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2019-08-27吴华川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8期
关键词:渗透方法语文教学心理健康

吴华川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龄儿童的父母大批外出务工,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其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对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健康标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题材;要以学生为本,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4-0019-02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小学生的年龄在六至十二岁之间,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高峰期。他人,尤其是成人的态度,对其心理与个性顺利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近年来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了心理咨询室。而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一、把握健康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校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学校团体、班级以及科任教师的影响,其中科任教师的影响力最大。语文这门基础但并不简单的学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丁培忠说:“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知识,全面掌握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的方法。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有效、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题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内容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好文,这些课文不仅包含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还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内容既能对学生进行智育训练,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因子,可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备课时,教师要细心挖掘,并善于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在引导学生明白了作者之所以能从平凡中捕捉到举止特别的聋哑青年,是因为在他内心产生了对别人的赞赏、敬佩之情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品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坚持不懈、身残志坚的优良品质,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情趣得到提升,进而升华学生的情感。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文,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侮辱,其语言透出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是对学生进行勇敢面对挑战,培养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的好时机。这时,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现成的文本,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释放学生的心灵,促进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提升。

三、以学生为本,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化解学生的心理壓力

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愉悦、积极的学习氛围,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态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其自觉地将压力变为动力,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进而促进其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创新能力的巩固和提高。陶行知说:“运用朋友的关系,彼此自由交换学识,比摆架子好得多。你要了解学生的问题,体谅学生的困难,处处都显示出你愿意帮助学生求学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教师游刃有余地发挥着情感纽带的作用,密切师生关系,努力让自己与学生成为平等的交流者,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鼓舞、激励,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学生在发表见解时,或许教师的一句:“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啊!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当我的老师了。”就能促进师生心灵的沟通;学生一时无法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在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及时送上一句鼓励的话语:“别急,再想想,你一定能说好的!”“你行的,再想想!”或是献上一个安抚的肢体语言(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等),就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其沐浴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定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生发出美好的心境,形成愉悦、上进、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2.在明理分析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现在的少年儿童都是生长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环境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心胸不够宽广,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极易为小事耿耿于怀,往往由于自身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而产生消极、自卑、孤僻、内向、虚荣、嫉妒等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文本中的典型人物、重点语句的分析、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遏制他们不良心态的产生。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课时,在学生品读了小夜莺用口哨学鸟鸣,巧妙同敌人周旋,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后,教师可充分利用小夜莺这一榜样,培养学生沉着冷静、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再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一课,教师可抓住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对话,真正领悟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进而明白“讲信用、守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远比任何的物质财富都更珍贵”这一健康的心理品质。

3.以习作教学为切入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写作时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作文的形成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感情的具体展现过程,他们所写的内容确实是客观生活在头脑中的真实反映。这一过程正如巴金所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此时,设计类似《[××],我想对你说》《我的[××]》等贴近学生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的命题作文,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抒发心中积郁已久的心声,就能够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之后,教师再因势利导,疏导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稚嫩的心灵,就能逐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身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并及时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真正做到智育、德育、美育和心育相统一,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渗透方法语文教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以形思数,以数想形
初中历史岳麓版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