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践训练 提升信息素养
2019-08-27邵胜峰
邵胜峰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实践训练活动非常有必要。实践训练既能巩固和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发挥实践训练的作用,从不同视角、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着手,设置趣味化、科学化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训练;信息素养;提升;优化
[中图分类号] G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4-0059-02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为了让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夯实学习成果,教师往往会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这样的训练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设计实践性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巩固所学知识,享受训练带来的乐趣,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一、优选训练内容,深化信息认知程度
要想顺利完成练习题的设计,选择训练内容是首要步骤。内容选得好,训练效果就能凸显;内容选择不好,训练目的自然达不到。这里的“好”是指训练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致,这样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加深、拓宽训练深度和广度的目的。教材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资源,更是训练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仅仅有教材还不一定能把课上好,还需要教师深度挖掘,探索教材蕴含的深刻内涵。教师只有读懂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训练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苏科版三年级《认识计算机》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计算机的一般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常见的输出和输入设备,掌握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方法。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设计了一项训练活动:“这里有一些零部件,有些是计算机的,有些不是,大家能否根据所学知识,将计算机的零部件挑选出来,然后组装起来?”学生探究热情极高,积极参与其中。这里,设计训练内容时,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了趣味化的组装训练,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需求。
一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教师就要针对知识点本身设計相应的练习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巩固所学知识。但这并不是说不能拓展,教师的训练拓展必须有关联性,可以是与旧知之间的连接,也可以是与单元知识之间的连接。适当地将训练内容进行拓展,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二、转变训练方法,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学习知识,塑造自我,发展自身的过程。教师将练习题展示出来,学生解答练习题,这是教学训练常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毕竟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挑选的题目都比较精炼、典型,但这种训练方式也有很大的弊端。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活动,教师出题、学生解决的方式是学生单方面的思考,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教师的工作量增大。其次,在解答练习题时,教师喜欢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在互助过程中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训练中必须充分把握这一点。
如《认识“我的电脑”》一课需要学生认识电脑窗口的组成,学会窗口的基本操作方法。讲授完新课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当师傅,一组当徒弟,最后一组当评委。分组结束后,教师首先让师傅根据学习内容出题给徒弟做;徒弟做完题后,将做题结果呈现给评委;评委评审结束后,再将题目转呈给师傅,让师傅分析徒弟的做题情况。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传统训练方法存在的弊端,教师要从源头开始进行革新,切实转变训练方法,让学生自行设计训练题目。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出题的能力,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综合素养较高,能够设计出较好的练习题。在解决练习题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解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己无法解决时要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互相帮助,协作完成。
三、关注训练过程,拓宽信息思维域度
实践训练是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它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了新的定位,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这看似不起眼的转变,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呼应,实践训练也要由重训练结果向关注训练过程这个角度转变。由于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消除这一陈旧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操作一致。
如教学《下载和播放音视频文件》时,教师播放《超级飞侠》的主题曲,让学生在聆听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引导学生下载和播放歌曲,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设计训练活动:下载一段你最喜欢的视频,并存储起来,与你的好朋友分享。在做训练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产生疑问:“训练要求中没有提到要把视频存储在哪个文档,到底存储在哪里比较方便呢?”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启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课堂学习氛围异常热烈。
学生思维的启动需要足够的诱导力。教师在设计训练任务时,要展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在解决训练题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疑问,所以教师要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四、升级训练评价,提升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对教学训练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让学生在评价中明确自身定位,形成独特的个性品质。评价不能单单采用语言评价的形式,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凸显学科特征。”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积极作用。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教师忽略了训练评价这个环节,使评价对训练活动产生的积极作用得不到凸显。因此,训练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教学《整理文件》时,教师设计管理文件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渐掌握文件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训练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点评:“你在操作‘复制这个步骤时,使用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老师教授的方法,用鼠标操作;第二种是用键盘操作,真棒!”被夸赞的学生信心满满。
当然,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必须适度,不能忽视学生的训练实际,胡乱使用赞美之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认知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形成联系,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训练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训练效果,教师必须综合考量各种因素,优化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训练方法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突破传统训练方法的束缚,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关注训练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拓宽学生的信息思维域度。学生完成训练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结果、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要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优化训练,促使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信息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