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博州蒙古族舞蹈的民俗文化意蕴

2019-08-26美丽·艾尼瓦尔

丝路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意蕴民俗文化

美丽·艾尼瓦尔

摘 要:蒙古族的舞蹈蕴含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充分表现出蒙古人民心中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思考。舞蹈能够充分释放蒙古人民的天性,也能表现出蒙古人眼中的自我与世界,包括人与人、动物、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了解博州蒙古族舞蹈,分析博州蒙古族舞蹈形式中表现出的民俗特征,着重研究舞蹈民俗意蕴中的表现,以供参考。

关键词:博州蒙古族 蒙古族舞蹈 民俗文化 意蕴

蒙古族舞蹈的出现与蒙古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经历的民俗活动便是舞蹈发生的基础要素。绿色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方,他们随水、草而迁的游牧生活使其产生了绚烂多彩的舞蹈艺术。蒙古人民利用丰富的舞蹈形式表现自身的思想状态与情感状态,具有较为深厚、独特的民俗文化意蕴。

一、博州蒙古族舞蹈介绍

博州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简称,意味“银色的草原”,地处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缘地区。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自1990年9月第二欧亚大陆通车后,博州开始正式进入人们关注的地点。唐代时期,博州是丝绸之路北段的必经之地,该地区位于丝绸之路北段与草原之路的交界处,承载着往来各地的人群,孕育着较为独特的文化艺术,如博州蒙古族常见的萨吾尔登舞蹈。博州是萨吾尔登舞蹈生存的土壤,这使萨吾尔登舞蹈中透露出浓浓的民俗文化信息,整个舞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性与部族特性[1]。

二、博州蒙古族舞蹈形式中表现出的民俗特征

博州地区生活的卫拉特蒙古表现出能歌善舞的民族特性,婚礼、“那达慕”大会、黄昏时分的蒙古包前,都能看到优美的舞蹈,听到动人的音乐。以舞蹈的功能、属性为基础进行分类,可以将博州地区的卫拉特蒙古舞直接分成仪式、非仪式两种。除此之外,博州地区的蒙古舞还能用年龄、性别分类,主要包括少儿舞、男子舞、女子舞等。

(一)仪式舞蹈

卫拉特蒙古舞中的仪式舞蹈常常出现在一些特殊的仪式活动中,各类祭祀仪式的舞蹈、祭祖的舞蹈等都属于仪式舞蹈的一部分。例如夏季得到丰收节祭祀,为了表达牧民对水草茂盛的夏季的欢迎,游牧民族的人们会开展祭祀活动,庆祝夏季这个轻松、富足、愉快的季节。出现祭祀仪式的时间较早,古代人们便已经有了祭祀仪式。后来祭祀仪式中常见的舞蹈元素开始变成独立的舞蹈形式,在部族之间流传,并产生特定的歌词、伴奏与舞蹈内容相配合。

(二)非仪式舞蹈

卫拉特蒙古舞蹈中的非仪式舞蹈又被称为萨吾尔登舞蹈,这种舞蹈形式常会出现在较为重要的日子,如婚礼、庆典、节日等,萨吾尔登舞蹈常在公开场合表演,为人们带来喜悦、幸福的感觉。

三、博州蒙古族舞蹈民俗意蕴中的表现

(一)蒙古族舞蹈民俗意蕴中的生活表现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起源于人们的生活,表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与劳动状态。蒙古民族的游牧、狩猎生活方式使其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因此,蒙古舞蹈中的大部分内容与狩猎、骑马关系密切,例如“猎鹿舞”、“山羊舞”等舞蹈都能表现相关内容,极大地反映了蒙古民族人民的生活。蒙古舞蹈中表现与骑马相关的内容更为广泛,例如人们在跳萨吾尔登舞蹈时,会有一些较为明显的马步动作,为萨吾尔登舞蹈带来了更多丰富的形式。蒙古人民在跳萨吾尔登舞蹈时,还会模仿各种雄鹰的动作,青年男女喜好的萨吾尔登舞蹈更偏向刚劲有力、活泼朝气的类型,会将两臂展开模仿雄鹰飞翔、展翅的动作,舞蹈动作中常见的推腕、沉腕等动作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雄鹰翅膀在飞翔过程中的变化。舞蹈中的肩臂动作还会配合身体关节的动作展现雄鹰飞翔中的俯冲、凌空的动作。男子与女子在跳萨吾尔登舞蹈时的动作会存在一定的差别,男子的动作更加刚劲潇洒,主要表现出男子的粗狂热情、憨厚奔放;女子的动作更加轻快,肢体状态更加舒展,表现出女子的端庄活泼、含蓄热情。与生活相关的动作带有极为显著的蒙古民族生活特点,表现了蒙古民族极具特色的舞蹈风格与艺术形式[3]。除此之外,蒙古民族追随水草生活的方式也使蒙古族舞蹈中包含较多的劳动形式、生活形式等,人们从生活、劳动中发现了美,于是便将其改变成为舞蹈动作,将蒙古民族的民俗文化与舞蹈相结合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

(二)蒙古族舞蹈的民俗意蕴

蒙古萨吾尔登舞蹈流传的较多曲目,在博州人民中流传的曲目主要为十二种,如焦热哈日、乌热勒泰夏戈尔、巴尔楞哈吉勒等。这十二中不同曲目的萨吾尔登舞蹈中都包含着不同内容的故事。这些舞蹈以前会在特定地点表演,在实际表演过程中会带给周围较为紧张的气氛,而舞蹈者自身则会表现出一定的夸张情绪,动作较大。目前,蒙古舞蹈中的“萨吾尔登”、“博州萨满舞”、“查玛”与“倒喇”,可以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参考研究。

而蒙古舞蹈中用作祭祀的舞蹈更多的表现的是祈求来年能够幸福安康,这些舞蹈将会直接跳至深夜,舞蹈风格表现较为自然,动作优美,舒缓流畅,能够表现人们庆丰收、祝平安的欢乐情感,充分表达了博州蒙古民族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愿。根据笔者的了解可知,著名的“那达慕大会”原型便是“绕树而舞”的祭祀习惯,源自蒙古人民的“树木崇拜”、蒙古人民認为树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繁殖力,能够为人们带来福运,去除邪祟,因此,蒙古人民会有祭祀圣树的习俗,由此逐渐演变成为“那达慕大会”。

(三)蒙古族舞蹈民俗意蕴中的娱乐表现

舞蹈是一种具有娱乐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娱乐舞蹈便是舞蹈最终的表现方式。最终,舞蹈将会成为取悦人们自己的艺术形式。娱乐自身代表舞蹈已经脱离最开始的功能性,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单纯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萨吾尔登舞蹈便是一种自娱性较强的舞蹈形式,反映出了自然环境对舞蹈的影响。萨吾尔登舞蹈的表现形式较为自由,舞者可以以自己的情感自行发挥。例如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常常会借助肩膀、手臂、关节等部分表现雄鹰的姿态,另外,舞者还会表现骏马的姿态,抒发牧民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萨吾尔登舞蹈的伴奏乐器长为“托普修尔”,是一种二弦乐器,能够弹出优美多变的音乐,还能模仿马的嘶鸣,表现出独特的草原民俗文化。

四、结语

根据文中内容可知,民俗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中表现出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蒙古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民俗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个性,将其应用于蒙古族舞蹈中,能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蒙古族生活的自然环境使那里的人们性格表现豪放、刚性、粗狂,也使蒙古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尤其是蒙古民族的舞蹈风格、题材,既有显著的阳刚之美,也表现出一定的柔美。总而言之,民俗文化会对蒙古舞蹈的继续发展提供多元化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晓为,孙德昊.乡村振兴战略中传承和发扬鄂伦春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时代意蕴[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6):93—98.

[2]仝妍.新中国民族民间舞审美范式的构建——兼论贾作光蒙古族舞蹈的“规范化”[J].内蒙古艺术,2018(04):45—49.

[3]彭小希,潘飞.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变迁与适应——以新疆蒙古族舞蹈萨吾尔登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8):107—111.

猜你喜欢

意蕴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名师读意林
名人名师读《意林》——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