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制造业创新发展途径研究
2019-08-24金龙布
[摘 要]本文首先对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予以简单概述,其次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制造业创新发展制约因素如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欠缺、自主知识产权薄弱等予以分析,最后对安徽省制造业创新发展途径提出几点建议如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制造业品牌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制造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等,望以此推动安徽省制造业创新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安徽省为我国中部工业省份之一,制造业为安徽省重要支柱产业,于地区总产值中占据较大比重,推动安徽省经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制造业面临众多挑战,对自身进步发展造成限制,为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制造业进行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为保证制造业可获得良好发展,可引进先进管理模式、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同时融入“互联网+”发展模式,提高自身现代化水平。
1 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年鉴可知,2017年安徽省地区总产值已达27518.7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为13486.6亿元,占比49%,增长8.6%,本文将近5年来安徽省制造业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比重予以统计(见表1)。由表1可知,近5年来安徽省制造业于地区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均在40%左右。分析可得,制造业对安徽经济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如安徽合肥家电制造业,发展趋势良好,具备广阔发展前景,构成合肥家电产业集群,具备显著区域优势。安徽省汽车制造行业发展趋势也较为良好,如奇瑞汽车及江淮汽车等均于国内市场具备较高知名度。
随着安徽省制造业迅速发展,制造业结构也随之产生改变,安徽省制造业于2010年前将传统制造业作为重要内容,主要以家具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等为主。2010年后制造业内在结构产生改变,传统制造业逐渐萎靡,电子设备、器材、电气机械及汽车等高附加值行业占比显著上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制造业原有发展模式以无法满足市场经济需求,需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方可于市场中占据相应市场份额。
2 安徽省制造业创新发展制约因素
2.1 创新人才不足
自2014年起,R&D人员增长速率急速下降,增长缓慢,此也为安徽省制造行业创新能力欠缺的信号。此外,制造行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少,管理经验较丰富且专业领域精通人才及科研人才更为稀缺。因制造业需较强专业性,因此制造业从业人员需较高专业技能水平。行业自身发展过程中,除需高层次科研人才外,也需大量基础技能操作人员,除提升行业技能水平外,也可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2.2 创新能力欠缺
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标准,企业R&D投入强度超出4%,表明企业具备较强创新能力;若企业R&D投入强度于1%-4%间,表明企业创新中等;若企业R&D投入强度低于1%,表明企业创新能力欠缺。2011年至2016年间企业R&D投入强度虽呈现上升趋势,但始终不足1%,历经5年,R&D投入强度从2011年0.65%逐渐增至2016年的0.88%,增幅较为缓慢。从上述数据中可得出安徽省内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均有待加强,需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2.3 自主知识产权薄弱
近几年,安徽省制造业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但此部分专利组成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较小,由此可知制造行业自主知识产权不足。此外,加之因新产品资金回收时间较长、所需资金量较大等因素被企业长期忽略。企业产权开发、产权应用等发展较为落后,大部分企业并未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合理应用至产品生产、设计中,未能将知识产权予以商品化发展,且品牌塑造等层面欠缺规范化及标准化管理。
3 安徽省制造业创新发展途径
3.1 提高人才创新能力
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为应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企业可同国内高职院校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定向培养人才,当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向企业输送,不仅可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也可缓解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此类培养模式具备一定推广价值。二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为我国针对人才所提出的长期要求,除社会人士需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外,大学生也应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可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及创新创业项目等,除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外,也可于此过程中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3.2 加强制造业品牌建设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品品牌、产品质量为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展现,为提升安徽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强化品牌建设,可从以下几层面着手:一为引进、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技术,目前安徽省制造业管理水平尚有待提升,如部分企业尚未形成品牌营销、研发创新及加工生产等一系列质量管理措施,同其他地区如江浙企业相较而言仍存在较大差距。安徽省内部分小型制造企业在品牌管理、质量管理层面更为薄弱,质量、品牌所产生问题越发复杂化、多样化。所以,需提升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方可对所产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为健全品牌、质量监管机制。造成制造业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监管力度不足。部分产品制造者抱有侥幸心理,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完成后可于市场中进行售卖,生产成本低廉也可使此类企业于其中获取较大市场份额,逐渐将部分优质生产者排挤出市场,市场难以维持良性运转。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产品质量自然会随之提升,品牌建设质量也得以优化。三为推行品牌战略。为保证品牌战略可获得良好效果,需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品牌戰略,如黄山市可依据综合自身旅游特色制定相应品牌等。
3.3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安徽省传统制造业发展较为成熟,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待强化,为实现制造业创新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为需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传统制造业二者互动发展体系,省政府部门应创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创建有效交流渠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传统制造业共同发展、共同创新。二为创建良好发展氛围。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良好发展,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创建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诚信商业机制,强化信息披露等方面法律,对传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监督、运营、生产予以规范。三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开展自主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应加大研发及技术等方面创新力度,开发专利技术、核心技术,对传统制造业模式予以优化、改进,提升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
3.4 提高制造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需借助“互联网+”模式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具体措施如下:一为实现营销网络化发展。安徽省制造业需结合大数据、互联网等方式对产品予以营销,丰富产品营销渠道。借助互联网也可对客户需求予以准确了解、掌握,结合客户需求生产部分针对性较高的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二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安徽省可利用互联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宽带升级改造,扩大网络覆盖面积至偏远山区,提升普及率,并建立安全且全覆盖消费环境。三为构建创新模范区域,目前合肥市已创建创新产业园、创新模范区等,借助互联网进行远程诊断、智能检测、创新示范等,但省内其他地区尚待强化。
4 结语
由上述内容可知,制造业于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安徽省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民众消费需求多样化发展,制造业需进行创新改革,不断优化自身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力度,融入“互联网+”模式,推动自身现代化发展。此外,还应健全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维持良好市场竞争秩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安徽省制造业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婷婷,刘冬艳.以品牌为抓手引领安徽省制造业供给侧改革[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06).
[2] 陈诗慧.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收稿日期]2019-01-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编号:sk2015B005);2015年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安徽省服务外包企业参与长三角服务外包协同创新的能力增进研究”(编号:SK2015A593)。
[作者简介]金龙布(1976—),女,安徽太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跨境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