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2019-08-24高丽敏王丽娟周航
高丽敏,王丽娟,周航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101101)
0 引言
“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作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势必会发挥龙头作用,引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理论提出由来已久,一带一路建设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有力实践。从20世纪80年代京津冀环渤海协同发展问题就已引起广泛关注,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中对京津冀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1]。这些新的政策势必给北京市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研究领域及发展方向。旅游业作为京津冀地区全域发展中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域旅游”创新和实践的重要阵地。京津冀全域旅游实际上是京津冀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服务体系全方位、全时空、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系统性打造。
1 京津冀的旅游协同发展研究基础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加深,协同发展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主题,国内外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及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在理论研究上,Guun等学者在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决策制定中经常用到“协调”“协作”“合作”等术语,研究重点主要在对旅游区组织行为模式的研究,具体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旅游区、旅游区内部旅游企业组织结构、旅游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方面,二是旅游区与它相关的环境(即与其他相关行业及整个社会)之间的互动。实践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并没有在文献中对区域旅游协同进行直接论述,只是在一些案例研究上有所贡献。总体来说,国外学者对于区域旅游协同的论述重点各不相同,大多进行简单阐述,缺乏大家公认的共同观点,有待进一步深入详细研究。
我国学者对区域旅游协同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少,研究内容大多是基于区域旅游合作方面的实证分析研究,只有少部分文献对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进行专门研究与分析。粟路军对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涵义、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协同发展方法与协同发展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 ,并对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进行理论依据分析,并阐述其研究意义,指出在协同发展机制上、具体举措上需要进一步研究[3]。汪宇明提出“旅游合作与区域创新”,重点提出了无障碍旅游,在此基础上如何推动区域旅游的互动联动发展,区域之间互为旅游目的地,互为旅游市场,形成区域合作旅游发展模式[4]。近年来,在旅游转型升级方向上,国内学者对全域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颇多,丰富和延伸了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带来新的研究视角。
1.2 国内外典型案例经验启示
欧盟旅游是国外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实践成功案例,国内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区域旅游合作做的比较成功的案例。欧盟旅游是超越国界的区域旅游一体化模式,珠江三角洲是跨越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空间的旅游相互互动模式,长江三角洲是相同社会制度空间的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网络化模式。这些不同制度不同模式的区域旅游合作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5]。
区域协同发展通过调节和控制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运动方式,加强各要素间的关联互动,最后达到各要素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发展态势。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和关联性的特点,所以,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势必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区域旅游要素通过跨区域流动以及相互配合,能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的优势与特色,可以实现区域旅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
2 京津冀旅游发展现状
2.1 京津冀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
北京的旅游资源丰富,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北京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在全国具有独特性,旅游的集聚效应明显。天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天津与北京相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天津旅游精心打造了以长城和运河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和生态宜居之旅”、以天津相声、杨柳青年画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之旅”、以狗不理包子、煎饼果子为代表的美食文化之旅、以五大道、意大利风情区为代表都市文化之旅,形成了天天乐道津津有味的旅游新形象。河北的旅游发展这几年正呈现一种强劲的发展势头,拥有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3项世界文化遗产,拥有邯郸、保定、承德、正定、山海关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2 京津冀旅游人数呈现总体增长态势
从2014年和2017年的数据分析,京津冀旅游总人数具有较大变化。京津冀的旅游总人数呈现总体增长态势。北京旅游总人数从2014年的2.6亿人次到2017年的2.9亿人次;天津旅游总人数从2014年的1.5亿人次到2017年的2.0亿人次;河北旅游总人数从2014年的3.1亿人次到2017年的5.7亿人次,达到83%,旅游人数增长率较大。北京天津呈稳步均衡增长状态。
图1 京津冀旅游总人数对比图(2014年与2017年)
2.3 京津冀旅游总收入稳步增长
根据京津冀各地方原旅游局官网和统计局官网数据整理得知,从2014年旅游总收入可以看出,北京旅游总收入为4280亿元,天津旅游总收入2487亿元,河北旅游总收入2561.51亿元。北京、天津和河北旅游总收入分别占京津冀的比重为45.88%、26.66%和27.45%。可见,北京旅游在京津冀中占有绝对优势。到2017年北京旅游总收入为5122.4亿元,天津旅游总收入3271亿元,河北旅游总收入6089.60亿元。北京、天津和河北旅游总收入分别占京津冀的比重为35.37%、22.59%和42.05%。2017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理念的深入,京津冀旅游发展也出现了变化,北京旅游的绝对优势得到分化,北京天津保持稳步增长,河北旅游异军突起,旅游总收入占京津冀比重达到42 .05%。
3 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旅游发展方向,以及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方向等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一份针对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旅游发展及旅游专业发展的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及线下发放问卷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共发放调查问卷169份,回收问卷169份。被调查受众人群特征及问卷数据分析如下:
被调查者的基本统计特征:被调查人群中,男性有5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1.95%;女性有11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8.05%,女性游客占比较大,总体不影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年龄分布看,20~35岁和36~50岁的人数较多,20~35岁的人有6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8.46%;36~50岁的人有5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0.77%。20~50岁正是社会上的工作人群,也是旅游的主体力量,可以较充分地了解大部分人群对京津冀旅游的看法。
此次填写问卷的多数学历为大专以上,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数也占有一定比例,符合当前普遍受教育程度的规律。总体来看,符合抽样调查要求,样本具有一定代表。
被调查者的旅游行为特点:整体上看,京津冀地区旅游散客化趋势明显。旅游方式的选择方面,被调查者对于京津冀旅游多数会选择自驾游或者自助游,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通过旅行社跟团旅游。旅游产品的购买渠道方面,被调查者的选择多种多样,更多的人选择在手机APP上购买,其次是当场购买,由此可知,京津冀地区的游客更倾向于自己购买产品。旅游时长方面,由于调研受众人群大部分为京津冀地区人员,所以旅游停留时间相对比较短,被调查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京津冀旅游的时间是在2-3天。
3.1 京津冀旅游试点示范区的建设知名度不高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但没有形成旅游一体化,各地各自发展,没有形成联动局面。自从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三地旅游部门积极整合各地旅游资源,积极筹备旅游资源的协同发展,京津冀旅游试点示范区应运而生。提出京津冀旅游示范区建设要突出文化的完整性、市场品牌性和产业聚集性。决定首先在“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京西南生态旅游带(含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京南休闲购物旅游区和滨海休闲旅游带”上进行旅游示范区建设。在旅游试点示范区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并形成好的带动效应,推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打造京津冀旅游的新名片[6]。被调查人群中,表示很了解京津冀旅游试点示范区的有11人,占调查人数的6.51%;表示了解京津冀旅游试点示范区的有30人,占调查人数的17.75%的人;对京津冀旅游试点示范区表示一般了解的有76人,占调查人数的44.97%;表示不了解的有45人,占调查人数的26.63%;还有7人表示没听说过,占调查人数的4.14%。发放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人对京津冀旅游试点示范区了解不够透彻,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提高京津冀旅游试点示范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3.2 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的宣传和使用较差
图2 京津冀旅游总收入对比图(2014年和2017年)
图3 被调查人员对京津冀旅游试点示范区的了解程度
“京津冀旅游一卡通”联名卡是以中国建设银行龙卡通为载体,为广大客户旅游休闲提供服务优惠的银企联名卡。旅游一卡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惠民、便民为中心,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依托,通过有效地整合三地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消费优惠与金融工具相结合的一种创新产品。这种产品对京津冀旅游有很大的便利性,但产品的普及性有待提高。在被调查人员中,使用过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的人为24人,占14.2%;听说过的人为88人,占52.07%;没听说过的人为57人,占33.73%。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人只是听说过,还有一些人根本没听说过,只有很少数人使用过。应该更多宣传这种便捷旅游卡,可以通过广告、APP推荐、文章和新闻等方式进行传播宣传,提高人们对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的认识和使用。
3.3 对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了解较少
图4 被调查人员对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在2017年12月28日起,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开始实施,受惠国家53个,这个政策极大地方便了外国游客在京津冀过境旅游,持有效证件在京津冀免签停留6天,对京津冀旅游的发展非常利好。在被调查人员中,关于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很了解”的有7人,占4.14%;“了解”的有19人,占11.24%;“一般”了解的有25人,占14.79%;“不了解”的有77人,占45.56%;“没听说过”的有41人,占24.26%。根据调查可知,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对这个政策都是不了解或者没有听说过,只有很少数的人群了解或很了解,可以看出这个政策宣传普及的并不是很广泛,需要加大利好政策的宣传和推广。
图5 被调查人员对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了解程度
4 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措施
4.1 顶层设计,找准定位,发挥各自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彻底打破原来京津冀三家分立的局面,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充分调动京津冀的地域优势,发挥作用。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利好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晓。京津冀三大地域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原因,在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北京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天津和河北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在调查中有明确的答案。如图6所示,在被调查人群中,认为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有11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6.86%;认为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中起引领作用的有11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5.09%;认为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中起协调作用有6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8.46%;认为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中起辅助作用有2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3.61%。发放问卷调查分析显示,绝大部分人认同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说明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图6 被调查者对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河北、天津与北京地缘相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如图7所示,在被调查人群中,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天津和河北发挥辅助作用的有9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3.85%;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天津和河北主动参与的有10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0.36%;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天津和河北发挥引导作用的有3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89%;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天津和河北发挥协调作用的有10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13%。发放问卷调查分析显示,绝大部分人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与河北需要主动参与、协调相关部门。在发展的大趋势下,需要天津与河北的积极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图7 被调查者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天津和河北发挥的作用分析
4.2 统筹管理,联动提升,形成区域合力
根据调研可知: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旅游业发展需要提升的方面比较多。在被调查人员中,关于“推动京津冀协调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每个选项比例比较平均,选择“统筹管理京津冀旅游资源”的有121人,占71.6%;选择“联动宣传京津冀旅游形象”的有111人,占65.68%;选择“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的有113人,占66.86%;选择“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有111人,占65.68%;选择“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有109人,占64.5%;选择“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有114人,占67.46%;选择“创新旅游产品”有89人,占52.66%。相比七个选项,“统筹管理京津冀旅游资源”的选择人数更多,推动京津冀的发展。可见,京津冀旅游资源原来的分头管理应该逐渐转向统筹管理,并进一步进行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与开发,完善京津冀交通设施和交通网络,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管理,打造适合京津冀旅游形象的旅游产品。进行京津冀联动宣传,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并且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
图8 被调查人员对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方向的认识
所以,京津冀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就要打破原来京津冀旅游割裂的局面,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使京津冀旅游发展形成整体。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打通京津冀的通道,如三地间的交通瓶颈等。分析京津冀三地的旅游特色,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产品,如针对京津冀旅游资源的特点,设计京津冀红色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休闲旅游产品等。使京津冀旅游互通有无。
4.3 打造特色,树立形象,形成文化底蕴及民俗特色丰富的旅游品牌
京津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如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天津的港口资源、河北的生态旅游资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要明确,结合京津冀的现状特点,打造具有京津冀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在被调查人群中,认为文化底蕴深厚符合京津冀旅游形象的有14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4.62%;认为民俗特色浓郁符合京津冀旅游形象的有12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2.19%;认为自然资源丰富符合京津冀旅游形象有9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5.62%;认为旅游资源品质高符合京津冀旅游形象有9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3.25%;认为生态环境优美符合京津冀旅游形象有7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3.2%。从发放问卷调查分析显示,文化底蕴深厚最大的符合京津冀旅游形象,民俗特色浓郁符合紧随其后,体现了京津冀旅游的文化元素,但在生态、自然资源领域缺少形象打造,整体旅游资源品质有待提升。今后要着重打造适合京津冀文化内涵的旅游品牌,树立京津冀整体旅游形象,形成吸引力。
图9 被调查人员对京津冀旅游形象认识
4.4 精准设计、三区联动,开发京津冀协同旅游产品
目前的旅游产品比较丰富,针对京津冀的游客群,了解游客对哪方面旅游产品需求较多,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对应的旅游产品。在被调查人员中,关于京津冀旅游感兴趣的产品,喜欢休闲度假产品的有119人,占70.41%;喜欢体育(冰雪)旅游产品有86人,占50.89%;喜欢生态旅游产品有99人,占58.58%;喜欢休闲购物的有53人,占31.36%;喜欢滨海旅游的有88人,占52.07%;喜欢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有95人,占56.21%;喜欢红色旅游产品的有57人,占33.73%;喜欢康养旅游产品的有51人,占30.18%。通过调查可知,最感兴趣的是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如今社会工作压力大,城市节奏快,更多的人渴望有更多的休闲度假景区可以选择,其次还有50%的人喜欢体育(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滨海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因此京津冀应该加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其次是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根据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喜爱程度,有针对性的开发京津冀联动的休闲旅游线路、生态旅游线路和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形成京津冀协同旅游产品。
图10 被调查人员对京津冀旅游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