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护理对老年失眠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

2019-08-26陈婷婷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0期
关键词:针对性年龄护理人员

陈婷婷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四科,辽宁 沈阳 11004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模式的转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患者逐年增高,老患者,其不仅面临者年龄的老去,还面临者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因此很多患者会出现失眠情况[1]。笔者从2017年1月对老年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四科就诊的8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5±2.3)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2例,糖尿病20例,高血脂8例;试验组4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6±2.1)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1例,糖尿病19例,高血脂8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基础疾病控制良好;③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具有心、肝、肾等重大疾病的患者;②不愿意参加的患者。

1.4 方法:对照组采取普通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很对性护理措施。试验组护理人员进行小组讨论以及查阅文献,对老年失眠患者的病因进行归纳和总结,研制出就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①环境方面因素:老年人入院后会有强烈的不安和焦虑感,因此护理人员要创造好良好的住院环境,热情的对待患者,让其迅速的了解医院环境,消除不安和焦虑,向其介绍病友,消除陌生。科学的患者进行入住搭配。在病房夜间进行巡视,动作轻柔、使患者安然入睡。②精神方面因素,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缠身,自理能力不足,或者子女没有办法长期陪伴在身边,会产生孤独、寂寞的状态,因此护理,沟通非常重要,建立好医护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情感交流和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患者如果有诉说心理,护理人员要认真倾听,并且进行开导。告知家属定期陪伴,消除患者的不良群情绪。③疾病方面因素,患者原发病比如疼痛感、夜尿频多、连续性的咳嗽等,睡眠会受到影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疾病相关知识,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行,对其他症状进行安抚。如果咳嗽给予止咳、气促给予低流量吸氧,尿频告知患者睡前少饮用水,均有助于改变患者睡眠质量。④饮食药物因素。调整患者饮食,避免患者饭前食用过多,影响患者随眠。在住院期间告知患者注意饮食。睡前不宜吃太多,不要吸烟,情绪不可波动太大。可以用热水进行泡脚或者自己按摩,有助于睡眠。

1.5 观察指标: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价患者睡眠情况,不足4分为无失眠,4~6分为疑似失眠,超过6分为失眠,(分值越高表明程度越严重)[2]。

1.6 统计学: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n(%)]

3 讨 论

调查显示,老年患者中,失眠者越来越多。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多。护理人员对失眠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做出较为全面的护理方案。目的为了提高睡眠质量,提高治疗效果。老年住院患者在陌生环境中可以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干扰睡眠。护理人员消除其睡眠干扰因素,创造出良好的睡眠环境,消除患者心中的悲伤和孤独情绪,使其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动员子女对患者进行陪伴,消除其孤独感[3-4]。在饮食和用药方面进行干预,让患者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患者的睡眠护理,有针对性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患者睡眠质量有效提升,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针对性年龄护理人员
变小的年龄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TOO YOUNG TO LOCK UP?
年龄歧视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