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曾学韫:慈善四十载 情怀暖人心
2019-08-24宋兹鹏
宋兹鹏
慈善,一个温暖的字眼,它代表着奉献与爱心。偶尔的奉献人人可以做到,可贵的在于坚持。
赵曾学韫,出生于广州的一个普通家庭。上世纪50年代中期,她从广州移居香港,并扎根香港。如今,她享有“慈善女皇”的美誉,而这背后是40余年来的坚持与不易。
种下善的种子
赵曾学韫自幼受到父母贤良慈善、怀仁宽让的家风滋养,少时勤勉奋发,苦学各类知识和实用技能,学业成绩德智兼优。
在结束小学时光升至中学的时候,因为觉得广州英文学习环境不好,赵曾学韫的家里决定让赵曾学韫前往香港念中学,以便以后在香港能找一份好工作。因为父亲在香港做生意,于是从每周一到每周五赵曾学韫就在香港居住。“在我居住的区域有很多外国人,连自己的邻居也是外国人。”赵曾学韫对记者说,“在这个区有很多中年妇女给外国人打工,广东话称为‘马姐,就是家庭佣人,但是她们基本上不懂英文。”久而久之,周围就有妇女知道赵曾学韫上过英文课,并希望帮助她们补习英文,心地善良淳朴的赵曾学韫也欣然答应了,并定期为这些家庭女佣们补习一些简单的英文,“虽然最开始说好会收取每小时20元费用,但当他们给我钱的时候仍不忍心收取分文,因为都是非常辛苦挣来的,确实不容易。”赵曾学韫说。从那之后,只要赵曾学韫有时间就会为她们免费补习,并一直持续到其中学毕业。这为赵曾学韫日后从事慈善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有资格、有条件在香港上大學的人不多,18岁中学毕业之后的赵曾学韫与大多数人一样,走出校门开始谋职。她曾同时做三份工作,比如白天在晏打臣医生的医务所当文书,晚上在当时的原丽的呼声电台做英文打字员,周末还做两场模特时装表演。她习惯忙碌的生活,因为这样让她觉得充实、心安。这样“疯狂”的工作节奏,直到1970年赵曾学韫结婚之后才结束。有了两个儿子之后的赵曾学韫,在家当起了全职家庭主妇。
1978年,赵曾学韫的丈夫在生意上慢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两个孩子也上了全日制小学,赵曾学韫白天不用照顾孩子,这样突然闲下来反而让她不太习惯。在丈夫的支持下,赵曾学韫加入了基督教女青年会,并利用白天时间开始去老人院照顾老人生活——做饭、打扫卫生等,甚至自费给老人改造厨房等设施。从20世纪80年代起,赵曾学韫开始从事慈善事业,并且把慈善当作自己工作生活的很重要一部分,经常探访需要帮助的家庭或机构,更不惜慷慨解囊捐献善款。
慈善不是说说就能做出来的
开启了自己的慈善事业之后,赵曾学韫对于慈善事业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
1980年,赵曾学韫加入深湾游艇会,游艇会里都是些非富即贵的人,有很多的名车、跑车,经常在周边区域来来往往,赵曾学韫觉得对周边政府安置的居民有着很大影响,她连续五年在深湾游艇会举办慈善卖物会,所筹善款用于支持区内的青少年中心、老人中心,以及向心光盲人学校赠送最新的盲人打字机等,其目的是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照顾到基层居民的感受。1984年,赵曾学韫加入仁济医院任董事局总理,并于1985至1987年晋升为副主席。在此期间,她为仁济医院筹款共计1.2亿港币,兴建了当年首家能容纳众多老人的“护理安老院”,赵曾学韫还前瞻性地在仁济医院创立了香港首家政府资助的慈善医院内自负盈亏的廉价牙科诊所,还有一部流动牙科车。现
在仁济医院已有十家牙科诊所,每年盈余500多万港币,款项全都用于资助病人,并于1989年在香港捐建了“仁济医院赵曾学韫小学”。1988年,赵曾学韫任“香港女童军总会”年度筹募委员会主席,同年还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会”筹募委员会主席,她积极筹款,提倡传承传统中国乐器,筹款达500多万港币,在校内积极推广传统中国乐器。1990年,赵曾学韫任香港“公益金”筹款委员会联席主席,成功地为其筹得破纪录的款项,总数超过1.3亿港币,令“公益金”所属的120个非盈利集团受惠,惠及香港有需要的基金。这些仅仅是赵曾学韫所做的慈善事业中很少的一部分。赵曾学韫的慈善事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至今日,已经走过41年。40年来,赵曾学韫把所有精力全部倾注在慈善救助事业上,不论寒冬酷夏,都辗转在贫困山乡和受助者身旁。由于要到内地考察慈善合作项目、出席无数会议,所以赵曾学韫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出差。而且无论天气环境如何恶劣,她都会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奔赴到另一个城市,甚至不顾个人的健康情况,很多时候还错过了与家人及朋友的相聚。
赵曾学韫对记者表示,慈善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够做成的,做慈善不仅仅是捐钱。做好一个慈善组织或活动至少涉及到五个方面,第一是捐钱者,第二是专业人士,第三是社会人士,第四是当地政府,第五是组织者。只有这五个方面都齐备了,才能做成功一个慈善活动或建立一个慈善组织。她还表示,目前自己从事的慈善事业范围不仅仅在香港地区和内地,还会涉及到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40余年的慈善生涯中,赵曾学韫敢为人先,创造了多个“第一”,包括1987年创办自负盈亏的牙科诊所。20世纪90年代初,她与明爱医院、霍德爵士夫人等联合推出香港第一家低能弱智儿童医院及学校宿舍,并连续三年筹得善款2700多万港币。1993年,她为伊利沙伯医院筹办病人资源中心,也是香港政府资助医院首创……这些成果的背后都是赵曾学韫坚持不懈的努力与热情,这些也让她获得了很多赞誉。
“微笑行动”还孩子一个微笑
在赵曾学韫所做的慈善活动中,“微笑行动”是她最为看重也是最令其感动的,亦是带给她泪水最多的爱心慈善行动。赵曾学韫对记者说:“有的父母甚至把唇腭裂的孩子锁在家里,不让他们出门,怕被人笑话。还有的父母甚至会遗弃这样的孩子非常让人痛心。”
1991年,一个为全球贫困、偏远地区患有面部畸形(唇腭裂)的贫困患儿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免费修复手术与相关治疗的非盈利机构——“微笑行动”创立了,并于当年在香港进行了第一个医疗项目为患者提供免费修复手术。赵曾学韫和女儿受邀参加一个治疗案例的新闻发布会后深受感动。赵曾学韫对记者感叹道:“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伟大的人,用自己的专业去免费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发布会结束之后,她立即捐出了5万港币善款。即使"微笑行动”创办人马基医生当时并不知道她是谁,但赵曾学锡许诺以后会为这个行动
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1991年9月,她主办了慈善晚宴,为"微笑行动”筹得550万港币。后来,"微笑行动”邀请赵曾学韫担任其筹款主席,并于1991年11月正式注册成为慈善机构。之后的20多年来,赵曾学韫共为其筹款2.7亿港币。
“我对‘微笑行动的感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茁壮成长,看着它如何帮助那些患儿重获自尊。”赵曾学韫说,“微笑行动是我最为看重的,因为可以改变很多孩子的一生。”赵曾学韫从来没有停止筹款,因为还有很多非洲国家以及越南、柬埔寨等困难国家和地区的孩子等着她去帮助,而且内地还有很多个小孩子在等待治疗,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据赵曾学韫透露,目前微笑行动已经走过63个国家或地区,对30多万个唇腭裂孩子进行了有效治疗。
关注医疗健康也关注教育和文化推广
在所做的慈善活动当中,赵曾学韫在医疗方面,除了对牙齿健康、唇腭裂等关注外,还非常关注预防老龄痴呆、骨质疏松、哮喘、弱视,以及对医院病人的照顾等等。27年前,她在政府公立医院里成立病人资源中心,筹款组织志愿者照顾长期病患者。为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她还定期组织医生给志愿者培训。两年之后,又成立了第二家病人资源中心。赵曾学韫表示,令人欣慰的是,有一些被志愿者照顾后康復的病人也加入到病人资源中心,成为新的志愿者,甚至还有一些志愿者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述自己的康复经历,为一些重症患者做心理辅导,为患者鼓劲。到目前为止,香港地区33家医院都推广了此项服务,基本可以服务到香港有需要的长期病患者。病人资源中心每十年才筹一次款,“为什么能够维持这么久,原因就是被照顾过的患者出院时,对这些志愿者的真心、细致的服务都很感激,很多都会捐一些款,这样就能更好地维持中心的运行了。”赵曾学韫对记者说。
从2005年开始,赵曾学韫开始从事针对儿童的弱视工程。她在香港进行筹款活动,之后又到内地,与当地医院一起进行儿童弱视公益筛查以及相关的预防、治疗工作。
对于弱视患者,越早发现、早治疗,获得的治疗效果就越好,但很多人常因发现太晚而影响疗效。“弱视的最佳治疗时期是3-6岁,越晚治疗,治愈的希望就越小,就可能永远失去视力。”赵曾学韫说,“有些农村或偏远地区的父母没有经验,也没有引起重视,这样就可能耽误孩子的一生了,不仅给家庭增加了负担,还会给社会增加负担。”
据介绍,弱视工程主要针对的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这个工作比较漫长,为一个弱势孩子的治疗周期最快大概9个月,最慢可能需要三年时间。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赵曾学韫还请国外相关领域的教授来对相关领域的医生进行培训。
除了医疗健康方面外,赵曾学韫还很关注教育问题,大力培养人才,然后是文化推广、交流,她还为此创建了大中华文化全球协会,主要用来与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先给人健康,后给人良好的教育,之后做文化推广和交流。这些就是我最关心的慈善事业。”赵曾学韫说。
赵曾学韫表示,除了慈善服务外,还会从事一些新的环保建设装置材料研究和综合医疗诊所建设。
兼顾家庭弥补遗憾
在外人看来,赵曾学韫似乎把所有的心思、精力甚至感情都用到了慈善事业上,但如果真正了解她的人会发现并不是这样。除了事业外,她也会把一部分时间花在家庭上,在丈夫眼里,她是贤惠、善良的妻子;在孩子们眼里,她是伟大的母亲。“做慈善为什么停不下来,因为心里很满足、开心,还有家庭的幸福。现在,我每个周末都会举行家庭聚餐,每年至少会花一周时间与家人外出旅游。”赵曾学韫对记者说。
上世纪70年代,赵曾学韫结婚之后,与丈夫白手起家创立香港恒兴业集团,业务遍及金融服务、地产、教育等多个领域,成为了丈夫事业上亲密的伙伴。
但是对于她的女儿,赵曾学韫却表示出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作为母亲,在女儿出生后,因为整天忙于慈善工作,在女儿的童年时期,基本上没有带过女儿,而现在女儿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
有一天,女儿带着三个孩子来到她家里吃饭,赵曾学韫对女儿说:“你真是一个好妈妈,我知道,你是做给我看的。”女儿回答:“是啊”。虽然赵曾学韫知道女儿是开玩笑的,也没有对她怀有抱怨,但是她心中对于女儿的遗憾却永远无法抹去。
“以前每次说到女儿都会揉眼泪,我自己从来没有带过自己的女儿,真的很对不起她,我非常遗憾,因为孩子的童年缺失是永远也弥补不了的,不可能从头再来。”赵曾学韫声音哽咽地对记者说,“自己的两个儿子出生后带了十年,直到上小学,而女儿小时候却很少得到我的爱。”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手机,有一次她的丈夫出远门了,两个哥哥也在学校寄宿,赵曾学韫出差回来后发现女儿睡在自己的床上,仔细询问后得知,原来是女儿生病了。这件事让赵曾学韫记忆深刻。
赵曾学韫说:“现在每个星期女儿都会抽空把她的孩子送过来陪我,可能是代表女儿她自己吧。”
慈善事业无终点永远做不完
赵曾学韫在去年推出了一项慈善计划——计划在今年之中要开办忧郁症与自闭症治疗中心及流动医疗车。据她介绍,先在香港一些比较偏远、贫困的地区做相关公益医疗服务,然后再推广到内地,目前已经得到有关医院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她还积极与一些房地产商进行沟通,希望能够用低租金租到空置的写字楼作为场地。
赵曾学韫对于自己的慈善事业除了热爱之外,感觉越做越开心、越做越有意义。特别是募捐的事情,一定要亲力亲为,不管别人是否支持都要自己亲自联系。
“不懂的人不明白自己怎么做了这么长时间还没做够,但说实在的,慈善事业永远没有终点,永远都做不完。”赵曾学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