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2019-08-27
产业扶贫通过产业发展,让建档立卡户成为产业经营的主体,增强建档立卡户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实现贫困地区稳定、可持续发展。
脱贫攻坚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2017年年末数据),而产业扶贫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扶贫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传统的产业扶贫也不能完全满足精准扶贫的要求,贫困地区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扶贫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将从产业扶贫的定义和重要性切入,论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现实所驱;紧接着详细阐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原因;最后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出意见建议,希望为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贡献微薄的力量。
产业扶贫的定义及重要性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带动建档立卡户和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其发展内容分为县、乡、村三个层面,具体表现为:在县域层面,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在村镇层面,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在建档立卡户层面,提供就业岗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产业扶贫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是强县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是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扶贫在两个方面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是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户收入的增长,从而促进消费增加,间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实现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能力和机会参与市场机制,而产业扶贫克服了慈善制方式直接无偿给予所产生的缺点,让建档立卡户通过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参与市场机制,从而增加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让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自己创造价值、创造收入。
目前,我国的贫困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产业扶贫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顺利实现了大量农村建档立卡户的脱贫,但是并未完全满足精准扶贫的要求;二是扶贫产业选择过于急功近利,有的甚至完全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产业存活周期不长;三是扶贫产业选择定位不精准,没有合理地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造成资源浪费。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不到两年时间,扶贫时间紧任务重,科学选择产业扶贫刻不容缓。
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原因
实践证明,传统的产业扶贫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科学扶贫机制,各种弊端已经凸显。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精准扶贫与传统的产业扶贫相比胜在“精准”,扶贫效果更好,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既可以促进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减少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所拥有的资源也是各具特色,找准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就可以“变废为宝”,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同时,由于当地资源丰富,会降低收购成本和运输成本,从而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市场竞争力也相应提高。例如兰考五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饲草资源,发展养驴业,降低了养驴的养殖成本;同时也抓住了当地喜欢吃驴肉的特点,打开了黑毛驴的销售市场。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建档立卡户收入的增长。公司通过收购青贮、花生秧及饲草,拓宽建档立卡户的收入渠道;同时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发放种驴等带动当地农户发展养殖业。
兰考五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黑毛驴
兰考五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饲草库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延长产业存活周期。产业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合理选择,只有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而不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一旦失去了政策的支持,就会失去它原有的优势和竞争力,面临破产的风险。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带动效果显著。扶贫产业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发展潜力,能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和贫困农户的发展。首先,企业通过向当地建档立卡户收购原材料等,增加农户的收入来源;其次,企业可以向当地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提供长期或临时性的工作,增加当地农户的非农收入;再次,通过技术指导、引领示范等作用,让当地农户参与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来,增强建档立卡户自身发展动力,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活力。而实地调研发现,我国很多扶贫产业同质化严重,例如光伏电站。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大多数村级扶贫产业都是政府用扶贫资金建设光伏电站,村级光伏电站每发一度电政府补贴一定的金额,建档立卡户每年根据光伏电站的收益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问题是光伏电站一旦没有了政策支持,收益就会明显下降,建档立卡户获得的分红也会相应减少,后期如果管理不当甚至会没有收益。同时,各地普遍建设光伏电站,“短期化”偏好明显,并没有带动当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也没有提高当地农户的自身发展动力,“等、靠、要”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四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一方水土,或贫瘠、或富饶,或大陆、或岛屿,不管什么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合理开发当地独特的资源,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经过历史长期的检验,你就是品牌、是专业。
五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等级高、扶贫难度大的特困地区“真脱贫、脱真贫”。现阶段我国的扶贫地区主要集中于贫困等级高、扶贫难度大的特困地区和赤贫地区。传统的产业扶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需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当地的优势条件,构建带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实现特困地区实质性的脱贫。
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对策建议
因地制宜促发展,精准扶贫助攻坚。扶贫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多方参与,严格分析和筛选。
一是多方参与,避免完全由政府主导。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的选择一方面要依靠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完全由政府主导。政府应转变职能,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多方面引导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在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下,既要充分运用优惠政策资源,发展壮大自己,又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真心扶贫。农户也应该杜绝往日“等、靠、要”的做法,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提升自己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确保稳定脱贫。
二是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条件:发展种养殖业需要重点关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降水量、地形地势、土壤肥力等,选择的扶贫产业要和这些条件相适宜;二是可利用的资源:扶贫产业选择要考虑当地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优先选择资源优势较大的产业;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对产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产业选择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还是促进该产业的发展。选择适合该地基础设施条件的产业,否则可能会因为基础设施达不到产业发展的要求而夭折。
三是根据致贫原因,合理选择产业。产业扶贫的目标是帮助建档立卡户自主发展可持续创收的产业,与一般产业的经济目标有所不同,因此扶贫产业在该地区的带动能力也是选择产业需要关注的重点。选择产业前,应详细了解该地区的致贫原因,根据致贫原因合理选择产业。例如,贫困地区劳动力剩余较多,应该倾向于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利用资源剩余较多,应优先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等。
四是深挖特色,开发小众农产品。贫困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类型各具特色,扶贫产业应充分考虑市场潜力,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小众农产品。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农产品更是缺少自己的特色,贫困地区如果能够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开发特色小众农产品,就可以克服先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足,获得应有的市场份额。
五是动态优化扶贫产业项目。根据本地区贫困状况、资源禀赋状况、产业发展状况的变动,动态优化扶贫产业项目,避免扶贫企业因时间的推移而丧失核心竞争力。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新兴企业入驻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