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质量提升路径探赜

2019-08-27韩宝江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教材质量提升

摘   要:“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跟以前的语文教材相比,确实有明显的顶层编排设计优势和创新风格。研究发现,教材本身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甚至是错误,亟待修正与整体质量的完善提升。文章从多个方面入手,分别结合典型实例进行了细致的解析和文献资料的举证,希望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重视,从而加强教材本身质量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培养一线教师的独立研究意识。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教材;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研究。(北京  10003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6-0003-04

近期翻阅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先生任总主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下册(教育部2017年审定),九年级上册(教育部2018年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时间依次为八年级上册2017年7月第1版,八年级下册2017年12月第1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6月第1版。应该说,这套教材跟以往的多个版本相比,有很多亮点,也体现出新时代的诸多特征,受到一线师生的好评。同时,也发现了教材中以资商榷的若干细节之处,本文中聊举几例说明,希望引起教材编写者、教材研究者特别是广大一线师生的注意。

一、教材目录体系

相信这套教材开发之初一定有宏观的体系架构设计,单以八年级上册目录为例,笔者认为整体布局方面有待调整完善:

第一单元集中在新闻,“口语交际”却是“讲述”,笔者认为聚焦于“新闻采访”的“口语交际”,传授采访活动中的沟通交流技巧,是不是更切合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

第二单元集中在人物传记,“综合性学习”却是“人无信不立”,与单元主题关联度不高,是否可以选取某部经典的人物传记作品,探讨人物传记作品的写法和规律性常识?

第三单元集中在古诗文写景状物,“名著导读”却是《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跟单元主旨相去甚远,是否可以安排古诗文鉴赏方法之类的内容?

第四单元为散文主题,“综合性学习”却安排了与散文主题毫不相关的“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是否可以安排散文鉴赏方面的指导性文章?

第五单元主题是说明文,“口语交际”是“复述与转述”,是否可用选择说明文语体色彩的材料,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说明文的写作要求呢?

第六单元聚焦于人的品格与志趣,选取了系列古诗文,“写作”安排了“表达要得体”,“综合性学习”是“身边的文化遗产”。其实关于古代文人雅士风流倜傥、独特品位的材料很多,放在这里是不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古诗文的理解?

这样的目录设计,乍看上去内容丰富。然而另一方面就容易显得驳杂,单元主题与几个专题训练要点之间跳跃性大。笔者认为,一个单元里的内容编选,最好都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之下,内容相对集中,这样更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专注与统一。

“部编版”初中语文三册教材都设置了“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编选的作品是否都有明确而集中的主题统领?笔者认为这一特点似乎不够明显。每一个部分为什么要选这样4篇文本,这些文本之间是否有共同或者相关相近的主旨?教材中只是“干净”地罗列出来,总体上并无关于主题的丝毫分析说明,读者也不明白呈现这样的一组文本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二、关于写字

教材现代文篇目后都统一设置了“读读写写”栏目,呈现了本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行书字体。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较大的创新举措。只是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书示范体例,是否妥当?且文中的行书写法也多有不尽规范之处,与我们日常要求的笔画、笔顺有冲突,如八年级下册22页“争”“世”,81页“卑”,88页“幅”“膏”,九年级上册70页“世”“嗤”,130页“世”等,不一而足。这些充分体现书写者个人习惯、带有书写者个人烙印的书写形式,与我们一贯倡导和要求的“写规范字”相悖,对于培养学生工整写字的良好习惯难免产生误导作用。

三、标点符号

所有载入教材的文本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应具有相当高的示范和参照价值。标点符号看似不起眼,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却是不容忽视的。而单从标点符号一个要点来说,教材文本中有待商榷的细节颇为不少。

八年级上册8页: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八年级下册46页:(岩石)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圣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作者在文中(,)始終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大量独立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

八年级下册110页: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

需要明确的是,阅读时的语气停顿之处,无须都用逗号断开。教材中的很多句子把诸多语气停顿之处加上了逗号,结果本该完整的句子被乱用的逗号分割得支离破碎。

四、语病

语病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中考高考试卷中都会设置专门的题目,对日常语文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语病进行考查。作为学生语文学习范本的教材,行文中更应该严格细致。

八年级上册8页:描写跳水女选手吕伟“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既然入水时达到了水面“不惊”的精妙技术,何来“水花”?

八年级下册2页:“预习”中“了解一下你家乡类似的民俗活动”,“一下”是口语,不应该出现在正式书面语中。

八年级下册114页:“认真聆听”欠妥。“聆听”的本义是倾听吩咐,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虔诚地听,带有尊敬之意,属于社会交际的特定礼貌用语,一般适用于下级听上级讲话、晚辈听长辈讲话的情境场合,且这个词是从听讲者角度、由听讲者使用的。教材中的场合是小组内同学轮流做即席讲话,同学之间应该无须使用客套语“聆听”。“聆听”之中含着“认真”,两个词似不宜并列使用。

五、作者照片

关于教材中选文的作者配图,笔者有个疑问,编者确定增加作者肖像图片的依据是什么?究竟是什么“资历”的重量级的作者才“有资格”配图呢?

八年级上册19页完全可以呈现鲁迅先生年轻时的照片,或者留日期间的照片,而非画像。八年级下册4页吴伯箫,28页竺可桢,71页傅雷,另外如贺敬之、闻一多、丁肇中、马克·吐温等,以这些人物在各自领域内的实力和影响力,应该属于有条件也有“资格”配图的,反倒是没有出现,为什么?

八年级上册34页没有出现作者茨威格的照片,却配上了课文主人公列夫·托尔斯泰的照片,另外,在注释中出现了课文中提到的几个人物的简介。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呈现作者茨威格的简介信息吧?作为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高尔基评价他“所写的书籍很有益处,茨威格不愧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教材这样处理是否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呢?

八年级上册126页孟子、132页司马迁的图片画像,毕竟时代久远,不免要受时代绘画和造像技术水平的制约,这样远古的人物画像究竟有多少真实依据?笔者认为教材中不要也罢。

六、插画插图

插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水平的插画可以对正文内容起到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的作用,發掘文字隐含的趣味性,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动、更具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乃至不可磨灭的记忆。插画不单能突出主题的思想,而且还会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并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大大提升文本本身或者期刊、图书的整体质量。

八年级上册3页:《消息二则》,建议补充呈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的原文报纸照片。

八年级上册103页:插图右侧的4幅小图下缺少相应的说明文字,图中景致似不像是“秋色”,难以跟左侧图下的说明文字“拙政园秋色”共通。135页,《饮酒》诗文字压图,文字位置可适当上移。

教材中的多帧插画,如八年级上册85页,八年级下册6页、29页、55页、117页、125页,九年级上册46页、49页、54页、115页、123页,图片风格趋同,这些插图的作者分别是谁?还是由固定的同一作者(群)承担了全部绘制任务?教材中应该在图下注明相关信息,这也是对于作者著作权的一种应有尊重。

插画具有媒体、内容、表现手法、诉求对象等方面的多样性,它的审美标准也具有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对于凸显文字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材而言,学生容易提不起兴致,布置适当适量的高水平插画,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也是辅助的重要审美教育途径和方式,有利于提升教材层次、丰富育人功能。

七、信息准确性

前段时间媒体热炒的语文教材中的某些课文内容,如爱迪生用镜子反射油灯光照明、协助医生为母亲做急性阑尾炎手术,1989年美国大地震中的父与子,幼年华盛顿砍倒家里樱桃树、终向父亲认错,等等。作为给未成年人成长专门设计的教材,使用对象又是覆盖全国的广大中小学生,进入教材的内容务必尽可能准确、科学,符合基本的事实、史实。编选不可靠、不科学的东西进入教材是真正的误人子弟,社会影响极差。因此,教材编写人员应审慎去取,严格把关,呈现精品。

八年级上册28页: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本文最初发表在1944年4月5日《解放日报》上,题为《母亲的回忆》;1983年收入《朱德选集》时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同志1976年逝世,这个改动应该并非其本人所为。笔者上学时选入教材的该文原题就是《母亲的回忆》,这是历史事实,注释中应该对此加以说明,通过对文题的前后修改对比,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理解和运用。

八年级下册50页:“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这个内容可不可以理解为下定义?如果可以,文中对“低碳生活”这个定义的格式可能存在问题。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或“×××叫×××”。教材中对于“低碳生活”的定义明显是缺乏“属概念”——“生活方式”。

八年级下册70页:古诗中的“花”,这样的归类太过宽泛,因为“花”的种类繁多,摹写各种“花”的诗歌极多,建议可以单就某一种具体的“花”归类,如梅、荷等,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诗句。

八年级下册100页:〔黧黑〕形容黑。以黑释黑,这样解释是不够具体、规范的,“黧黑”是形容人的脸色黑,“黧黑”是古代的一种构词方式,叫同义反复,一般形容脸色、发色“黑里带黄”。

八、古诗文审核

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部分的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文本文字的审核方面,规范意识很不够。一种是明显的错误,未经核实或者没有去查核典籍原作,从而出现了文字的错讹;一种是古诗文涉及的典籍版本较多,教材编写者参照的多为现当代出版资料,而非经典、权威的古籍版本,所以在教材中屡屡暴露出严谨性不足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47页:刘向《说苑·谈丛》“谈丛”可能有误,据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御览本·子部《说苑》,似应作“丛谈”。

八年级上册48页:《曾子烹彘》“妻适市来”,核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子部版本《韩非子》,该文中无“妻”,“母欺子”中的“母”作“父”。据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子部《史记》版本,《商鞅立木》“卒下令”与“于是太子犯法”之间,原作有“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的文字。教材中对于省略的文字应作补充,如果这部分文字与设计主旨关联度不高、实在不想原文全部完整呈现,则可以用“……”代替省略去的部分文字,以示规范、忠于原作。

八年级上册134页:“皆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中的“才”,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史部《前汉书》版本中,“才”作“材”,二字在古文中的具体含义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出处《汉书·司马迁传》应作《汉书·司马迁列传》。

八年级上册138页:杜甫《月夜》诗中“鄜”字较为生僻,建议添加注音。

八年级上册149页:李清照《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中“沉”应尊重原文作“沈”,古文中“沈”即是“沉”;明天启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毛晋编《漱玉词》本中作“一行鸥鹭”,非四印斋本等多见的“一滩鸥鹭”。

八年级下册57页:《桃花源诗》“斑白欢游诣”中“斑”,核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陶渊明集》原文,“斑”应作“班”。尽管二字通用,还是应保持原作形态。

八年级下册62页:“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中“有”通“又”,教材对此应有注释说明。

八年级下册126页:白居易《新乐府序》“《诗三百》之义也”的标点符号“《》”,四库全书荟要本·集部《白氏长庆集》未标示,中华书局1979年版《白居易集》卷第三第52页作“《诗》三百”,其实标点符号“《》”不必要。

九年级上册41页: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墨客挥犀》典籍中是没有标题的,中华书局2002年版本《墨客挥犀》中原标题为《范文正公道旧日修学时事》,教材中的《范仲淹断齑画粥》标题应该是教材编写者自加的,这一点应该特别注明,或者沿用典籍版本中的原标题为妥。另教材中呈现的文字跟以上两个版本相比有多处出入。“日惟煮米二升作粥一器”应为“日惟煮米二升,作粥一器”,“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应为“断虀十数茎,醋汁半盂”,很明显,断句的格式更加规范,表意更加明确;“少入盐”为“入少盐”,显然原文的表述更合理,符合语言表达习惯;“暖而啖之”中的“啖”字分别作“   ”“啗”。“啖”同“啗”,“   ”是“啗”的讹字,这一点上中华书局本似不如四库全书本严谨?“齑”虽然是“虀”的异体字,还是应该尊重原作。

九年级上册45页:范仲淹与滕子京不仅是好友,其《酬滕子京同年》诗可证二人还是同一年高中科名。教材文字内容与典籍版本有出入,据《范文正公文集》(北宋刻本)卷第八,“日星隐曜”中“曜”应为“耀”,“静影沉璧”中“沉”应为“沈”。虽然“沈”即“沉”,理应尊重文献原生态。另据《范文正公文集》(同治正谊堂本)卷第三,原文中均作“耀”“沈”,可为佐证。

九年级上册48页:教材注释“①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查核该书为全六册,课文在第二册的576-577页,证实教材选文并未像其注释①所说那样忠实于该书的原文,暴露出明显的不端,至少是不够专业严谨的倾向性。教材的“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全集》原文作“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教材的“水落而石出者”,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全集》原文作“水清而石出者”,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全集》577页注释二:“清”周本、丛刊本又作“涸”“落”;教材的“山肴野蔌”中的“蔌”,中华书局本原文中该字的右下部分为“攵”而非“欠”;教材的“弈者胜”中的“弈”,中华书局本原文作“奕”,尽管二字相通,也应尊重原文。

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全集》577页注释三:“泉香而酒洌”,周本、丛刊本作“泉洌而酒香”。“洌”,意为“清、清澈”,即便“洌”可以用来描述“泉”和“酒”,但是“泉香”的说法似乎就不那么符合现实,“泉香”与“酒洌”之间终归很难有多少令人信服的逻辑关系。所以,笔者支持“泉洌而酒香”的说法。

据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一胡柯编《欧阳修年谱》,见2595页:“庆历五年乙酉公年三十九,八月甲戌,犹落龙图阁直学士,罢都转运按察使,降知制诰、知滁州。十月甲戌,至郡;庆历六年丙戌公年四十,公在滁,自号醉翁。”很明显,“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遭贬十月到达滁州,山间四时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春、夏风光,欧阳修只能在次年欣赏领略,所以《醉翁亭记》当作于庆历六年,同年还有《丰乐亭记》《菱溪石记》等散文佳作。

教材的“预习”中对此作了模糊处理,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全集》577页注释一:周本、丛刊本注云“庆历六年”作,当是。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全集》2574页:“《书醉翁亭记后》嘉祐六年闰月二十六日,西齋静览,思滁山之胜,绝不可见可”。“绝不可见可”表意方面说不通,应为“绝不可见也”。

欧阳修一生挚爱滁州山水,另有一《题滁州醉翁亭》诗可以与教材选文参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据钦定四库全书《文忠集》卷五十三: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唯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部编版语文教材质量提升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