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9-08-27杨丽红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策

摘   要: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朝着有效的思路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学科知识,并从中建立起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真正定位和对教学提出的真正要求。本文主要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培养;对策

作者简介:杨丽红,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6-0123-02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实施,新课标高度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常常忽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常直接把学科知识“炖烂”之后强行“灌”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将其真正转化为学科素质和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改进这种僵化模式是有必要的。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语文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是重要的基础学科[1],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以及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误区。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

1. 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语文是一门蕴含文化气息、充满趣味性、富有魅力的课程。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把知识当作“饲料”一股脑儿喂到学生“嘴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没有对语文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领悟,又没有对语言文化进行感受和体会,缺少了从语文知识到能力素养的转化,这样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培养。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学业压力而学习语文,很少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目前,部分教师们绞尽脑汁想让那些“学困生”有所转变,却收效甚微。

2. 教学手段重分解而轻综合。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重视整体性的学科,强调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既需要调动头脑中大量的形象思维元素,又蕴含着对逻辑思维的启蒙,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独有的特征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挖掘的地方。但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常常是重分解而轻综合,重局部而轻整体,把完整的知识体系“捏”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所学习的语文知识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理解,也缺乏深层次思考,学生缺少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空间。

3. 只重视解题能力而不重视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把传统考试中所需的解题能力摆在第一位,一切的教学都给“培养解题能力”让路。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题海战”中沉浮,教师也希望学生通过大量的解题训练“熟能生巧”,从中“摸”到应对考试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应付解题而进行的思考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一切以“猜中”标准答案为指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尤其是发散性思维。根据新课程标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需要做出一系列的调整。那种靠训练学生去“押”标准答案,把学生深陷于“题海”当中的做法,是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只重视解题能力而不重视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做法,也带有相当的落后性。

4. 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然而,当前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方法上,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小学语文的教学思路没能突破教材所界定的框架,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使得学生很难从发散性、创造性的角度,对语文学科进行自主性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 教学中不重视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而语言文字又是其他多门学科的载体。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又可以同其他的学科渗透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将语文看作是一门孤立性的学问,很少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和融合。因此,要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与学科素养。

二、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浅析

小学是学生理解基础知识与学习基础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思维对学生终身的学习思维方式和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长城》为例,探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 启发学生对长城有所了解。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要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或查阅资料等手段,启发学生对长城的一些知识有所了解。比如,长城的历史、长城的长度和景致、长城横跨哪些地理区域以及长城的用途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

2. 启发学生从综合性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思考。在正式进入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启发学生从综合性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思考,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探究课文。比如,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长城的壮观?”“关于长城的巧妙设计有哪些用意?”“长城的修建者付出了怎样的辛劳?”等等。在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引导学生从一些细节方面分析课文。

3.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长城”的印象来画出长城。在课文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根据对课文中“长城”的印象,引导他们在纸上画出长城,对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初步掌握了《长城》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就要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让学生自己想象:假设我们现在正升入空中,在空中俯视万里长城,我们眼前所看到的长城会是什么样子?而当我们俯视着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我们的内心里会腾生起怎样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引导学生把此时此刻的感想写下来,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

5.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课文进行思考和感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长城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元素,包含着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元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翻阅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从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的角度,对《长城》这篇课文进行更深的思考和感悟。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有效学习,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原有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各种弊端,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樊正平.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7):89-91.

[2] 刘磊.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二)——教育在线,2018.

[3] 魏九彪.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0):101-102.

责任编辑   於   青

猜你喜欢

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