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0例临床观察
2019-08-26宁辉
宁辉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实施西药保守治疗联合中药通肠汤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两组疗效通过积分比较和疗效指数比较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积分差值比和疗效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粘连性肠梗阻;通肠汤
腹部外科手术后约90%有粘连,其中会有> 40%的患者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腹部外科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并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现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收治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给每例患者进行编号,使用随机分发卡片的形式将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胆道手术12例,阑尾切除术46例,胃大部切除术6例,肠粘连松解术8例,妇产科及其他手术2例。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无腹部手术史,其中有腹腔或肠道炎症及腹部外伤史的患者24例,原因不明2例。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7 - 70岁,平均43岁。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8 - 72岁,平均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西醫药物治疗,对患者实施输液、胃肠减压、能量、维生素及禁食等常规治疗,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通肠汤”保留灌肠。组方:黄连10g,木香10g,丹皮12g,丹参12g,大黄8g,芒硝8g,蒲公英15g,冰片3 g,赤芍15g,枳实10g,厚朴10 g。用法:以上诸药加清水600 mL,煮沸后文火煎熬浓缩至300 mL,待药液冷却至常温后保留灌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1, 2]:本次研究的疗效判定参考原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腹痛、腹胀、排便排气、X线腹部摄片检查、腹部体征5项指标采用积分法记录。具体赋分如下:偶尔出现腹痛,疼痛感觉较轻记为2分;疼痛发生较为频繁,疼痛感觉有时较轻,有时较重记为4分;疼痛反复发作,难以忍受记为6分。腹胀:腹胀情况时有发生,但症状较轻记为2分;腹胀情况出现较为频繁,但可以忍受记为4分;腹胀情况持续时间较长,患者难以忍受的记为6分。排便排气:有排气,但排便偏少记为2分;无排便但有排气记为4分;无排便排气记为6分。X线腹部摄片检查:无异常或轻度肠管胀气扩张记为3分;明显液平及肠管胀气扩张6分。腹部其他体征:听诊肠鸣音亢进和气过水声记为3分;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叩诊鼓音记为6分。以上5项指标正常值记为O分。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分数一治疗后症状分数)/ 治疗前症状分数] X 100%。①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0%,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疗效指数在70% - 89%,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③有效:疗效指数在31% - 69%,症状有所好转;④无效:疗效指数≤30%,与治疗前相比较无明显变化。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用Ridit检验。
结果
积分差比较见表1和表2。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
讨论
肠梗阻在腹部外科较为常见,与急性阑尾炎及胆管疾病并列,是急腹症中的顽疾之一。粘连性肠梗阻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种,其危害程度较高,发生率占肠梗阻总数的25%[3]。粘连的形成在西医中被认为是机体的一种炎性反应,一旦局部的炎性反应形成纤维性粘连就会影响局部纤维分解速度,成纤维细胞将产生胶原束,成为纤维粘连的基础[4]。
粘连性肠梗阻属中医的“肠结”“关格”范畴,因“闭”与“瘀”是病变的本质所在,中医治疗上以行气导滞、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原则。通肠汤方中黄连苦、寒。《本经》云:“主热气…肠癖腹痛下痢”。苦燥湿,寒胜热,直折心脾之火,利大肠壅气。木香辛、温。本品能通利三焦,气行而滞去也。黄连与木香一寒一热,一阴一阳,有相济之妙,共为君药。丹皮苦寒清热以凉血,味辛行散以化瘀,以凉血活血见长,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妄行,血分热盛瘀滞不畅之证,为常用之品。丹参苦、微寒、无毒,性寒凉血,有清瘀热消痈肿之功。丹皮丹参相配,加强清热活血祛瘀之功。大黄苦寒泻下,破瘀散结,通里攻下。芒硝有泻热导滞,润燥软坚通便功效。丹皮、丹参、大黄、芒硝4者共为臣药,君臣6药直指病机,通达病变所在关键。同时佐以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蒲公英清热抗菌,消痈解毒。冰片清热止痛、消肿热解毒、防腐生肌。枳实、厚朴消痞除满,破气散结。使整方具有行气祛瘀、通络活血、顺气宽肠、泻热通下之功。
此方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加肠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增加纤维蛋白原激活物的活性,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引起纤维溶解,改善肠梗阻引起的血管瘀血的临床症状。
本病的治疗:①在肠胃减压和维持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基础上再实施中医治疗,疗效最佳。②中医在用药方面更加多元化,可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及时增加或减少药量。③对于治疗单纯性肠梗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若患者3-5d仍未好转应考虑其他方面原因,并及早进行手术探查及治疗。
参考文献
[1]邢栋,吴峰.中西医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7,14(9):42-43.
[2]董梦婷,李广梅,张彩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6,18(3):151-153。
[3]王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23例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5,35 (8):16-17.
[4]张俊华.腹部手术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及预防[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87-3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