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意的表现
2019-08-27胡朝松
胡朝松
摘要:“意”在中国画学里有着积极重要的研究价值。“意”不仅是中国画里的灵魂,又是画学里的重要审美标准,它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画创作中,“意”是如何通过笔墨去承载,笔墨在表现物象时又如何去传达“意”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意;中国画;笔墨
“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同时“意”也是品评中国画的重要标准与美学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其中他把气韵生动放在首要位置,“气韵生动”是在创作中要以书写的方法笔笔写,落笔生花,不追求外在的形似,着重于物象内在精神与神韵的表达,这就是“意”。“意”的这种思想美学对中国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笔墨文人画的产生。唐代王维的水墨画,清雅萧散,淡墨轻岚,笔意飘飖,笔简而意足,意境幽远;东坡曾曰:“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这句话道出了王画有禅意和诗意;画中有诗,诗是一种意向美,画中之景如我们心中之诗,美妙让人神往,这便是画“意”。“意”能有无穷的想象空间,能使人妙想迂得,从而使作品有了意境、有了神彩、有了灵魂。
“意”的提出,是中国画的一次觉醒,使中国画很早就从描摹自然物象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抒写胸中之意耳”的文人画,也许中国文化向来从骨子里流躺着尚意的精神,因而这种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自然山水间幽游,不同的人胸中有不同的丘壑。一草一花都有不同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世界,《梵网经》有佛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正是这种禅意的智慧,中国画在以形传神,以形媚道中,使我们在外师造化与搜妙创真中感悟了自然山川四时之景的奥妙,从而获得自然之意趣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的过程更是“媚道”的过程,所以说“意”在中国画里无疑就是灵魂,自然的山川、鱼虫、花卉、草木通过作者的笔墨表现出来,它们被赋予了生命形态。
中国画的面貌风格千变万化,但笔墨精神永远不变。画中之境是通过笔墨语言去表达的,笔墨是“意”的精神载体。中国画“意”的高下是由笔墨语言的高下决定的。如果一个中国画家笔墨功夫很差,那他的画又怎么会有“意”味感动人呢?那么如何来提高笔墨功夫与艺术修养呢?这在于日常里的积累,每天读书、写字、日课的练习等,这是一份十分辛苦的事,贵在坚之以恒,厚积薄发。“意”对于中国画而言,它就是画家的思想,其画家所表现出画的笔墨就是画家的思想。在中国画创作中,“意”始终贯穿在笔墨的统筹中,好的笔墨可以承载很多“意”的信息;不好的笔墨是无法承载“意”的内涵的。同一景,不同的画家在表现时,面面传达的“意”是各不相同的;笔墨精湛的作品,可让人慢慢品读,百看不厌;笔墨差的作品,虽然把物象画得很逼真,但是画面呆板,毫无生气,没有画意,欣赏时味同嚼蜡,苍白乏味。画画不仅要表现我们看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如何表现画外的东西。画外的东西就是“意”,就是人们常说的画意、意向、妙在得意处、得意忘形等。笔墨如同精美的明代家具,它雅致巧妙,它是纯手工做的,如果它是用铁钉订做的话,那它一定是粗糙的,没有美可言,更不用说欣赏了,谁还会喜欢呢?家具之所以精美,它集聚了工匠们的智慧结晶,至今它还流躺匠人们的辛勤汗水与智慧的温度,而中国画的“意”就藏在那斧头、锯子中的智慧。
中国画中的“神”、“意”是隐含在画背后的,单凭视觉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够让人解读到“神”、“意”呢?这就要看我们的笔墨功夫与艺术境界达到的水平,笔墨功夫在中国画里是头等重要。笔墨就好比歌手,歌手唱歌的音质虽然很好,但他不懂音律,不懂技巧,唱出来的歌韵律杂乱无章,那歌一定是苍白无力的,毫无美可言;所以好的笔墨功夫能更能传达出好意境。明代沈周在论及笔墨时说:“山水之胜,得之目,寓诸心,而形于笔墨之间者。”他的见解是画好山水必须通过长期观察,对山川神韵成熟于胸,再由手中精妙的笔墨转化为主体精神思想,所谓“意”在笔端活出。
在中国画的实践中,笔墨又是怎样去表达背后的“意”呢?笔者认为不同的用笔、用墨会产生不同的“意”。方的笔,它有规矩、严谨、稳重的“意”味,它适合表现宏伟的建筑和耸峻的大山,建筑是规矩稳重的,用方硬的線去表现很契合它的端庄厚重之美;圆润的线,它有柔和、饱满、温雅之感,它适合表现水分饱和的水果和可口清香的蔬菜,水果水分充沛口味诱人,用笔头水分饱满的线去表现便能把新鲜美味的水果表现出来;干涩的线,它有粗糙、生辣、苍茫的感觉,它适合表现干裂莾苍的黄土高原和粗糙坚硬的山石,黄土高坡一年四季雨水稀少,土地干裂,植被稀疏,松松毛毛,很适合用干涩的线去表现它苍辣粗犷之美;浓重的墨,有神秘、厚重之感,它适合表现巍峨雄峻的山峰,如太行山,山峦层层叠叠,壁立千仞,气势雄伟;用浓重的墨很容易把它高大雄伟的气势表现出来。淡的墨,有空灵、朦胧、浪漫的感觉,它适合表现雨烟空朦的江南水乡,江南春风柳绿,碧水如蓝,烟霞细雨,山色空灵,清润的淡墨能很好的把这种空朦的意境表现出来。自然景色变化万千,黎明与黄昏景色各异,阴雨绵绵的阴天与云高天阔的晴天不同,春花、秋月各有不同。不同的景色它的“意”是不同的。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春、夏、秋、冬各有始终晓幕之类,品意物色,便当分解。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天万物苏醒,绿上枝头,百花争艳,草木葱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景色非常的迷人。在表现时,用笔要含蓄,柔中有刚,干湿相间;在用墨上,要清润,以淡墨为主,春天万物生机勃发,草木新嫩,淡墨能很好的把“新绿”的意境抓住,再参以颜色互用,墨色相融,墨不碍色,色不碍墨。春天花红柳绿,只要抓住红与绿的特点,便能把春天之“意”传达出来。夏山草木苍翠,郁郁葱葱,夏山雨过,浓云欲雨,山色空翠;描绘时,在用笔上要清爽磊落,用墨清中有厚,层层积染,层次变化丰富,草木华滋,便可达到苍翠如滴的效果;秋山气爽,艳阳高照,云高风淡,水落石出,枯木落叶,大地松毛,要表现秋“意”时,要抓住毛、明的特征,用笔松秀灵动,苍苍茫茫,方能把秋天落叶,树木萧瑟的松毛感觉画出来。在用墨上要干净透明,如玉洁净,便能把秋高气爽明净如妆的秋“意”展现出来;冬天草木枯萎,山石裸露,雨雪纷飞,大地苍苍茫茫,用笔要干爽利落,才能把岩石裸露,山石嶙峋的冬天表现出来,在用墨上要焦中有和,墨色黑白分明,注意画面的留白和物象阴阳黑白对比,便能达到冬山惨淡之“意”。因而在表现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之“意”时,笔墨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抓住季节的变化和物象的特征,才能表现出它们的“意”来。
我们要描绘碧绿的寒潭,怎样才能把碧潭的“寒意”画出来呢?“寒”是种心理感觉,是由碧绿的潭水衬托出来的,要着重在“碧”上下功夫。我们可以想象,寒潭周围古树参天,蓊蓊郁郁,终年不见天日,荫寒凉冷,寒意横生,潭池绿叶倒影,把池水映成碧绿的寒水,更加增添的碧潭的“寒意”。所以在表现时,要把潭池按排古树下,古树上的绿叶要用墨色层层渲染,使树叶华滋浓茂,营造出幽深的意境。在潭池旁画上清泉,泉水清清的从石上缓缓流向潭水边,潭水要用花青染出,显出潭水是碧绿色,有深幽的感觉,画幅古树占据了整幅画面,树墨色浓重,只留泉水与部分从树梢上折射到碧潭的天光,在黑与白的鲜明的对比中传达出幽凉的“寒意”,加上在碧绿池水的绿色衬托下池潭更是幽静寒冷,这时“寒”的意境就表现出来了。
意境有很多种,有静谧、有苍凉、有辽阔悠远、有宏伟壮阔等。如在空旷如野的山道上行走时,意境就是辽阔是悠远的。在表现时,要有曲曲折折的构图空间感,把人的视觉引向很远的天边;画面还要用墨色渲染,烘托出幽远寂静的氛围,山道上用笔点缀出一位孤独的人在行走,通过墨色的渲染与曲折的用笔把幽静辽阔的空灵之感浮现在读者的面前。
笔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研究,认为笔墨要表现自然物象传达画“意”,必须要有高超的笔墨功夫和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传达画“意”,“意”才能丰富,它的信息在画中更多;同时,笔墨要顺应自然规律,抓住物象的内在精神特征,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加生动地传达情“意”、画“意”、神韵、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