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08-24刘玉彬
刘玉彬
(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急性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浑身酸痛、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的特点,需及时治疗,帮助患者平衡水电解质,改善脱水症状,才可防止休克、死亡发生[1]。本研究旨在探究合理应用阿奇霉素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医院内科收治的78例急性肠炎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为23~70岁,平均(46.32±7.22)岁。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23~70岁,平均(46.38±7.33)岁。组间一般资料数据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78例患者均接受补液、解痉、饮食调整、平衡水电解质等基础性对症治疗,对照组在以上基础静脉滴注0.5g阿奇霉素注射液+250ml 0.9%的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在基础性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应用阿奇霉素,轻度患者给予阿奇霉素片0.5g/次,1次/d,饭前1h服用或饭后2h服用;中、重度患者静脉滴注0.5g阿奇霉素注射液+250ml 0.9%的氯化钠溶液,1次/d。两组持续治疗3d,治疗期间禁止患者使用其他抗菌药物,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及医疗费用。疗效判定[2]:治疗3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已消失,其大便性状、次数均已正常,为显效;治疗3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其大便性状与次数均有好转,为有效;治疗3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大便性状、大便次数均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79.49%)(P<0.05),见表1。
表1 疗效对比[n(%)]
2.2 不良反应情况、医疗费用对比
观察组的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皮疹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情况、医疗费用对比[n(%),±s]
表2 不良反应情况、医疗费用对比[n(%),±s]
组别 n不良反应医疗费用(images/BZ_183_1888_2426_1906_2470.png±s,元)恶心呕吐 腹泻 头晕 皮疹 总发生率观察组 39 1(2.56) 1(2.56) 1(2.56) 0(0) 3(7.69) 248.13±10.23对照组 39 2(5.13) 2(5.13) 2(5.13) 1(2.56) 7(17.95) 342.15±10.32 χ2[t] - 0.893 0.893 0.893 2.593 4.709 [40.406]P-0.344 0.344 0.344 0.107 0.029 0.000
3.讨论
急性肠炎是一种短期内突发的急症,一旦发病,需及时予以对症治疗,如缓轻脱水症状、平衡水电解质等,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发生休克症状,甚至死亡。临床上治疗该病症多予以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但不宜肝肾不全的患者与儿童使用,故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再予以合理的治疗[3]。
阿奇霉素属于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抗菌机理是指通过对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作用来发挥其广谱抗菌作用,可快速被人体吸收,口服剂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可到达炎症部位,可让感染组织细胞快速到达比较高的药物浓度,充分发挥其抗菌作用,具有半衰期长、药效持久、安全性高的优点,可作为治疗感染病的栓选药物[4]。但临床上出现不合理用药问题,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影响了临床疗效。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予以基础性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使用阿奇霉素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合理应用阿奇霉素的治疗方法,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9.49%);观察组的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皮疹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提示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合理应用阿奇霉素,可充分发挥阿奇霉素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医疗费用。
综上,合理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恶心呕吐、头晕、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医疗费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