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8-24孟猛
孟猛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96例,抽签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5例、23例;患者年龄34岁~71岁,平均(49.65±2.32)岁;肿瘤分期:5例Ⅰ期、16例Ⅱ期、27例Ⅲ期。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8例、20例;患者年龄33岁~75岁,平均(49.88±2.10)岁;肿瘤分期:6例Ⅰ期、14例Ⅱ期、28例Ⅲ期。两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患者自愿入组研究;(2)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直肠癌;(3)患者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中一级至三级的标准;(4)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公分;(5)患者手术耐受力较好。排除标准:(1)合并重大脏器疾病的患者;(2)具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3)具有结直肠手术史的患者;(4)肿瘤远处转移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行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严格按照无菌手术标准进行手术,分离患者结肠左侧肠系膜,后分离右侧肠系膜,完成后回合两边肠系膜。切开患者下腹,于腹部膜位反折,清除受累的淋巴结组织,分离,使用闭合器缝合切口,最后缝合吻合口[1]。
1.2.2 观察组 患者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指导患者取截石位,全麻后调整气腹压在12mmHg~15mmHg,在患者脐部上方5mm处作为穿刺点,置入观察孔,在脐连线中三分之一处置入10mmTrocar,右锁骨中线平脐下1横指的位置置入5mmTrocar为副操作,置入腹腔镜,仔细探查腹腔情况,探测肿瘤位置、大小,保护下腹神经及盆腔神经丛。耻骨上方30mm处取纵形切口,置入切口保护器,取出近端肠管。在肿瘤上方100mm处切断结肠,将标本取出。缝合切口后建立气腹,由肛门插入吻合器,完成低位结肠与直肠的吻合[2]。
1.3 评价标准
参考《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操作指南》中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要求,观察两组患者的(1)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2)患者术后阻梗、吻合口瘘、术后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对比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4)对比局部复发率、保肛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以统计学SPSS20.0软件处理,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患者的术后阻梗、吻合口瘘、术后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局部复发率、保肛率采用(%)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s)
表1 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s)
观察组 48 152.32±33.21 46.23±6.21 9.11±2.65对照组 48 210.36±42.23 62.33±7.54 12.65±3.56 t - 7.4847 11.4192 5.5262 P - 0.0000 0.0000 0.0000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n(%)]
2.3 肿瘤学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比: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目(15.84±4.01)高于对照组(14.00±5.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9865,P=0.0499)。
2.4 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对照组局部复发率高于观察组,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保肛率低于观察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预后情况[n(%)]
3.讨论
综上所述,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