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构家教理念 重在家庭建设

2019-08-26单志艳汪卫东

中华家教 2019年2期
关键词:个体婚姻家庭

单志艳 汪卫东

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他用四个“一”——第一所学校、第一任老师、人生第一课、人生第一粒扣子,充分阐明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以下简称“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的传统,不仅涉及家庭和睦与子女成才,而且涉及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重视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对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健康和谐家庭,培养身心健康人才,缔造人力资源强国,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文化冲突下的中国家庭文化建设

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国同构是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与和谐,如《礼记·祭统》中提到“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这说明家庭建设与教育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对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本能与道德、历史与时代的冲突影响着家庭与个体的心理,家庭教育与个体发展研究需要与当前这种多种文化碰撞、冲突与融合的现实相适应,进行理论与方法创新。而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进行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应发扬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融合多学科研究,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实践路径。中国家庭发展与教育理论建设的基本思路有如下三点:

第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生思想贯穿人生发展的始终,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视角谈个体健康与教育,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多学科视角,按照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从生命全程发展与教育角度阐述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内容与教育重点,旨在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实现人人自我接纳、善于创造幸福、灵活适应社会的目的,

第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建设或“家风”建设理论为基础,以建设和谐家庭为主要发展方向,主要侧重于缔造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家庭外成员之间的内外和谐关系与人际和諧情感为方向,如婚姻前后的男女情感关系;健康性关系、物质财产与精神关系;男女双方原生家庭间的关系;男女双方亲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包括性、情感、物质与文化);个体心身健康发展的关系;健康家庭文化以及孕、产与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的夫妻关系构建与管理等等为主体内容。

第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家庭发展与教育的思想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构建我国新型的家庭建设与教育、家庭学校互动式新模式,倡导以专业家庭建设与教育指导师为引导,家庭成员之间互动式教育、家庭内外互动式、个体自我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新思路,以个体素员教育与家庭文化建设以及全民素质教育为主体内容,以个体心身健康与人格完善教育为先导,以家庭建设和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我国国民素质教育。

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家长(主要中父母)自身成长问题。因为成人自身成长存在问题,所以才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可以说,问题孩子的背后是无数个有问题的家长;另一个方面是教育子女的问题。只有家长健康成长了,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自我学习与成长方面的问题。我国很多家长缺乏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意识,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很多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的技巧,使孩子缺少情感疏通和心理关怀,有的家长还经常使用打骂、处罚和唠叨等错误手段来教育孩子;家长也无法应对网络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冲突与困扰,不能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应对信息大潮。

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近十几年来,我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很多家庭在教育中重智轻德、重智轻能,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且要求过高,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是,没有真正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培养身心和谐、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

家庭教育是母亲主导、父亲缺位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位。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对于子女的社会性、性别角色、自信心、抗挫折能力等关键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4年的调查和《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均发现,逾五成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成为母亲的“独角戏”,有三成家庭能够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父亲能够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这体现出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失衡化”的特点。

隔代教育问题

中国三代同堂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老人带孩子,容易导致溺爱、放任等隔代教育问题。有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家庭结构模式是三世同堂,两代人如何共同教育好孩子,以及隔代教育问题困扰很多家庭。

“两个反抗期”教育缺失

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满足,就会快速发展。我国孩子在2-6、7岁处于“第一反抗期”,12-18岁处于“第二反抗期”。这两个反抗期的出现,均标志着孩子的自主性发展。然而,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变化认识不足,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子女的成长需求,导致两个反抗期中的亲子冲突频发。心理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为“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只要是在这两个反抗期前后发生的应激,都有可能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重管理控制,轻自主发展

我国家长普遍对子女管得太严,对其自主性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希望能自主安排学习,学生常因父母管理过严而发生冲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在一次对初中生的调查中,问及“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最不适应哪些方面”,有18.43%的学生认为“父母管得更严”使自己难以适应;调查亲子间最易发生冲突的方面,选择“学习”一项的高达62.19%,仅次于“玩电脑、游戏”。由此可见,学习已然成为亲子冲突的主因,凸显出家长未能根据孩子的学习变化适当调整教育方式。

重学业成绩,轻综合素质

在“一考定终身”的中国式成才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尤为重视。于是,父母着重开发孩子的智能,要求孩子考试成绩优异,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调查发现(2014年),超八成小学生放学后有额外作业,近五成家庭将学习作为亲子沟通主要话题,四成学生回家后没有户外活动时间。子女成绩的好坏成为父母互相评价的标尺,甚至引发夫妻矛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5年在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发现,七成以上的父母会“陪孩子写作业”,培养惰商、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就无暇顾及了。

重完美成功,轻心灵滋养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出国深造等,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回报期望极高。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容易形成巨大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对孩子人文关怀和心灵陶冶不足的代价就是孩子容易失去自我,成年后易引发精神与心理疾病。

引入家庭建设概念 重新界定家庭教育

我们认为,仅仅进行家庭教育,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的很多问题。没有家庭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提出了家庭建设概念,并重新界定家庭教育。

家庭建设,是指家庭内外和谐关系构建,以及家庭战员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即以家庭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进行家庭内外关系稳定、持久、和谐发展以及家庭成员心身健康成长的系统管理过程。此定义强调家庭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统一,家庭内部关系和谐与外部关系和谐相统一,家庭成员间物质财产关系和精神关系相统一,家庭常态生活与特殊时期生活调整相统一。

家庭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健康家庭文化构建与管理。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家庭中的反映,表现在家庭信仰、价值观念、家庭伦理规范、家庭情趣、行为规范、文化娱乐活动、学习方式等方面。构建健康的家庭文化,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婚姻前后男女情感关系构建与管理。缔结婚姻意味着家庭的成立。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一种普遍的、久远的社会关系。恋爱是步入婚姻、组建家庭的前提和基础,婚姻和家庭则是恋爱的结果。由恋爱进入婚姻到组建家庭的过程中,男女情感关系的变化依据个体及其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婚姻前后健康性关系构建与管理。恋爱与婚姻,都会涉及两性关系,需要处理好以性为核心的两性、情感、恋爱、婚姻和家庭这五者之间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情绪情感、认知行为、朋友亲情、学习生活、工作奋斗、人际关系等一切事物间的平衡。

·婚姻前后的物质财产与情感关系构建与管理。在情感关系方面,无论婚前还是婚后,处理男女情感关系都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夫妻双方均为人格独立个体。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人建立合适的情感关系,否则男女情感关系容易出现问题。另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物质财产管理方式选择的背后,也隐含着更为深刻的情感关系问题。同样,婚姻前后夫妻双方的情感关系也会影响到物质分配方式。为了维护家庭关系和谐,夫妻应尽可能使二者关系实现平衡。

·婚姻前后男女双方原生家庭间健康关系构建与管理。夫妻双方原生家庭的经济和文化资本差异,双方父母的价值观、婚姻关系和社会交往模式都影响着子女的情感处理方式和婚姻关系。原生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婚姻关系、家长自我教育能力,以及原生家庭对男女双方的角色适应,都会影响男女婚姻前后的关系质量。婚姻前后,男女双方要处理好家庭内外关系,包括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同时,也要处理好与特殊原生家庭,如独生子女家庭、离异家庭、寡居/鳏居家庭父母之间的关系。

·婚姻前后男女双万亲友间健康关系构建与管理。男女双方亲友间健康关系的构建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婚姻前后亲戚朋友多大程度上参与双方的生活要把握好尺度;其次,婚姻前后都要积极维护好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最后,要把伴侣的情感与需求放在首位,创造健康向上、和谐幸福、互相支持、共同学习的家庭文化。

·女性特殊时期夫妻关系构建与管理。夫妻关系在妻子处于孕期、产期、哺乳期和绝经期等特殊时期不能像平常一样与丈夫进行性生活,夫妻生活需要进行暂时或长期的调整。同时,女性更年期期间的生理变化也会情绪变化,可能会影响夫妻关系。此时的夫妻多已结婚二十余年,可能遭遇“中年危机”,婚姻生活面临着严峻考验。妻子和丈夫要积极沟通,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实现心灵的相互滋养,共同成长。

·和谐亲子关系构建与管理。亲子关系,作为婚姻关系的衍生品,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特点。亲子关系一经产生,具有永久性、不可替代性。因为血缘关系,亲子关系具有其他关系所没有的情感亲密性。作为父母,会对子女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子女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和信任感。亲子关系和谐,家庭才美满幸福。

·家长自我教肓。家长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是教育子女的重要前提。在個体不同发展阶段,个体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水平不同,自我成长和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也不同。未成年人的发展主要依靠父母的教育与影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阶段,个体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一定发展。成年早期以后,个体的发展主要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结果。

家庭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家长自我教育。家长自我教育,白我成长。这是家长成为家长的重要前提;第二阶段是家长教育或影响孩子,同时家长也会受孩子的影响;第三阶段是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家庭教育是以个体人格与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过程,本质是自我教育。家庭教育以家庭建设为基础。只有家长身心健康,建设一个和谐家庭,才能谈到家长教育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家庭教育要重视文化传承对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思想为指导,吸收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有效提升个体素质水平,进而全面提升国民素质。

家庭教育的内容为:家庭教育主要围绕家庭内外关系的稳定、持久、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人心身健康发展来进行的,由此进行的教育、咨询、指导和管理活动都是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长和未成年人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在家庭的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家长尤其是父母是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施教者,所以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是首要任务。只有家长人格完善,心身健康,才可能教育出人格健康成长的孩子。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面镜子”,家长需要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

未成年个体是家庭教育主要的被影响者,他们也可以积极影响成人。我们要重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单志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汪卫东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个体婚姻家庭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对婚姻的忠诚
家庭“煮”夫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恋练有词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