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合理“增负”研究

2019-08-27吴北宸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3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大学生

吴北宸

摘 要:现如今一流本科教育重视程度愈加提高。然而,随着我国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以河南大学为立足点,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学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背后原因,以课程设置、学生自主学习、高校教务管理等多方视角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推动大学生学业合理“增负”的有效路径,助力新时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合理“增负”;学习性投入;教育质量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其地位不言而喻。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立足一流本科教育背景,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迫在眉睫。面对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学习性投入不高,甚至代课、逃课、门门挂科等“混日子”不良现象,对大学生学业进行合理“增负”,形成“严进严出”的教育新常态,已经势在必行。为深入剖析此类不良现象背后成因,探求问题本质,以河南大学为立足点,从多方视角寻求大学生学业合理“增负”的必要性,探究应对措施,提高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新时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一、大学生学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河南大学各学院在校本科生及相关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共发放500份问卷,有效问卷462份。以下从学生年级、学科、学习动力、课程设置及作业任务量、学业考核评价体系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生学习动机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与否与其学习动力程度高低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为了更高学业发展学习的学生,其学习动力程度相对较高;仅为拿到本科文凭的学生,则学习动力程度相对较差;对未来尚无打算而选择走一步看一步的学生群体中,学习动力程度相对较好的仅占31.25%(如图1)。通过访谈还发现,大一、大四的学生群体学习动力普遍高于大二与大三学生。

(二)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在对学生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以及学校公共通识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自主性较低,课程选择余地较少。在专业课程方面,存在低年级基础性课程与高年级课程衔接度较弱的状况,影响教学效果。而公共通识课程方面,存在部分课程内容空泛、课堂教学“灌水”严重等亟待解决的现象(如图2)。其中,文史类课程相比理工类课程更易出现此类问题。

(三)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现状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培养体系与要求等具体情况不同,学业挑战度亦存在差异。理工科专业学生较文史类与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而言课程作业任务量较重,其课程论文、实验报告以及专业指定书籍阅读的数量或规范大多有硬性要求,而后者更为主观与自觉。同时,学生课程作业分数占比普遍偏低,期末考核仍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在课堂互动方面,文史类专业学生讨论与回答问题频率较高,与教师交互性较强。而在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审核与抽检制度方面,超七成学生同意其合理性,但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论文选题审核稍显松散,个别学院对于学生论文完成情况重视性不强、强调程度不够。

大学生合理“增负”应当建立并完善或者提高学业评价考核标准,扩展教学深度,适当增加课下作业任务量,开展种类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合理“增负”绝非简量上的简单增加,而是质上的更高要求,它是学业评价机制更为科学的重构与完善。

二、大学生学业合理“增负”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的生力军,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今,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部分质量问题,影响毕业生的发展水平,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给大学生适当合理“增负”成为当务之急。

(一)课程设置方面

1.课程改革方向脱离实际。目前,学校课程改革方向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不够与时俱进,课程改革进程面临困境。当前普遍存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失调,基础课程和重点课程衔接不当,专业课与选修课学生选择余地小,公共通识课安排较为杂乱,真正吸引学生的“金课”较少,各课程难度差异较大,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陷入瓶颈。

2.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固化。在教育大众化大趋势背景下,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隐患逐渐显现,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大课泛滥。大班教学使教师不得不采用“填鸭式灌输”的传统单向授课模式。加之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部分教师教学技能与教育艺术水平不高、照本宣科,课堂上师生互动现状不容乐观,“水课”现象依旧存在,学生在课堂中仍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课堂“低头族”屡禁不止,课程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困难重重。

(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

1.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心理。近年来,受社会上愈加流行的所谓“拼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观点,和国内大多数高校普遍实行的“严进宽出”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不自觉将大学阶段自身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一再降低。“十年磨一剑”的寒窗苦读后,学生一朝踏入向往的大学校园,面对学习压力较之于中学阶段的相对下降以及大学阶段课程安排的较为主观与灵活,学生极易感到不知所措。部分沉溺于轻松氛围的学生逐渐开始有代课、逃课、挂科等“混日子”的不良行為,学习倦怠心理日益严重。

2.学生缺乏专业兴趣及职业规划。良好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重要前提。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课程兴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成绩、职业基础能力和就业预期。然而,由于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大学专业选择认知较为有限,高考填报志愿时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家长主义”和学校录取时的专业调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后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再加上受自我学习动机和适应性、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课程内容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极易对专业产生厌恶与强烈抵触心理,对专业的职业规划更无从谈起,也不可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3.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然而,由于目前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所存在的考核内容的片面性和考核方式的单一性,考前抱抱佛脚、临阵磨枪、突击复习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常态。另外,由于期末成绩、综合活动分数与评定奖助学金、推免、出国和就业等关系密切,部分学生盲目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获得名次,学习专业知识反而成了“副业”,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现象日益凸显。而功利化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仅仅掌握浅层专业知识。学生专业知识的浅薄性与人才市场要求的全面性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也影响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口碑。

(三)高校教务管理方面

1.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僵化。目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与考核体系与素质教育的主方向还存在明显错位。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仍占据主体地位,学校的课程考核大多依据“期末一张卷”,平时成绩占比较低。学生对期末成绩的过度追求使教育丧失了学术研究的价值,“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生关系被分数解构为赤裸裸的知识交易,蒙上一层浓厚的功利性色彩。逐渐僵化的学业考核与评价方式会逐渐瓦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认真度,使学生为高分而机械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问题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2.教师评价体系“重科研輕教学”。人才培养是本科教育的第一要务。然而,如今教师评价体系日益量化,形成与教师职称评定、津贴奖金等相挂钩的硬杠杆,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评价导向。部分教师不愿将更多精力投入课堂教学,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甚至敷衍了事,忽视教书育人的关键职责,产生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容易破坏踏踏实实搞学术、默默无闻潜心治学的良好学术环境,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3.学校教学资源配置面临挑战。近年来,随着学生数量猛增的同时,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与师资力量日益紧缺,学校教学资金投入不能满足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需求。许多教学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如针对学校特色专业,缺乏相应专业技能训练教室,不利于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实践平台,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合理“增负”的突围之策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要多方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增强课程挑战性,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推动课程改革与时俱进,精简“水课”,加强“金课”建设,促使专业课程与公共通识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与学科交叉性的课程、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平衡,提高学生学业复合性与挑战性,倒逼学生增加学业学习投入度,提高学生高阶认知能力,构建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在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流大学重要评价指标的当下,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重中之重。大学课堂理应是建立在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革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改变枯燥乏味的 “单声道”填鸭式讲授教学。教师适当转变教学与考核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小组研讨、课堂发言、阅读写作等课程环节,增加学生学习投入,实现大学生合理“增负”。最大限度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带动课堂氛围,提高课程质量,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

1.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作为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之地,理应抓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应正确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加强个性修养,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大学生活的主要目标和重心,自觉地合理规划学习与工作安排。学校则可以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学校人文主义精神建设,适当帮助和指导学生规划大学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转变学生功利主义思想,矫正学生学习倦怠的不良行为,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

2.激发专业兴趣,提高学习动力。面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专业兴趣不足等问题,学校及各学院应着力加强开学之初的“新生研讨课”建设,对学生开展专业介绍、未来职业方向等教育宣传,进行学生专业素质的初步培养,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特征进行学习和职业规划,方便其进行高效、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解析专业特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兴趣。针对部分对专业仍旧缺乏兴趣的学生,可进行心理疏导,允许学生转专业。

(三)高校教务管理方面

1.增加教学经费,改善教学条件。学校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应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在预算内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配置,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训基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舒适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2.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教育评价则是教育的关键环节。面对不科学的评价的导向带来的多重负面影响,一方面,应转变“重结果、轻过程”的僵化思想,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多元化学业考核与评价标准,完善学生学业预警制度和学年监督管理制度,系统、全面地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另一方面,应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考评机制,正确认识科研与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要充分体现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基本要求。

一流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因此,应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大学生学业进行合理“增负”,增加学业挑战度,进行高质量学习活动。要以三方面为主要抓手,系统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公正系统的学业评价体系,精准发力,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质量,助力新时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 熊丙奇.人才培养是本科教育的第一要务[N].中国教育报,2018-06-28.

[3]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4] 肖仕卫.大学生学业合理“增负”的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93-96.

[5] 崔文琴.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 2012(6):67-71.

[6] 韩宝平.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 :77-82.

[7] 马海鹍,王杜春,韩文灏.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06):61-66.

[8] 侯翠红,韩一帆,刘国际,等.“双一流”背景下郑州大学化工本科教育思考[J].河南化工,2018,35(12):49-51.

[9] 柳芸芸.基于L大学CCSS调查数据的在校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