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性聋行声频共振联合鼓室内注射甲泼尼松龙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8-26王占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3期
关键词:听阈突发性耳聋

刘 飞, 王占江

(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 陕西 西安, 710003)

突发性聋是耳科常见的急性疾病,患者可出现至少2个相邻频率的听力在3 d内下降程度高于20 dB的情况,同时还会出现耳鸣、耳胀闷感、眩晕等伴随症状[1]。在中国,突发性聋不仅发病率高,还具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目前临床上治疗突发性聋的方案众多,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经证实的有效治疗措施,而局部给药更是现在的研究热点[2]。内耳组织中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等[3], 因而经鼓室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获得优良的临床效果。声频共振是一种超微创技术,能够加快血液循环、迅速消除炎症、改善患者听力等,在中耳炎治疗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果[4]。本研究采用经鼓室用药联合声频共振对突发性聋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4年6月—2017年4月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纳入标准: ① 根据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突发性聋[5]; ② 在本研究之前未接受任何突发性聋的相关治疗; ③ 发病至医院就诊时间在4周以内且为单耳听力受损; ④ 年龄18岁以上; ⑤ 声导抗测试双耳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 ⑥ 所有研究对象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患有其他耳部疾病如急慢性中耳炎、咽鼓管积液、中耳内耳恶性肿瘤等导致耳镜或相关影像学检查异常者; ② 患有中枢性及神经器质性病变者; ③ 遗传性耳聋及外伤致聋者; ④ 采取过相关治疗措施者; ⑤ 妊娠期患者; ⑥ 对本研究中应用药物过敏及具有过敏史者; ⑦ 不能完成本研究者; ⑧ 依从性较差者。对照组中,男17例、女27例,年龄30~50岁,平均(43.17±8.02)岁,发病时间为(7.87±4.24) d, 平均听阈为(68.79±15.21) dB, 伴眩晕者19例、伴耳鸣者31例、伴耳胀者24例,轻度耳聋者13例、中度耳聋者18例、重度耳聋者9例、极重度耳聋者4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30~50岁,平均(43.91±7.98)岁,发病时间为(7.69±4.57) d, 平均听阈为(69.71±14.28) dB, 伴眩晕者20例、伴耳鸣者32例、伴耳胀者21例,轻度耳聋者15例、中度耳聋者17例、重度耳聋者9例、极重度耳聋者3例。2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药物及仪器: 注射用甲泼尼松龙琥珀酸钠(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0007, 规格40 mg), 声频共振治疗仪(型号CZT-8F, 武汉华兴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供应)。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鼓室注射甲泼尼松龙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声频共振进行治疗。① 经鼓室注射甲泼尼松龙: 患者取坐位接受治疗,行鼓膜表面麻醉15 min后,于鼓膜紧张部后下象限行鼓室穿刺术,用1 mL注射器和5#长针头缓慢注入甲泼尼松龙0.5~0.7 mL, 注入后患者在平卧位下保持30~45 min, 同时嘱其避免吞咽动作, 2 d进行1次, 10 d为1个疗程。② 声频共振治疗: 采用CZT-8F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治疗,每次25 min, 1次/d, 每个疗程10次。患者在侧卧位条件下,患耳朝上接受治疗。患耳外耳道用无菌注射器注入维生素B1、B12各10 mg和三磷酸腺苷(ATP) 20 mg配上生理盐水注射液组成的混悬液2 mL垂直插入声频发生器探头,使探头接触外耳道内药物选择声频共振治疗处方,输出功率控制在0.4~0.7 W/cm2连续可调,以缓慢调节至患耳感到规律的压迫感及震动或麻木感为宜,震感消失或不能耐受时随时调整并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可感到耳部微微发热,为正常的声频叠加的温热效应[6-7]。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1、3、6个疗程的临床疗效及不同时期研究对象听阈值的变化。所有研究对象采用同一纯音电测听仪进行听力检测。疗效评估[8]主要以治疗前后听力损失变化情况为依据进行评价,治疗前后听阈提高程度分为4个等级: ① 痊愈,指患耳听阈达患病前水平或达健耳水平或各频率听阈达25 dB及以下; ② 显效,指受损频率听阈较前平均提高30 dB以上; ③ 有效,指受损频率听阈较前平均改善15~30 dB; ④ 无效,指受损频率听阈较前平均好转不足15 dB。痊愈率=痊愈/总例数×100%,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不同疗程治疗后的疗效

治疗1个疗程, 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3、6个疗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6个疗程,观察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平均听阈值变化

治疗后, 2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1个疗程后, 2组平均听阈值并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3、6个疗程后,观察组的平均听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患者平均听阈值比较 dB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糖皮质类激素是目前国际上对于突发性聋较为普遍的治疗方案,其受体普遍存在于内耳,起调节内耳液态环境及传递信息的作用[9-10]。糖皮质激素通过影响跨膜离子流并下调局部炎性因子、抗氧化、抑制自身免疫达到重建内耳离子的稳态、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减轻局部淋巴水肿、对抗内耳毛细胞凋亡等作用,从而改善患者听力[10-11]。糖皮质激素是初始治疗可选择的方案,但未被列为推荐方案,分析原因可能为全身激素给药治疗导致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大,而关于局部激素给药治疗的报道多为初步研究,目前糖皮质激素治疗尚缺乏充足的临床应用证据。声频共振治疗是基于声频发生器产生共振的超声波和中频电磁波,通过产生对药物的渗透作用,将糖皮质激素导入内耳而形成声频共振、理化叠加的多重效应[12]。此方法安全、无创、无特殊禁忌,可避免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疼痛、一过性眩晕、恐惧心理,降低后期感染的风险[13]。

声频共振治疗仪可以调节共振频率产生与基底膜听力受损区域,主要机制为相对应的固有频率的超声波和中频电磁波使该区域的毛细胞兴奋性明显增高,从而提高该区域毛细胞的物质代谢功能,达到加速变性毛细胞的修复和未受损的听神经的代偿作用;同时,声频共振治疗仪物化作用产生微细的摩擦效应和热效应能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发挥改善耳蜗微循环和血氧供应、消除局部炎性反应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听力[14-15]。有临床报道[16]认为,声频共振治疗能够提高生物膜通透性,主要是在正弦中频电流作用下,使细胞与细胞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间隙增大,在不破坏药物有效活性成分的前提下,提高药物的活性粒子(多为离子和分子)透过细胞生物膜的效率,使药物快速达到有效浓度峰段并缓慢地参与内外淋巴循环,且维持时间长。

本研究对比观察了2组研究对象不同治疗时期的平均听阈值变化、疗效,以探究新型局部激素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 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3、6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听阈值是衡量听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治疗后,2组的平均听阈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治疗3、6个疗程后,观察组的平均听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后, 2组平均听阈值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声频共振可以维持内耳中药物有效浓度作用相关。

综上所述,声频共振能激活神经毛细胞,减轻局部炎性反应,还能促进鼓室给药途径药物渗透,并缓慢持久地维持内耳药物有效作用时间,故声频共振与鼓室内注射甲泼尼松龙联合应用能进一步提高突发性聋患者的听力水平。

猜你喜欢

听阈突发性耳聋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短声听性脑干反应结合单频刺激听性稳态反应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力评估中的应用*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
硫酸镁治疗爆震性聋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