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文本,开发练就“四写”
2019-08-27王云心
王云心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是将读写融为一体的全面的写作训练方法。教师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点,及时地把写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精彩句段处练笔、在留白悬念处练笔、在拓展延伸处练笔或者改变文体巧练笔,从而培养学生仿写、补习、续写、改写的能力。
[关键词]研读文本;随文练笔;仿写;补写;续写;改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4-0008-02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教学中,我由“文本支点”入手,探索随文练笔的实施策略,尝试从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角,以阅读课堂为主渠道,改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做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精彩句段处练笔,有效迁移炼语言——仿写
教材可以说是学生进行练笔仿写的典范,课文中一些经典的语段学生读起来不仅是一种享受,更能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内化和运用,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和习作水平。
例如,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碧螺春》一课,作者对于茶叶入水的内容进行了细致描写:“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这样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引导学生品读文字,感受茶叶入水后的颜色、形状变化之后,我让学生也回家仔细观察泡茶的过程,仿写片段,并写出其中的变化。学生写出了精彩的句段:
茶叶匀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映。有的沉到杯底,犹如青龙入江;有的浮在水面上,犹如蜻蜓点水;有的竖立在水中,好像一位翩翩起舞的舞者。
……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语言的感悟,教师抓住一些读写结合点,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有了文本的参照和引导,学生练笔时自然能够眼中有法、心中有情、笔下有物。
二、留白悬念处练笔,丰富内涵明中心——补写
国画中的留白使得画面布局更加美观协调。同样,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也常常会有留白之处,有的在情节处留白,有的在插图处留白,有的则在人物对话中留白,给人意犹未尽、一探深幽之感。其实,这些留白之处,正是课文内容的深化,给学生留下了更多想象、延伸、创作的空间。引导学生感悟和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金翅雀》一课中,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令人感动,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早已随着孩子的讲述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在听完孩子爬上高高的树枝最终安全下来的讲述后,文章结尾只简单地写了一句话:“父亲和母亲才交谈了几句。”父母讲了哪些内容呢?我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展开想象补写。
父亲:你这是在扼杀一个孩子天真的心!孩子的好奇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呵护这颗纯真美好的心,而不是粗暴地践踏!你要理智一些。
母亲的情绪不再那么激动,她正在静静地思考丈夫的话,而丈夫伸过手来,温暖的手掌给予她更多的温暖。沉默了一会儿,母亲轻轻地说:“嗯,你说得对!”
这样的补白,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拓展延伸处练笔,放飞思绪拓想象——续写
教材中许多课文往往在结尾处意犹未尽,让人浮想联翩,抓住这一文本支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文本结尾处进行续写。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也能为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同时能够放飞学生的心绪。
如学习《芦叶船》一课,我安排了课后小练笔:续写《芦叶船》。小小的芦叶船承载着孩子们的憧憬、孩子们的快乐,它驶出港口,奔向了长江大海。那么,小小的芦叶船在漂流的过程中会遇到些什么,又会发生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写课文。当然,在放飞想象、续写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的情感主线。因为在续写中,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内容是不能偏离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续写十分精彩。
小小的芦叶船漂哇漂哇,它沿着竖河漂到了波涛汹涌的长江里。在江中,大浪打得小船左一歪右一斜的。好不容易风浪小些了,芦叶船急急忙忙靠了岸,叹了口气,感叹道:“好恐怖的大浪啊,不过也挺刺激的!”突然,“咕咚”一声,河水中冒出了几个泡,芦叶船慢慢地向下沉去。“救命啊,救命啊!”芦叶船惊吓得大声呼救,它想上岸休整一下,却慌乱中又被水草缠住了身子。芦叶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幸运的是,有一只路过的小虾正好看见了,小虾出手相救,用钳子“咔嚓”一声剪断了纠缠的水草,又找来叶片垫在芦叶船底。芦叶船感谢了小虾后,又踏上了远航的路程。不管前方的路多么艰难,它都要勇往直前。
文章的续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改变文体巧练笔,拓宽资源增趣味——改写
单一的练笔形式往往会使学生厌烦,根据教材特点,我们可以改变文体巧妙练笔,拓宽写作资源,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可以尝试指导学生改变人称来写,如把第一人称改变为第三人称,或者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爬山虎的脚》一课,课文里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我就请学生用第一人称来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这样一来,使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了趣味性,在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给予了学生练笔的机会。同样,《鲸》《龙卷风》等课文都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小步子、快节奏、多層次、情趣性、生活化”的思想,找准文本支点,进行随文练笔。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中,我这样设计随文练笔: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家乡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的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写法,按照一定的顺序,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以“家乡的(春、夏、秋、冬)天”为题,字数不限。
这样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践中,把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关注了家乡景物的特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因此,学生兴趣颇高,出现了不少佳作。
教师以课文为突破口,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并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继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