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
2019-08-26唐妍妍赵希丽
王 青, 夏 波, 唐妍妍, 赵希丽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 1. 针灸康复科; 2. 妇产科; 3. 产科, 陕西 安康, 725000)
盆底功能障碍(PFD)是指女性因盆底肌肉受到重压或创伤后对盆底肌肉和神经造成损伤,包含盆腔疼痛、压力性尿失禁、性交疼痛等盆底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便秘、尿急、尿频等情况,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子宫脱垂、盆底肌功能衰退等情况,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主要采取盆底康复训练方式[1-2]。本研究给予盆底康复训练产妇全面护理干预,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12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初产妇35例,经产妇25例; 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29.36±3.48)岁; 体质量指数(BMI)为(24.18±1.22) kg/m2。对照组初产妇40例,经产妇20例; 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8.75±3.37)岁; BMI为(24.56±1.28) kg/m2。2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及其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 ① 通过B超、膀胱容量、妇科检测明确为盆底功能障碍; ② 足月单胎产妇; ③ 经阴道自然分娩产妇; ④ 产后30 d内行盆腔肌力检测,盆底肌力为Ⅰ级、Ⅱ级。排除标准: ① 合并存在其他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者; ② 无法正常沟通者; ③曾有子宫手术史。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行盆底肌肉训练配合常规护理,在训练过程中引导产妇深呼吸,吸气时开展肛门处肌肉紧缩方式, 3 s/次; 呼气时完全放松全身,坚持训练15~25 min/次, 3次/d, 4周为1个疗程,连续训练3个疗程,视疾病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时间。
观察组产妇行盆底康复训练配合全面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 肌肉群收缩功能训练: 完全放松腹肌和大腿肌肉,对盆底肌进行收缩训练,快缩收缩连续3次,每次保持3 s, 放松6 s后反复进行收缩训练,训练时间控制在15~25 min/次; 3次/d。② 收腹提肛训练: 引导产妇双腿屈曲,深吸一口气后紧缩肛门5 s, 呼气时完全放松5 s, 反复完成上述训练,训练时间控制在15~25 min/次, 3次/d。训练过程中引导产妇注意强度,肌肉收缩训练时尽可能让其最大程度产生张力; 注重观察产妇肌肉收缩能坚持的时间长短。③ 护理人员在训练开展前给产妇讲解盆底康复训练相关知识、作用、注意事项等,提高产妇对盆底肌训练的重视程度,引导产妇正确开展训练,根据产妇功能训练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引导产妇完成盆底肌肉训练,训练前排空膀胱,切勿饭后训练,合理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密切关注产妇训练耐受情况,以产妇感觉盆底肌肉存在跳动感且无痛为宜,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产妇完成生物电刺激,每周2~3次, 15 d为 1个疗程。引导产妇回家后开展盆底肌肉训练, 3次/d, 15 min/次; 教会其在排尿时采取暂停或减缓尿流的方式,通过间断式排尿方式来有效刺激膀胱收缩,缓解产妇尿失禁的情况。产妇出院后应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其康复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进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疗效。评判标准: 使用手测盆底肌力办法,盆底肌肉收缩持续0 s为0级; 持续1 s, 重复1次为Ⅰ级; 持续2 s, 重复2次为Ⅱ级; 持续3 s, 重复3次为Ⅲ级; 持续4 s, 重复4次为Ⅳ级; 持续5 s, 重复5次为V级。通过盆底功能训练与护理干预8周后,治愈为盆底肌力分级达Ⅲ级(或以上); 显效为盆底肌力分级达Ⅱ级(或提高2级以上者); 有效为盆底肌力分级达Ⅰ级(或提高1级以上者); 无效为盆底肌力分级并无提高; 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比较2组产妇1 h漏尿量。1 h漏尿量使用尿垫试验,排空膀胱后使用尿垫, 15 min之内饮用500 mL无钠液体,室内步行20~30 min, 原地跑步1 min, 反复进行坐下、站立动作10次,流水冲洗双手1 min, 开展弯腰拾起地面物件并重复5次,大力咳嗽10次,之后进行尿垫称重计算出漏尿量。本研究采用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调查表(ICIQ-SF)对尿失禁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尿失禁困扰越严重。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表(I-QOL)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总有效率为9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 见表1。
2.2 2组产妇1 h漏尿量、ICIQ-SF与I-QOL
评分比较
训练与护理前, 2组产妇1 h 漏尿量、ICIQ-SF与I-QOL评估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与护理后,观察组产妇1 h漏尿量、ICIQ-S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I-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2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产妇1 h漏尿量、ICIQ-SF与I-QOL评分比较
ICIQ-SF: 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调查表; I-QOL: 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表。
与护理前比较, *P<0.05; 与观察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产妇分娩时,由于产道收缩用力后导致盆腔内筋膜、肛提肌以及会阴神经等局部组织受损,子宫体与阴道前壁解剖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盆底功能障碍[3-4]。盆底功能障碍主要由子宫手术、妊娠、卵巢功能障碍以及分娩等原因造成,易引起各类并发症,对产妇生活质量造成影响[5]。产后盆底肌功能主要采取盆底肌肌肉收缩训练与电刺激方式,积极改善子宫脱垂、盆底肌力衰退的问题,以提高盆底肌肉功能,改善其功能[6-7]。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总有效率为9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观察组产妇1 h漏尿量与ICIQ-S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I-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黄丽霞等[8]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究其原因为,经盆底肌肉训练可减轻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减少压力性尿失禁情况,促进产妇身体康复。引导产妇在生物反馈设备辅助下开展生物信息原理的相关训练,拟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引导产妇在不同频率下进行电刺激,使盆底肌肉发生被动性的收缩[9]。在康复训练开展前给予产妇必要的健康知识宣教,并给予专业指导,训练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帮助产妇准确定位和正确开展盆底肌肉收缩训练,提高产妇治疗积极性,有效改善盆底肌力功能,预后效果良好[10]。
综上所述,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在盆底康复训练过程中接受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恢复盆底肌功能,改善盆腔器官脱垂情况,促进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