、自卑感与自负感更加强烈,心理状况比较复杂、脆弱。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律自强意识等个人基本素质的教育要求更迫切。

2.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对建国建党的基本情况都知之甚少,不知根、不知源,如何能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如何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如何能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高职院校大学生将来都要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工匠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励精图治精神的要求更突出体现在高职大学生身上,高职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引导他们倡导和实践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又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特色。

3.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和队伍上远不如普通高校强。高职学校的有些老师教育水平达不到应有标准,教学手段落后,对一些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具现化,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上课质量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从年龄结构来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理论功底扎实,但易受外界诱惑思想易动摇,加上职称晋升的空间狭小,不能安心本职工作,队伍不稳定,工作热情不高、流失现象严重。

通过比较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异同,为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提供了方向,指明了道路。

二、融入人文关怀助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文关怀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人文关怀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有效控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提升的得力助推”。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接受和认定,不能成为依靠外力强加的义务,只有深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存状况、精神需要,在思政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容内化为符合大学生人性需要的价值需求,立足于现实的人并最终回归于人及人的自身发展,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时效性。

(二)完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大学思政教育的责任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建设型人才,而在培养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匹配产业的发展理念下,以就业为导的高职大学生在校学习偏重掌握实用知识以求获得谋生之道,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令他们有可能演变成纯粹的“工具人”的危险,必然会威胁到他们作为一个人本应该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注重个性和创新思维培养

思政课教师要仔细梳理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诉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德育知识体系与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触点”,对不同专业学生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更多人文关怀的关注、探索和解答,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构

(一)高职思政课教师本身人文素质的优化

1.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教师要想把课讲好、讲得得法、讲得准确、讲得精彩,所讲的内容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入脑、入心,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只有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才能锻造自己的政治品质、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理想,使自己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2.博览群书,广纳知识,提高人文素质修养

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用丰富的思想养料,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二)构建的“同心圆”式思政教育的多层互补圈层效应

1.思政课堂的引领力。在同心圆”式思政教育体系中,思政课仍是核心地带,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质量。高职生面临就业、婚恋、价值观不稳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渴望得到现实的关心、理解与指导,思政课教师就不能过于理想化和形式化的说教,而应该不断探索把党的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学科学理和教学内容、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从人文关怀的视角,给予他们所要的关怀、理解与指导。

2.课程思政的渗透力。专业课、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精神成人”。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构建的背景之上,当然也同各类课程的内容本身有关,不能刻意为之,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才能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人文关怀氛围中得以推进。

3.校企文化的影响力。校企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整合与互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高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实地参观、社会实践、订单式培养等各种形式下,使强调人性化管理、以人文关怀见长的校园文化,和强调制度化的管理的企业文化融合起来,双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既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也有助于为企业输送适应企业工业文化需要的合格人才。

4.网络微媒体的辐射力。网络微媒体蓬勃兴起,各种自媒体终端和社交网站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使思政课堂环境面临深刻变革。微媒介平台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零星碎片化的、海量而又未经任何“筛选”的社会思潮。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传播“微时代”的正能量,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都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领路人,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堅持以人为本,“凸显人文情怀,尊重大众的主体地位,切实关注大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充分展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光辉”,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人,并转变为人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理论化人和人化理论,最终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2-6.

[2] 陆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

[3]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基金项目:2018年度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策略研究--以兰州为例”,项目编号:18-018E。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人文关怀思政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