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教法设计之新摭谈
2019-08-27汪荣辉
汪荣辉
一、根据主题内容和写作风格进行重新整合
我们看到教材编写者虽然是按单元一篇一篇的呈现在一本书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时候必须按照顺序逐一教学。从每一册教材的目录上来看,我们可以对单元内容进行一个整合,将主题内容一致写作风格相似的文章,连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这样既能够进行纵向的比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又能进行一个横向的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度。同时写作风格相似的文章结合在一起教学还有利于学习写作。
我们既可以从选文上进行整合,也可以将写作整合序列化,语法知识整合系列化。比如:七年级下册我们就可以将第1单元和第3单元整合在一起来进行阅读教学。这些选文从内容上去认识杰出人物的精神,再走进平凡人物的心灵了解他们的灵魂,从而学习写人叙事的文章要写出人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的方法,以及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技巧。
同样关于写作知识的内容也可以整合到一起来训练,比如七年级下册的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这四个方面的写作训练,完全可以先训练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个中心来选择材料,抓住材料的细节写出人物精神,然后再训练抒情来表达对人物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这样形成一个层递式的螺旋上升式的写作技能和写作思维。还有像九年级上册的“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一看就发现是议论文三要素的序列训练。还有穿插在课文中间的语法知识小短文,我们也可以将其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词语、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
文言文学习,则主要从文的角度汲取文化思想精华和言的角度积累古汉语语言规律来学习。循序渐进地进行字、词、句等语言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教授一些翻译方法。还可以按照文言文的内容特点和语言风格,设计不同的课型。如:《木兰诗》可设计为诵读课,《诫子书》设计为译读课,《陋室铭》则可设计为背读课,《愚公移山》可设计为讲读课,《晏子使楚》设计为演读课,《卖油翁》设计为解读课,《五柳先生传》可设计为写读课等等,这样让文言文的学习既新颖又自成体系。
一言以概之,就是我们对教材要有创造性的整合后去使用它,不必要拘泥于教材的顺序逐一去教授。这是对教材整体使用的一种新思想新策略。
二、根据新课标和核心素养设计创新的课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新思想。并明确界定了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新思想新标准要求我们在运用教材进行阅读、写作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时候,一定心中装有新课标,装有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来设计我们的课堂,实施我们的教学。
我们的语文教材,它承载着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思维发展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多种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文章,写每一篇文章,都要能够体现以上一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对一些传统的经典老篇目的教学,更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摒弃过去固有的思维和教学方法,重新构建适合培养核心素养的新的教学方案。新的课程强调三位一体的阅读理念,即课内精读,课内自读和课外阅读。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分清楚课内精读就要达到精读的目的,课内自读就要放手让学生在精读中学到的方法自主阅读,课外阅读一定要将它纳入教学计划中落到实处。
比如,七年级上册开篇选文《春》,它作为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篇精读文章,我们在教学时候一定要用好它的引领示范性,一定要读精细。不能像过去简单的教学生弄清楚写春的几幅画面,然后知道作者赞美春的感情,再分析一下语言上的比喻拟人的效果。首先要从立德树人上来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本篇文章的目的,主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然后再理解文章围绕“春”所写的具体内容,在思维上学习总写与分写的这种总分总式逻辑关系,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让语言优美的方法。这样为学生阅读第二篇《济南的冬天》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掌握了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
又如《老山界》一文,这是一篇反映红军长征时期翻越高山的故事,我们今天才来教学生阅读本文,也不能用以前的方法,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然后归纳表现出来的红军精神。老山界实际上就是长征中遇到的一个困难,所以我们今天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要求学生从文中懂得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教学本文的核心应该放在概括归纳红军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難,红军又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战胜困难,从战胜困难中表现出了哪些精神等等。这个教学思路,其实还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文中读出红军长征中遇到各种困难,然后将困难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并进一步的分析,主观困难如何解决客观困难又如何面对。在解决困难中既有战略上的态度,也有战术上的方法,最后让红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并由本文延展开去,在想整个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都是主观客观两个方面,而且所有困难都是从战略、战术上和时机上解决的。这种思维不仅仅适合于分析本篇文章,还适合分析生活中的所有困难。所以学完之后不妨让学生写一写“我的老山界”或者“我翻越了老山界”,既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又能够提升他们对困难的认识,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经典老篇目,我们今天再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要跳出过去教学设计的固有思维,用新的思想来设计出新的课堂,让旧瓶装新酒教出新意。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课堂设计真的让课堂有活力,焕发了生命力的。传统的课堂只重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一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绝不能把多年前用的教案搬过来直接运用。同时教材中有些篇目与过去,年级安排上也有些调整,比如,以前多种版本对《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都是编在九年级的,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而本次教材编写者把它放在初七年级下学期“责任”为主题的单元,显然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不适合从议论文的角度来阅读的。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只要学生弄清楚这篇文章是围绕责任来谈,负责就痛苦,尽责就快乐,也就是弄清楚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为什么最苦最乐了这些内容就行了。
三、新增的亮点内容必须用新的方法落实在课堂上
新教材中每一册书都安排有名著导读,必读的两本经典名著,还加选读的若干本,这其实是部编教材最有特色的地方。很多老师面对这一部分新内容是略化或者弱化的。不愿去触碰它也不敢去触碰它,加上目前考试还没有明确的具体的涉及名著的内容,所以也导致更多的老师不考就不教,不考也不学。应该说名著导读是新教材一个最大的亮点,体现了编者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大阅读观。所以对名著导读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必须具体落实。首先是教材上规定的名著必须让学生读起来,然后是对学生的阅读还要有指导,读完之后要有效果检查。实际上名著导读内容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我们老师必须要认真读这些名著,然后要给学生以“导”。导的过程要具体落实,在读前要有总体的指导,这需要对整本书和作者创造背景等做一些整体的介绍,并对整本书的阅读要有一个计划指导;然后是阅读过程中的引导,重点是对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做一些引导,还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做一些跟进;最后是阅读结束之后的成果展示和效果检查也要做一些指导。每学期两本必读书的导读,老师要提前做规划,而且对所读书目一定要熟悉内容,这样才能做具体的有效的指导。千万不能只给读书的书名,大概时间,然后放羊式的让学生自由去读,既没有过程指导也没有效果检查,更没有成果展示,这样的阅读形同虚设,达不到培养学生理解整本书的目的。其实读整本书最大的好处,一方面是让学生静心阅读,培养读书的耐心;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够全面、客观、历史地去看待一本书所写的内容,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思维的全面性、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总之我们面对新的教材,在教学时始终心中装有新的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秉持多读书,少做题;多积累,勤练笔;多思考,少考试的学习原则,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或者说换汤不换药的陈旧设计,过时思想。因为这些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观,新时代的教学要求,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语文的育人功能。
[作者通联:武汉市十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