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用+移动互联网”的图书漂流管理探索

2019-08-26张莉珺刘淑艳

丝路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用

张莉珺 刘淑艳

摘 要:当前图书漂流存在回漂率低、个人捐书率低、监管难、市民对图书漂流认知低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导致漂流无法持续,本文结合本地征信管理制度,提出运用“信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方式解决图书漂流当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信用+移动互联网” 图书漂流

图书漂流,是一段文明美丽的奇妙旅程,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再将其漂出手,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这种好书共享方式,让知识传播得更远。

国内最早在200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就曾把三本畅销书——石钟山的《遍地鬼子》、洪峰的《革命,革命了》和阎连科的《受活》进行了“放书漂流”。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图书漂流的方式更加随时随地,更加便捷。

一、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的意义

图书漂流是指读者将自己不再阅读的图书投放在公共场所,无偿地提供给他人阅读,并通过图书的流动、漂流日志、阅读笔记、书评等的互动达到“知识分享,阅读接力”目的的活动[1]。图书漂流使家中“束之高阁”的图书资源流通到社会,减少了图书资源浪费,让读者之间可以通过此平台交流读书心得,更好地参与其中。开展图书漂流能提高图书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深化全民阅读推广效果,进而实现图书最大的信息资源价值。对于图书馆来说,具备自由性、开放性的图书漂流是文献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形式,读者不用办理图书证、不需要押金,能够有效地补充图书馆各种规则限制下的资源共享不足的缺点。

(一)提高图书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图书漂流将一些闲置的、不再使用的图书资源聚集起来,参与漂流,让更多的人去阅读、去分享,使图书资源得到再利用,再传播,进而实现图书最大的信息资源价值[2]。同时,它也是文献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形式,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一种延伸,积极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

(二)促进全民阅读推广

与传统图书馆阅读相比,图书漂流无需办理借书证,无需缴纳押金,一天24小时均可定点借书还书,无上下班时间限制,通过大数据将互不相识而有喜欢阅读的人们相互联系起来,在漂流平台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全民阅读参与激情,有利于促进全民阅读推广。

(三)倡导诚信奉献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书能不能完好的在期限内放回,取决于读者的诚信,读者无偿捐书反映了读者乐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图书漂流的运转情况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图书漂得远、漂得久,需要读者的高素质,可以说漂流过程是读者文明的试金石,也是弘扬诚信奉献精神的过程,好的图书漂流管理制度能够约束读者不文明行为,倡导诚信奉献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美德,进而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二、图书漂流现状及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让图书在每个读者之间自由流动,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使更多人接触到图书世界,很大程度上补充现有的图书馆管理图书现状。图书漂流平台给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新手段、新思路,促进图书馆共建共享。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构建自由、开放图书漂流平台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图书漂流平台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图书流失严重,回漂率低

图书漂流的生命力在于流通,如果在漂流过程中有人对漂流图书逾期不还,会导致该书流通速度变慢,一旦有人对该书不还,那么该书的漂流生命就结束了。这种行为会导致书越漂越少,最终读者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图书漂流没法持续下去。

(二)个人投书率低,缺少高质量图书

目前,图书漂流的图书主要来源是图书馆,个人投书率低,这就失去了图书漂流的本来意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在漂流過程中会出现图书的污损、破碎、丢失等问题,使想要捐出图书的投书者望而却步,更别说高质量的书籍;二是对公益捐书行为缺乏激励措施,无法提高读者捐书积极性。

(三)管理制度缺失,无法约束读者不良行为

图书漂流自发性强、无序性强,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读者的行为,漂流过程全依靠读者素质。读者自主还书、爱惜书籍,这样极易出现的问题。

(四)市民对图书漂流认知低

为了了解市民对图书漂流的认知情况,我们设计了3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您是否了解图书漂流,参加过图书漂流,参加过捐书吗?您愿意参加图书漂流活动吗?您愿意捐书吗?调查结果显示,了解和参加图书漂流的人数很少,捐过书的更少,绝大多数的人完全不了解图书漂流,大部分人愿意参与漂流,仅有极少数的人愿意捐书。

三、图书漂流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部分读者诚信低,对读者缺乏身份认证

图书漂流初衷是素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免费传递书籍,图书的回漂完全依靠读者的诚信,如果其中某个读者书籍不归还,该书就会“断漂”。在漂流过程中缺乏身份认证,管理者无法准确追溯书籍去向,出现问题也无法解决。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读者奖惩机制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图书漂流无法对读者做出有效的约束,私自留下书籍或损坏书籍无惩戒措施,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惩戒措施,杜绝读者故意留书、损书的情形发生。对于捐书者没有激励机制,无法激励读者参与捐书的热情,导致个人捐书率低。

(三)图书漂流宣传不到位,市民认知度不高

市民对图书漂流认知不高是因为宣传的范围不够广、不够深,这导致这项有意义的公共服务活动鲜为人知,无法服务更多的人,这也是浪费资源的一种表现。出现宣传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不能与潮流同步使用新宣传方式吸引大众。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宣传媒体平台更新换代较快,传统宣传方式受众越来越少,已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图书漂流宣传需要与时俱进利用热门的新媒体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四、解决图书漂流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建立读者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有助于建立完善可靠的信用基础,是实现奖惩制度的必备条件。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进行身份认证已成大趋势,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建立认证,建立管理者与读者之间更加紧密、更加真实的关联关系,确保读者行为受管理者监管,也能使捐书者能够放心捐书。当读者导致不文明结果,管理者可通过读者的身份信息追溯图书到个人。笔者认为身份认证可借助手机微信或支付宝等媒介制定身份认证,还可以对接图书馆办证数据库通过借书证实现身份认证。目前智能手机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设备之一,其中手机软件微信和支付宝是最受欢迎、使用最多的手机App软件,通过这两种平台进行身份认证读者认可性高,并极其方便,仅需要一部手机即可,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

(二)结合征信管理建立诚信奖惩制度

图书漂流不仅是对图书的分享,还代表着读者的诚信,代表着社会文明。参加图书漂流活动,就应该遵守漂流规则,在看完一本书后把书完好地传递给下一个读者,使图书能够持续漂流下去,这样才能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参与其中,所以在图书管理中需要制定相关诚信奖惩制度,激励读者积极捐书,防治漂流失信问题,增加读者参与度。笔者认为应将图书漂流管理与本地征信管理相连接,目的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

以本市征信管理为例,荣成建立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制度体系,实现对守信者的联合激励和对失信者的联合惩戒。对个人而言,如果信用等级高,就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相反,如果信用不达标,那么在就业创业扶持、低保困难救助、金融信贷、招工招考、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先选优、各类补助福利等诸多方面受到限制,甚至会被拒之门外。目前,本市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已全部纳入征信体系,全市18周岁以上居民五十余万人以及两万余家个体工商户、七千余家企业、六百余家农村合作社、一百余家社会团体、一百余家民办非企业、八十余家中介机构,全部建立了信用信息档案。从普通群众到机关干部、从企业单位到社会团体,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了自己的“信用身份证”。如果图书漂流用这样的征信体系来监管时,每个读者都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爱惜图书,按时还书,谨防自己出現失信行为,激励读者积极公益捐书为征信加分。

(三)加大图书漂流的宣传,增加参与度

虽然图书漂流的理念出现较早,但是传入国内较晚,这几年才流行起来,许多人对图书漂流认知程度不高,导致现阶段人们对于图书漂流的参与程度不是很高[3]。要想促使广大群众参与进来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图书漂流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三微一博、抖音等受大众喜爱的自媒体进行宣传,形成漂流时尚,吸引市民参与图书漂流。

五、结语

影响图书漂流的开展主要因素,一是读者的诚信,二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三是宣传方式,可以通过“征信+移动互联技术”可以使图书漂流持续漂流下去,让书香传播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郭鸿昌.全球“漂流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24—27.

[2]侯桂玲.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的意义与对策研究——以平顶山学院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6):100—103.

[3]徐冰.高校图书漂流“断漂”问题与管理模式分析[J].发现,2018(4):156—157.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信用
神秘的植物工厂
失信商人的悲剧
信用消费有多爽?
微美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O2O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