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问题探析及防控研究
2019-08-26王鹏宏
关键词 大学生 犯罪 预防
作者简介:王鹏宏,江苏元聚律师事务所。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28
一、大学生犯罪界定及现状
(一)大学生犯罪界定
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社会危害性大,如故意伤害要达到轻伤以上程度、抢劫要实施暴力行为、盗窃要到达一定数额或者次数;第二,触犯法律的类型不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社会危害行为达到适用《刑法》程度,才构成犯罪。违法行为通常指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的行为;第三,认定机关不同,犯罪要求由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方式确定其是否构成犯罪,违法则由公安等机关认定;第四,法律后果不同,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刑法》同时还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二)大学生犯罪现状
大学生犯罪随着犯案人数的增多,已备受社会关注。相关资料表明,2003年我国锒铛入狱的大学生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1.26%,今年仍呈现增长趋势,仅2002比2001年增长120% 。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检察院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涉案人员2010 年1人、2011年5人、2012年7人、2013年10人、2014年至5月已有6人,呈逐年上升趋势 。重庆市巴南区检察院和南岸区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3月至2014年3 月,巴南区检察院共办理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12件12人,提起公诉8人,微罪不诉3人,另處1人;南岸区检察院共办理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10件12人,提起公诉6人,微罪不诉6人 。数据之庞大令人震惊。
二、大学生犯罪概况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1.大学生对犯罪现象缺乏认知度。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有29.5%的大学生认为现存犯罪现象并不严重,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中大学生犯罪现象一般。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虽然掌握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犯罪现象认知度匮乏。在大学课程中有相关专业法律课程,由于大学教育更注重主体课程,对于相对非专业的法律课程只是在考前进行突击性复习,没有扎实的法律素养,缺乏基本法律敏感度。
2.法律意识匮乏。犯罪实质为社会危害性,“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这是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的,犯罪与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学生犯罪出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直接关系到每位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认识不到犯罪的存在,就无法察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也就没有使用自己权利履行自己义务的自觉性。
3.大学生犯罪年龄“幼龄”化。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激情四射的年纪,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又不稳定,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活正好提供了这一多彩的生活环境,社交圈的扩大、娱乐活动的丰富、课余时间的增多,这些条件无异于给心理尚不成熟者提供犯罪的沃土,滋生犯罪的可能性。因此,绝大多数人认为20岁以下大学生犯罪率高于20岁以上者。
(二)新闻报道解读现状
1.大学生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公众影响力大。大学生犯罪数量通常体现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及人民法院涉案人员数据中,而最直观展示于公众视线的是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犯罪案例。劳剑星故意杀人案,起因为劳剑星嫉恨前女友张燕与邓景辉恋爱,以致其使用异常残忍的手段,使被害人面部皮肤剥脱,四肢大面积皮肤皮革样化且身中13刀,最终左心室破裂失血性休克而亡 ……2004年马加爵锤杀4位室友的死刑案件 ,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开车撞人后捅8刀致人死亡案件,被判处死刑 。这些案件至今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其手段的残忍,结果的严重,生命财产的无可挽回,都冲击着人们的思维。
2.犯罪类型多元化,防范难度增加。大学生犯罪传统犯罪类型包括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盗窃型犯罪、性犯罪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犯罪提供了新的场地,特别是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操作手段,更容易进行高科技犯罪。大学生郭浩系黑龙江某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黑客病毒盗窃网上银行,并以低价出售点卡方式在淘宝网上将赃款“合法化”,经审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万元 。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解读
与犯罪构成需要主客观相符类似,犯罪的发生也是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行为。自2000年至今,对大学生犯罪问题原因的探索已形成多种学说。有单因说、二因说、三因说、多因说等多种学说 。
(一)主观原因
1.物欲膨胀、攀比心理作祟。在犯罪心理学中,物质欲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欲望,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通过正常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获得物质条件,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体现的是在物欲膨胀的情况下产生的物欲型犯罪,统计显示盗窃罪、抢劫罪多年来在大学生犯罪中居于首位。
2.心理承受能力不健全,情感脆弱易造成激情犯罪。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在家里为独生子女,是真真正正父母手心里的宝,是几代长辈呵护着的明珠,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情感中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在遇到挫折或者情绪低落时容易走向极端,产生所谓的情绪型动机犯罪,即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调查的大学生遇到情感问题时,43.44%的大学生选择自己默默承受,情绪不能够得到有效排解。
(二)客观原因
1.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力,经济与精神发展不同步。大学生活是一个半社会半校园的边缘地带,保持善良纯真的同时接受社会的渲染,有时会问,走在校园的林荫道里手捧玫瑰的风流公子为什么不是我?跑在大马路上风驰电制的汽车为什么没有一辆属于我?毕业就有房子有工作的那个是我该多好啊!于是,幻想着一夜暴富,于是铤而走险的走上犯罪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在物质生活与理想生活不相匹配时,社会中不公平、不公正的思维方式便会无限放大,成为一个人的梦魇。特别是对于部分不具备坚定理想信念的大学生,存活在贫富差距大、地域发展空间不同的当下,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不是更加奋进、努力争取,靠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获得更多的成果,而是自怨自艾,将理想寄托在精神里自己活在现实中,矛盾的生活逐步摧残精神的动力,传统的荣辱观逐渐磨没、冷漠滋生,甚至产生嫉妒他人、报复社会的心理。
2.校园教育体系不完善,法治教育意识淡薄。在美国法律教育领域,在现有的机构设施和人员方面,是当今世界上法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多年来进行教育改革,目标要求全面发展,近年来更是注重法制教育,但在以追求教学目为主流的校园教育中,专业课程吸引着院校及学生们的大部分注意力,法制教育的培养就显得杯水车薪。调查显示87.7%的大学生以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作为主要的法律知识来源,由于报道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大学生获得的法律知识能否全面、客观、真实无从得知。59.84%的大学生通过学校的法律课程及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法律课程基本为32学时,所教授的内容附属于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偏科性强。
3.家庭环境塑造不健全的人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人身犯罪问题调查中,涉案大学生有多数生活于单身家庭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在中国,犯罪的大学生中24.1%家庭结构不完善。犯罪社会学派有一个共识即家庭在青年人格塑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温暖的家庭,给予孩子的呵护能让他们养成健康的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破碎的家庭中经常出现吵架、打骂等不和谐现象,严重的甚至出现家庭暴力,这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負担,对孩子在处理问题时选择的方法手段做出错误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不好的行为方式。
四、大学生犯罪问题对策探索
据社会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预防违法犯罪的途径要多元化,包括净化社会环境,完善司法途径;改革学校教育观念与管理;创建良好家庭环境;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一)净化社会环境,完善司法途径
循序渐进入社会,天网恢恢防犯罪。社会的复杂程度远非想象可以理顺的,社会这个大染缸中部分大学生凭着“艺高人胆大”的无畏精神勇往直前,在真正接触社会面而遇到挫折时又没有坚定的意志,过硬的本领,面对各种诱惑无法做到独善其身,只能同流合污,因此,社会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犯罪是否产生。为了遏制大学生犯罪,学生步入社会的脚步可以适当缓慢,社会各行业在与学生接触初期,建议将学校作为一道关卡,净化部分社会不良风气,严格管理制度。
(二)改革学校教育观念与管理
法制是维护社会安定的最低线,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不可缺少法制观念的教育。首先,由上及下进行法制教育,上到院校领导教授讲师,下到普通学生群体,均需接受法制教育。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并且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授课学生听讲是一种传统习惯,对于法制观念的渗透性会更有利。其次,法制课程要具有独立性。最后,要将实践性法制走进校园生活。目前,全国高校基本开设法学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有实践性活动,学校法制教育改革可效仿院系实践活动,模拟法庭巡演、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为学生联系当地法院,观摩旁听,耳濡目染亲身参与可以让大学身感受法律的庄重,对犯罪所得的严重制裁存以敬畏之心。
(三)创建良好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事关孩子性格养成,预防犯罪从家庭教育抓起。第一,要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健全的家庭能够从思想和行为上双重引导,以好榜样的力量在子女成长中给予示范作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第二,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接触,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渗透到子女的言行思想中。第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劳动中进行历史教育,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子女在将来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遇到挫折困境不至于脆弱不堪,勇于面对,抵制犯罪的诱惑。
(四)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虽说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大学生已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主观思想,具备一定的辨析善恶能力,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大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自己的主观因素占大多数原因,降低大学生犯罪率,就要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注释:
毛磊.大学生犯罪率如何降到最低限度[N].人民日报,2003年4月16日.
邢东伟.社会矛盾问题集中心理素质差法制观念弱[N].法制日报,2014年7月1日第005版.
检察日报.2014年6月11日第007版.
南方都市报.http://www.sina.com.cn2010年7月8日,2015年访问.
眉山新闻网,2014年8月7日.
山东新闻网,2014年8月8日.
李丽.大学生利用黑客病毒网上盗款48万获刑12年[N].中国青年报.
王鹭.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