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碘染色筛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
2019-08-24庞霄君林子闻丁秋龙洪倩倩
庞霄君 林子闻 丁秋龙 洪倩倩
(1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浙江 台州 317200)
(2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消化内科 浙江 宁波 315040)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全球的50%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早期食管癌常常无症状,目前临床诊断的食管癌约50%~80%属于中晚期,手术切除率及远期生存率很难取得满意效果,而早期食管癌按不同病情给予合理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长期效果,黏膜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为97%,食管切除术的5、10、15、20和2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90%、75%、65%、55%和50%,基本和同时期、同地区和同年龄组未患食管癌人群的生存曲线相比几乎一致,证明了早期食管癌食管切除术完全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1]。因此开展食管癌筛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治疗率及提高癌前病变的诊断监测,对延缓病人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浙江省天台县是食管癌的高发区之一,但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预后差。内镜检查并活检是现今食管癌的主要确诊手段,但单纯的内镜检查阳性率仅为50%左右[2]。其他内镜技术如使用荧光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等因为开展受限,不方便作为人群食管癌筛查的手段,有文献报道采用内镜碘染色技术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3]。因此本研究扩大样本在浙江省天台县食管癌高发地区探索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筛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对比在普通内镜检查时是否行碘染色,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和食管癌早诊率的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入选标准:40~69岁的天台居民,身体健康,无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者,须停药一周后检查出凝血功能正常者方可入组。(2)排除标准:严重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者;重症呼吸道疾病,呼吸困难,哮喘持续状态者;咽后壁脓肿,严重脊柱畸形,或主动脉瘤患者;身体虚弱不能耐受内镜检查,或难以镇静自控者等。
1.2 研究分组与内镜筛查
2015年1 月—2016年7月,40~69岁的4313名天台居民,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参加内镜筛查。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是碘染色组2047例,采取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的方法,再经过病理学确诊;另一组是常规内镜检查组2266例,通过常规内镜检查,仔细观察食管黏膜,发现异常黏膜再进行活检,然后通过病理学确诊。
1.3 器材与试剂
Olympus Q260胃镜,OTV-F3监视器,Olympus PW51喷雾导管,1.2%碘液配置:碘12g,碘化钾24g,蒸馏水1000ml,混匀待用,用前以8层纱布过滤。
1.4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理诊断标准[4]
①轻度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的细胞主要分布在上皮的基底层或≤上皮全层的1/3。
②中度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的细胞达到上皮中层或≤上皮全层的2/3。
③癌前病变:包括轻度异形增生和中度异形增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若例数过少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食管癌筛查人群的一般特点
本研究共入组4313例食管癌筛查病例,其中内镜碘染色组纳入2047例,男964例,女1083例,常规内镜检查组纳入2266例,男1036例,女1230例。两组人群在年龄和性别之间没有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食管癌筛查人群的性别、年龄比较
2.2 两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差异及两组食管癌早诊率的差异
最终纳入碘染色组2047例和常规内镜检查组2266例。在2047例碘染色组中检出食管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共131例,检出率6.40%,其中食管轻度异型增生112例(5.47%),中度异型增生11例(0.54%),重度异型增生/早癌(原位癌和黏膜内癌)8例(0.39%);在2266例常规内镜组中检出食管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共15例,检出率0.66%,其中食管轻度异型增生11例(0.57%),中度异型增生2例(0.09%),重度异型增生/早癌(原位癌和黏膜内癌)2例(0.09%),见表2、表3。
表2 两组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检出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轻重分型情况比较[n(%)]
3.讨论
常规内镜检查只能观察到食管黏膜的颜色改变,黏膜粗糙,糜烂,斑块等,对早期食管癌尤其是平坦型病变,食管慢性炎症病变等,单靠肉眼判断比较困难[5]。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超声内镜,荧光内镜及放大内镜检查等新技术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但因技术要求高,并且价格昂贵,难以普及。而用碘染色进行色素内镜检查,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食管碘染色是碘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内的糖原结合后的表现。正常食管黏膜被染成棕褐色,病变处黏膜因异型增生细胞内糖原被不同程度的消耗,与碘结合减少,呈现不同程度的黄色(称之为不着色),其程度取决于病灶的异型程度。既往文献已有小样本的报道证实碘染色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6],本研究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同样发现碘染色相比普通内镜可以提高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但本研究并没有发现碘染色组与普通内镜组的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早诊率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本研究两组的早期食管癌的例数较少无法达到统计学意义相关。
近年来,内镜技术发展迅速,目前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和碘染色色素内镜,是目前有效的用于早期食管癌的筛查方法,相比NBI-ME,碘染色技术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显示病变境界,又因其对内镜和操作者的要求比较低,价格低廉,易于开展,值得推广应用,尤其在食管癌高发区更适合于食管癌高发区内镜筛查[7],而NBI-ME则在预判病理分型,减少患者内镜检查不适和风险方面,更具优势,更适合于早期食管癌可疑患者的精查[8]。Ide等[9]对129例头颈癌患者进行食管癌筛查,分别使用非放大的窄带成像技术和碘染色方法,结果显示非放大的窄带成像技术发现食管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是100.0%,86.7%和87.6%,而碘染色方法对应分别是100.0%,72.5%和74.4%,窄带成像技术在准确率和特异度上优于碘染色,但在灵敏度上两者无明显差别,该结果也提示碘染色技术可用于食管癌高发区的内镜筛查。总的来说,食管碘染色内镜筛查可提高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碘染色尤其对平坦型病灶,或者内镜下黏膜正常的病变最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