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病
2019-08-26赵丽
赵丽
在朋友之间,北京妈妈顾女士被认为是个异类。原因很简单,因为每半年她就会带着4岁的女儿去拜访固定的心理医生。之所以用“拜访”二字,在顾女士看来,每半年的固定咨询并非外入眼中的看病,而是对于孩子心理状态的测评。“在别人眼中,我的女儿乖巧可爱,几乎不会出现所谓的“熊孩子”行为,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为之付出的努力。”顾女士第一次接触儿童心理是因为一岁半的女儿在早教中心“不合群”的行为。那次女儿站在远离同龄人半米左右的位置,即便老师和小朋友在唱歌跳舞做游戏,女儿也只是远远地旁观,拒绝与同龄人有拉手等肢体接触的行为……这让顾女士非常焦虑,她担心女儿有自闭症倾向,即使不是自闭,也担心孩子以后会出现社交障碍。一次偶然的机会,顾女士接触了专门进行心理咨询的一款应用软件,通过网络上的一名专门进行儿童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的分析,顾女士了解到自己的女儿天性谨慎喜欢观察,并非自己所担心的自闭等问题。经过心理老师的指导,顾女士感觉自己和女儿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和谐、稳定。但当她推荐周围有相同困惑的家长去做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小题大做”,甚至有人说“我家孩子没病”。
中国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专家表示,精神心理问题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包括家庭、学校和孩子个人在肉,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以识,定导致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专家认为,应充分重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
很多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认识不正确
李玖菊(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青少年病房心理治疗师)
有些带着孩子来我们医院就医的家长总是对医生说:“你教教孩子,开导他一下。”这些家长不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疾病,没有意识到心理疾病需要治疗。还有一类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小题大做,并对心理问题讳疾忌医,他们觉得就医的时候需要挂精神科、心理科,家长的惯性思维是去看精神科、心理科就都是精神病,很多家长也选择自费,他们害怕别人知道,因为社会上有观念认为精神科就是疯人院,这对孩子和家长产生一定影响。因为这种原因延误治疗的案例也不少,我们在临床上处理过这样的案例:有一个孩子强烈要求接受心理治疗,但父母不同意,他们觉得孩子是装的,于是孩子就偷偷来医院。之后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虽然还能够上学,但心里已经非常焦虑,而且已经有了自杀倾向。当我们建议药物治疗时,孩子的家长对用药很排斥,他们觉得用药就是精神病,孩子来看心理疾病就是疯子。
刘俊娉(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如果家长缺乏对心理疾病的基本认识,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误解。例如,学习障碍的孩子,他们有的是阅读障碍、有的是书写障碍、有的是数学方面的障碍、有的还伴随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如果家长不知道学习障碍,就可能会认为孩子不专心、粗心、学习不用功,从而训斥孩子甚至惩罚孩子。这样不仅错失了诊断和治疗的时机,而且还会让孩子承受额外的压力,破坏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儿童心理问题要早发现、早治疗
刘华清(全国知名儿童心理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
儿童青少年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常见的有自卑、厌学、强迫、抑郁以及过度使用网络等。成年期的很多精神及心理问题都源于儿童青少年时期,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给孩子树立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后期才可能会有比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除了现在报道的比较多的儿童自闭症,还有儿童抑郁症、多动症、分离焦虑等。我们现在普遍感觉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比以前有所提高,重性的心理疾病、精神问题多发。以前孩子们大多数的活动都在户外,在大自然里游戏、玩耍,和人的接触是面对面的。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孩子都是待在家里玩手机、上网,缺少和外界、大自然的真实接触,也缺少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刘俊娉(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个孩子在八岁的时候被诊断为感觉统合失调和注意力缺陷,医生建议吃药和教育行为训练,但家长不认同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选择放弃,反而用跑步、游泳之类的体育锻炼来替代,从而错过了治疗良机。孩子长大到十几岁了,身体动作不协调,注意力缺陷依然存在,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家长追悔莫及。感统训练是一个非常专业系统的体系,并不是家长带着孩子体育锻炼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假设这个妈妈对感统失调和注意力缺陷障碍有充分了解,能够接受和配合医生的治疗,这个孩子就能够得到更好的训练和治疗,他整个人的发展也许就会不一样。
提早预防,防止儿童心理疾病的发生
齐亚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研究生导师)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一定要区分。心理健康问题是可以通过调整治疗的,并不是器质性的病变。而精神疾病,比如说孤独症或自闭症是精神类的疾病,不能混淆。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更加突出。比如,孩子的攻击行为、自杀行为等,还有一个特点是,极端的可能会比较多。所以,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在早期进行预防,也就是一定要监测、监控,继而达到预防的目的,预防比干预更重要。事后干预可能是起到弥补的效果,但伤害已经造成。
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和预防早期的心理问题,主要还是要从广大的家长人手。这几年也在倡导开办相关内容的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要提高全社会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或者对儿童保护、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意识,让每个家庭都成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大后方,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