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探析

2019-08-24杨帆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特有的公共服务属性得以发挥其良好效能,需要其对自身实施良好把控,优化管理和资源利用,作出相应的变革,以信息化的视角审视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效能,落实完善内控制度,提升管控的效率效果。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与应用,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内部工作的把控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内控工作的结合来提高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可控性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中的重点。这在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中有所体现,《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突出规范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经济和业务活动运行流程、制约措施。《关于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追溯,实现财政部门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程序化和常态化。可见,将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内控工作中在执行程序的规范化以及风险的防控等方面发挥良好效能,有利于提高内控工作的效率效果。

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开始正视内控工作的建设,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内控理念,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制约着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其公共职能属性效果以及廉政机制的建立,降低了其公信力。

1.1 内部控制观念薄弱、制度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效果受到该单位的级别、规模、领导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级别高、规模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的重视程度以及内控建设完善度远远优于级别低、规模小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效果还受到单位领导人对内控重视程度的影响,领导人对内控的重视会形成良好的环境,推动内控制度的建设和运行。

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内控通常由自上而下逐级推动,上级内控观念的强弱对单位内部整体内控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级别比较低、规模比较小的单位内控建设观念通常比较薄弱,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控制度的制定与内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或者虽然有一定的内控观念并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但多数内控制度参照通用的规章制度,没有结合自身情况来针对性地制定相符的制度进行管控,使得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不适用性而被弃用或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失去其管控作用。

1.2 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信息化背景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提出新思路,将各项内控制度、控制活动、控制措施等与信息化系统相融合,比如预算、政府采购、项目建设、合同控制等业务控制可以通过识别其关键风险点嵌入专项业务系统,达到高效自控的效果,也可将各项规章制度、措施等融入业务生产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信息化系統,构建信息化管控体系,使得单位各项资金活动更加透明、经济管理活动更加高效合规。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控信息化建设及运用比较粗浅,主要是应用会计电算化进行简单财务业务的处理,对于技术含量较大的工作上手难度较大,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1.3 风险预警与评估意识有待加强

不同于企业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面临很直观的各种生产经营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特有的公共职能属性,使得其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很直观的表现,但其实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其职能属性时会产生各种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以及廉政风险等。由于对风险认知的欠缺以及风险评估意识较弱,使得单位内部对各业务程序管控及风险点识别有所欠缺,致使各种内控问题的产生。比如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由上级拨付使用,对资金监管不足,可能会造成虚假立项、骗取套取、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资金使用风险;行政事业单位掌握国家某些稀缺资源、土地的配置权,风险预警机制的不完善,可能会产生行贿弄权、行政腐败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包括政府采购、项目管理、合同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若自我防范意识、风险预警与评估意识不足,不利于各业务层面的全面高效的管控。

1.4 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由于专业素养、编制限制等客观原因,使其综合业务水平难以满足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而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储备的不足是制约内控实施效果的一大原因。随着信息化与内控结合的不断深入,高效的内控建设需要依托高素质的内控人才才能发挥效果,加强对内部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对各信息系统进行充分利用,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1.5 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不完备

内部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监管体系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需要保持其独立运行,部分单位内部监管机制设置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受多方部门的干预,影响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使其督查效果大打折扣。由外部审计部门进行的监管则侧重于具体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效果的监察,对于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设立及监管运行的有效性监察力度不足,这种外部坏境加剧了行政事业单位对自身内部监管体系建立的松懈。

2 信息化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通过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信息化的视角重新看待内控的建设,将信息系统与内控建设相契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优化内部控制,夯实稳固单位内部环境促其长远发展。

2.1 业务流程规范与内控执行度方面

信息系统嵌入各种业务规则、职责权限等,这些制度因信息技术的运用得以在相应的操作系统中得到固化,相关操作需要遵循操作程序才能进行,加强了各项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以高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大大降低了人为操作带来的错误和贪腐等风险,加强了对各业务流程的监管,有效改善了制度浮于表面的现状,内控执行力度大大增强。各业务详细状况记录在案、过程留痕,内控机制得以有效实施,相关制度的变化可以通过调整信息系统运行规则及时落地。

2.2 信息质量与内控效率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将各信息的传递方式转化为数据进行传输,自动化程度提高减少了因为人为手工处理模式和传统信息传递方式带来的信息滞后和信息失真,提高了信息质量。

在各业务系统中设置操作权限,相关人员根据各自权限及授权进行业务操作,一方面保证了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对各自的职责权限的清楚划分,能在繁多的业务中更高效专注于自身职责所在,各负其责,执行效率得到提高,管控效果得到改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数据积累,使基于数据的内部控制更加准确全面,更直观地表现出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

2.3 信息沟通与内控系统优化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将大量信息转化为数据的形式进行处理和整合,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外部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快速高效,信息反馈更加及时,这对行政事业单位发现问题及时纠错有所帮助。

以建立信息管控平台为手段、各种信息系统为支撑、提高内控效率效果为目标,对内控进行优化,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管控水平,促进各项业务的公开、公正、透明,增强公信力和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利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3 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与信息系统的深入结合和高效利用是未来内控的发展方向,内控信息化将各项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在业务操作中实现自动防范、制约的效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更好地落实和推动内控的建设和运行,有助于建立健全高效的监管体系,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夯实内部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瑞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研究[J].交通财会,2018(12).

[2] 周卫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探究[J].财务与会计,2016(15).

[3] 刘伟.深入推进财政系统内部控制建设[J].中国财政,2018(01).

[收稿日期]2019-01-04

[作者简介]杨帆(1995—),女,山西省吕梁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