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烛之武退秦师》谈论辩型作文的写作技巧

2019-08-27黄思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秦师立论郑国

黄思源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都利用专业模板与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套用,虽然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模式,但却使得文章创作呈现出模式化、套路化特征,不利于学生写作分数的提高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着重加强对现有教材的充分利用,在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渗透写作技巧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在消化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缜密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提升论辩型作文的写作质量。

一、《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辩证思维分析

1.联系观

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通读,可以发现本文主要记述了郑国受秦晋两国围攻的一场外交战役,在国家面临危急存亡之际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借自身的缜密逻辑与强大说理能力最终说服秦国撤兵,化解了郑国的燃眉之急。从这一层面来看,本文的创作意图便是塑造烛之武的光辉人物形象,昭示出其能言善辩的才能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品质。但与此同时从当时的整体宏观环境角度来看,我们却可以发现烛之武的辩论并非是秦军撤退的充分必要条件,文章从一开始便交代了郑国受到秦晋两国围攻是由于“无礼于晋”,这才为后来“退秦师”这一行为埋下了暗线。同时,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实现“退秦师”也离不开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秦晋两国军队并未驻扎在一处、双方之间借助合围之势进攻郑国,因此二者彼此间的行为动向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才为烛之武的劝说提供了有效契机。由此可以看出,在看待问题时应当充分运用联系的观点,确保能够围绕一个问题向其周边进行扩散,准确寻找到与之相关的必要联系,将各个相关要素进行整合收集,从而形成最终问题解决的有效契机。

2.发展观

从烛之武在劝退秦伯时所表达的观点层面进行分析,秦晋两国基于利益角度形成了同盟关系,然而烛之武却能够仅仅凭借口头论述便瓦解其同盟关系,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寻。通过对烛之武的言语进行解读,可以发现烛之武着重强调了郑国灭亡的第一受益者,点明郑国灭亡有益于晋而无益于秦,其话语中便巧妙分析了秦、晋两国联盟的脆弱性与虚伪性,二者联盟是出于相互利用、为自身谋利的角度,这恰恰也是二者联盟动摇的根源所在。虽然两国联盟是建立在彼此友好的历史关系层面上的,但秦国同意围攻郑国主要是为实现自身扩张领土势力的野心,并未真正为晋国提供援助。烛之武的成功之处便在于他能够从两国联盟的意图入手,分别向上、下两个时间维度进行观念的动态延伸,进而准确寻求到秦伯的心理特点,从两国在未来发展上存在的矛盾关系作为切入点进行分化瓦解,最终有效实现预期目标。由此可以发现,应当利用唯物辩证法当中的发展观去看待问题,寻求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真正掌握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状态与规律,从而更好地提升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3.矛盾观

从“退秦师”的最终结果层面来看,促使秦国军队成功撤退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的性格品质与外交才能;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复杂斗争局势的影响,是建立在不同国家利益冲突的基础之上的。这恰恰在告诉我们,应当始终坚持运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既要了解造成问题的来源,也要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诱因,掌握与问题相关的重要因素。倘若在看待问题时只坚持一个角度与一个观点,则将会导致其所陈述的理念存在较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其论述的内容也呈现出显著的单一性、重复性特点,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思维误区。

从烛之武成功退秦的原因来看,烛之武虽然因善于辩论而在郑国享有盛名,然而却并未因其才华受到重用,在仕途上的发展并不顺利。在佚之狐的举荐下,烛之武在审视郑国面临危亡局势的基础上仍然主张出使秦国,一方面是受到郑伯诚恳态度与自责剖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烛之武本人一直以来都秉持着捍卫国家尊严与主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在国家面临危急时刻收敛个人的委屈与不得志,怀抱一腔孤勇奔赴敌营劝和。同时,烛之武在说服秦伯时并未立足于保全郑国的角度,他巧妙利用了秦晉两国之间存在的矛盾,站在秦国利益视角进行观点的剖析,比起为自己国家辩护来说大大提高了成功的几率,最终出色完成游说使命,成功摧毁两国盟约。由此看来,在看待事物时应当始终坚持矛盾的观点,确保能够站在两个或多个不同角度进行问题分析,围绕文章创作意图进行观点的合理选择与发散,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论述的有效性,还能够借助反驳其他观点增强立论的支撑力,进一步彰显出文章丰富的思辨色彩。

二、基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辩型作文写作技巧探讨

1.依托联系观发掘关键字词,确保立论精准深远

针对《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运用的辩证思维进行分析,可以为论辩型作文的观点与立论角度设定提供有效参考意义。教师可以选取烛之武精准把握秦晋两国矛盾这一角度进行写作技巧教学,引导学生在进行论辩型作文材料解读时着重把握其中的关键字词和语句,运用联系的观点探寻不同材料话语与主题之间的密切关联,以此准确把握命题人所传递出的思维意图与情感倾向,进而围绕关键点进行题目的选取与设定,挖掘素材要点的比喻义与象征义,进一步提升立论的理性深度与感性浓度。

以2012年某省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为例,通过对所给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中提取出“跑步者”“路边鼓掌的人”这两个关键词,接下来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关联性思考,补充关键词所能够指代的具体内容。例如“跑步者”在所给材料中主要是指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将其引申到生活中便可以代指政府要员、企业高管、律师、医生等社会精英群体;“路边鼓掌的人”在素材中主要指学习成绩中等、表现平庸的作者女儿,将其引申到生活当中便可以代指普通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在各自岗位完成工作,但却能够在关键时刻为美好而鼓掌喝彩、为正义而发声。通过选取这一角度进行文章的立意创作,便可以超越素材的局限性,引导学生站在更加宽广的维度与更高的视角进行思维向度的延伸,进一步提升文章的立论深度,深化文章内在价值。

猜你喜欢

秦师立论郑国
鲁迅《立论》于中学作文课之启发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
开怀大猜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