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19-08-26王攀

丝路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王攀

摘 要:本文基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及发展趋势的阐述,对当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高职院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与完善的对策与建议,以求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理论课程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作为兼具学历与技能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院校,一直以来作为承载职业教育理论及政策的发展和实践的主体,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准确界定是职业教育特点得以实现的关键。[1]

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来看,我国已经历过三次轰轰烈烈的浪潮,从对工作过程和项目化课程的探索到对学科和实践双轨制课程体系的强调,再到对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的关注,都表明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由单一形态的发展格局转向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任务、产品等实践性要素纷纷进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原有职业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不足的界定:如学科本位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减弱,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脱节,使学生无法圆满就业;能力本位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只能让学员快速获得一项项孤立的操作技能,无法培养学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任务驱动导向课程与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知道了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却无法完成岗位的具体事情,培养不出真的职业能力。正是基于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目前关于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主要尝试通过立足于真实职业情境所需要的岗位综合能力分析,在如何培养出具有全面工作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目标定位下重新审视我们的课程体系结构。而最新的职教“20条”职业教育理念政策中也提出了关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设计,并对此证书设计的目的进行了界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1+X证书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新型证书,也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对学习成果的认定。证书体现岗位(群)能力要求,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涵盖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技能操作,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导向性不仅兼具学历与技能,还要体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含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技能操作。而从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来看,其侧重点更多地放在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操作的实现,而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发展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则较少体现出来。所以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相关理念,以理论课程在建立知识目标完善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还应明确其知识点对应的岗位能力目标,并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内容。在对理论课程进行一对一的“知识—能力”的分解下,形成具有能力培养性质的理论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对应职业教育目的的新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使我们的人才培养除了具有技能优势外还具有岗位所需要的其他综合能力。而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理论课程的组成是多样化的,包括基础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思想品德修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有效地提取出相应的岗位能力,使理论课程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保证课程结构体系的完整性以及简单的知识点的传输,对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2]

二、当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单一,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导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设置主要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需要,以完善专业课程结构为出发点,课程目的也以提升和完善专业技能为主导。而在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岗位素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的理论课程设置则较为缺乏。

(二)为完善课程结构而设置,缺乏具体的课程目标定位

理论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实现结果,但在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设置中更多的是以专业课程的目标作为整体导向,没有课程自身的明确目标。以至于教师不知道教授一门课程要实现的结果和具体目标是什么,而学生也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的整体素质能力有什么影响。教师基于教材本身去教授,学生基于学分去学习,成为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3]

(三)课程教学模式缺乏能力导向性

理论课程基于传统教学理念,其主要目的是奠定专业课程学习基础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理论课程是否需要能力导向以及能力训练是我们较少思考的问题。但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性以及岗位综合适应能力应是其具备的优势和特点,所以如何通过理论课程多渠道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岗位能力是课程建设的新方向。

三、高职院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提升与完善

(一)以学生的长远、综合岗位能力培养为理论课程结构设置的依据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在当代社会需求下不应仅仅定位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是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综合适应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不仅要有促进和奠定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专业基础课程,还应包括具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具有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素质基础课,以及为完善学生综合岗位适应能力的基础课程。

(二)建立“知识—能力”对应分解的教学内容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完善和培养的目的,综合岗位以及素质的培养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如何有针对性地将理论知识结合能力进行分解,提出“知识—能力”一一对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而学,以及学习过后提升的能力是什么,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理论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实践价值。[4]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在知识传播的同时兼具能力素养的训练

在理论课程的实现形式中,由于传统教学对理论课程的定位,大多以知识的讲授为其主要实现形式,区别于专业课程会通过理论和实训共同实现的教学形式,理论课程的教学实现形式显得单一而传统。所以如何在实现“知识—能力”分解的基础上获取理论课程能力目标的同时,进一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理论知识的能力目标进一步强化,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在理论课程教学中配备具有综合岗位素质能力训练的实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总的说来,如何多渠道更完善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岗位素质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基础。在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岗位能力方面应多方面进行思考,不仅是专业技能,还应包括学生的综合岗位素质和能力,而理论课程作为重要的课程渠道,我们如何通过有效的调整和利用这一渠道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绍建,黄代华,冯宝贵.高职院校理论课程教学困境及解决途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6):98—100.

[2]张忠福.地方高校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3]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27—29.

[4]张小川,刘加玲.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探讨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154—156.

猜你喜欢

理论课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未来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
关于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及建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