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社会建设理论中的民本思想初探

2019-08-27程悦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3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当代价值邓小平

程悦

摘 要:邓小平社会建设中的民本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邓小平社会建设理论中的民本思想溯源入手,深入剖析了邓小平的民本思想体系,主要有经济建设夯实民本基础,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和谐稳定保证民生等。邓小平的民本思想对当前干部作风建设的贯彻落实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民本思想;社会建设理论;当代价值

一、邓小平社会建设理论中的民本思想溯源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都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产生的,邓小平社会建设理论中的民本思想也不例外,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三方面的影响,即中国传统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源于商周,形成于先秦, 自先秦至明清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的论述。西周时期,周公“敬天保民”、“保民而王”的思想主张,将“民”第一次拉到与“天”齐高的地位,“民”是成王的基础。春秋战国时间,孔子主张要实行仁政“泛爱众而亲人”,孔子道:“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颜渊》)。孟子则精辟地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明清之际,黄宗羲则提出了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将人民的忧乐看做是天下治乱的根本,君主要想保证王权和天下治理,则必须为人民排忧造福。

(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也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和权力的拥有者,而且还是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监督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但绝不是国家特有的权力,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应该回归社会。在《共产主义原理》里,恩格斯谈到:“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民要通过参与社会管理活动,进行自我管理,逐步走向个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推动全人类实现由政治解放向社会解放的转变。

(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历来将造福人民作为其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思想,他说“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心地为人民服务。”他还十分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指出:“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 毛泽东还主张通过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和直接参加国家的社会管理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他强调:“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們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

二、邓小平社会建设中的民本思想体系

邓小平社会建设中的民本思想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基础上,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并给合了中国具体国情形成的一套较完整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民本基础:“三步走”发展战略夯实经济

邓小平的一生始终为人民谋福利,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和准绳, 他讲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将工作的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八十年代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是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四千美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三步走”战略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但是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邓小平提出要允许部分地区、企业和群众,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部分人先富,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的人向他们学习。

(二)民本的原则: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以民为本,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人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根本。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目地,不断丰富社会建设的形式,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的渠道;就是要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最重要、最突出、最根本的位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实践当中,不断强化人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提高全面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的作用。在工人阶级的重要性上,他指出:“我们党所领导的一切社会建设工作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三)民本的关键:重视教育和科技

邓小平将教育和科技视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关键环节。他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入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对于如何发展教育,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教育迅速恢复并得到较快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经过二十年,到1997年,全国高等院校共2127所,招生200.4万人,全国在校生589.5万人。此外,他还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观,扩大了社会建设队伍。由于“左”倾思想观念的束缚,我们党内普遍、长期存在着轻视知识分子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建设以及综合国力的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十年“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发出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呼吁。他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实现现代化”,既表明了他对知识分子的人情关怀和殷切期望,又说明知识分子是社会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中间力量。

(四)民本的保障:维护社会稳定

邓小平对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曾进行深入地分析。他认为,中国的问题,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社会稳定是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他指出:“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一心一意地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当然,邓小平对社会稳定的理解和界定,不仅仅指政治稳定,还包括经济、思想、社会秩序等各个方面的稳定。在经济方面,他指出:“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把经济稳定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思想方面,他强调思想稳定是社会管理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社会秩序方面,他指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在稳定的基础上,他还创造性、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也充分体现出人们所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权力、人的自由和平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

三、邓小平社会建设中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邓小平社会建设中的民本思想体系,反映出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具有鲜活的当代价值。

(一)推动了干部作风建设的贯彻落实

加强作风建设是我党面对新形势下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7月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强干部作作风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但也暴露了一些情况,新形势下,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党内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需要全党警惕起来,花大力气解决。而邓小平社会建设中的民生思想,为我们今天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以民为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为国家政治文明奠定基础

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任何先进的社会制度都是历史传统的延续,传统政治思想的积淀为现代的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深刻地蕴含着传统积淀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强调国家的根本是民,所以在协调和处理国家与民众的关系时的基本思想侧重于民,体现出了对于人民群众作用的理性认识,使得民本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贯彻。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吸取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同时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民主思想意识,使每个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竭尽全力为人民谋福利。同时,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健全民主机制,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推动中國民主进程。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提供文化土壤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发展,不是凭空进行的,它的发展必须与本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制度相协调,民主深深植根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历史环境,所以每个国家的民主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中国要建设民主,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且要充分考虑本国的普通民众在的各种利益需求,这样的民主在中国才能生根发芽。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存在着西方民主思想转化的问题,中国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民主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相反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它在建设的过程中汲取了本国民本思想的精华,同时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将两者相结合起来,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总之,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深刻理解我们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他鲜明地指出:“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因而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社会建设中的民本思想所体现的立足现实同远大目标的关系,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长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立红.“总设计师”的管理智慧:邓小平管理哲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 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 程玲俐.在实践中发展的邓小平管理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9).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当代价值邓小平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