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群竞争、创业导向及自组织:产业升级的逻辑

2019-08-24白全民曹玉美李晓力贾永飞

科学与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种群导向竞争

白全民,曹玉美,李晓力,贾永飞

(1.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2.泰华智慧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101;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济南250012)

0 引言

产业升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林毅夫在其“新结构经济学”中也指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的不断升级以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1]。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由于发达国家处于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只能自己主导,因此,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往往被视为内涵基本一致的概念。而历史经验也表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正是由于不断将其产业结构转向技术更先进的领域来实现的[2]。直到1999年,Gereffi在以纺织产业为例,研究东亚国家通过参与全球商品链来实现快速发展模式时,正式使用了产业升级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其进入更具技术能力、获利能力的经济领域能力的过程”,并认为东亚国家正是利用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通过不断学习实现了产业升级[3]。Nelson等也指出,一国经济增长是由于技术先进部门的不断扩张,因为先进技术意味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4]。Humphre和Schmitz则将产业升级的方法分为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产业间升级四类[5]。之后的学者也通过实证方式验证了产业升级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于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也是理论及实践界重点关注的对象,其研究成果成为各国及地区出台产业政策的依据。戴群通过规范化证明发现,在不考虑实现成本的情况下,产业升级通过高级产业的集聚和低级产业的扩散形成,即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加或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即使没有产业政策,产业升级也会自动发生;正是由于高额升级成本的存在,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空间[6]。Gereffi认为后发国家在参与全球价值链体系过程中不断学习先进经验是一项重要原因。技术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作用已得到一致性认可,而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9]、制度[10-11]、金融支持等作为更加基础的要素也受到广泛关注。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由于其逻辑的自洽性以及现实的可操作性较强,在当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经过长期的研究,林毅夫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产业升级的实现路径及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即: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变决定了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后发国家或地区通过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政府则通过构建“有效市场”和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实现对发达国家成熟产业的引进、消化、吸收,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另外,林毅夫及其团队还明确了产业升级及产业选择的政府策略及具体步骤[13-14]。

以上研究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区域产业升级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理论体系并未健全,一些基础性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明,比如:(1)产业升级的一般机制是什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或升级前的产业)在竞争中是一种什么关系?(2)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逻辑是什么,一个地区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张?(3)宏观经济理论需要有其微观基础。产业是由企业组成的,创业导向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其在一个区域内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4)产业升级具有不确定性,单个企业作为微观个体,其升级行为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何将其微观行为上升为中观产业层面的一般趋势,保证产业升级的稳定实现,也是需要重点考察的对象。只有探明以上问题的逻辑,才能够为正确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指导。经济系统具有典型的生物学及耗散结构特征,本文结合种群生态学中的种群竞争模型、创业导向以及耗散结构理论中的自组织理论来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1 基于种群竞争的产业升级实现机制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发展一般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退出四个阶段,为延长或形成新的产业生命周期,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据此,产业升级的路径可分为已有产业的迭代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两种模式,也可以简化为新旧两个产业的竞争替代过程。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指出,经济学更接近于生物学而非力学[15],而种群生态学则致力于探讨种群的创造、成长及消亡的过程,哈南和弗里曼(Hannan and Freeman)也强调将产业或行业而不是单个企业作为种群来分析[16]。因此,可以借鉴种群生态学中的种群竞争模型来分析新旧产业的竞争替代关系,从而也能用其来探明产业升级的内在一般机理。

如图1所示,按照经典一维逻辑斯蒂(logistic)增长模型的逻辑,受市场规模、资源等限制,一个产业的发展空间是有极限的,只有当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出现,且其规模大于传统部分时,才能够保证经济总量的增长,这是对产业升级的一个直观解释。但这并不能阐释两种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难以清晰表达其内在机制,因此借助二维种群竞争模型来进行解释。

图1 基于种群竞争的产业升级模型

假设区域经济内共包括既有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类,其竞争合作关系可以利用二维的Lotka-Volterra模型来分析,表述如下:其中:n1、n2分别代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规模,N1、N2代表它们的增长极限,k1、k2代表它们的增长率,β1代表新兴产业n2争夺传统产业n1资源的能力,β2则为传统产业n1争夺新兴产业n2资源的能力。

β1、β2不为零,则两个种群可以共存,也可能一个替换另一个,其竞争的结果依赖于公式中的参数和初始条件。但上述模型无法求出解析解,只能通过数值解法来求数值解,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可以分析t→∞时,N1(t)和N2(t)的趋向,即:

(1)β1<1,β2> 1。β1< 1意味着在对传统产业n1的资源竞争中,新兴产业n2弱于传统产业,β2>1意味着在对新兴产业n2的资源竞争中,传统产业n1强于新兴产业,于是新兴产业难以发展壮大,而传统产业则趋于饱和水平。

(2)β1> 1,β2< 1。情况与(1)相反。

(3)β1<1,β2<1。因为在竞争中,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竞争能力都较弱,于是可以达到一个双方共存的稳定的平稳状态,这是种群竞争中很少出现的状态。

(4)β1>1,β2>1。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一种群要灭绝,而另一种群将继续生存。至于哪一个灭绝,哪一个继续生存,不仅取决于模型中各系数间的关系,还取决于两个种群竞争开始时刻数量的大小。

如果按照内生增长理论,知识积累造成规模递增,那么传统产业将持续占据竞争优势地位,而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比较弱小,自身竞争能力也不强,那么新兴产业将不可能取代传统产业。但一方面受制于增长极限限制,另一方面各国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但根据图1及公式(1)的内在逻辑,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有两点:1、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应该施力于增强其资源争夺能力;2、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规模应该要超越传统产业,才能保证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因此,产业选择及培育策略则显得尤为必要。

2 引入企业家精神的产业升级实现机制

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自发形成的新兴产业模式,政府在其发展前期并未发挥明显的作用。因此,影响种群资源争夺能力的因素应该不仅局限于产业政策,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家的能动性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在缺乏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企业家也会通过创造性破坏等手段来增强资源获取能力。接下来我们将企业家精神因素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进行分析。

面对现实经济中大量自发的产业升级行为,单纯从产业政策角度考虑已经不适应,而应该更多地考虑企业的能动作用,尤其是企业家精神。本部分借鉴陈平(2004)引入描述文化倾向的种群竞争方程[17],其中重点是提出了一个风险偏好系数a,-1<a<1:(1)当0<a<1时,它描写保守的风险规避或集体主义行为,当只有很少的人进入新市场时,退出的系数很大,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此领域时,退出的比率会减小;可以将其视为保守型风格,在企业层面即缺乏企业家精神。(2)若-1<a<0,它描写进取的风险爱好者或者个人主义行为,当只有很少的人进入新市场时,退出的系数很小,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该领域时,退出的比率会增大。可以将其视为进取型风格,在企业层面即具有企业家精神。

我们把描述企业家精神倾向的因素引入描述种群竞争的方程,可用下式表述:

这里,

其中,a1为保守型企业,a2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为种群i的有效资源负载量,R为种群ii的淘汰率;为简化分析,将β设为长数量,可以代表两个种群的资源重叠系数(0≤β≤1):当β=0时,竞争不存在,两个种群都增长到各自资源负载容许的最大极限N1、N2;当β≠0时,它们可能共存,也可能一个替换另一个。

求解种群2赶超并取代种群1的条件是a12>1,即:

假如β≈1,且两个种群有相等的发展空间(N1=N2),根据上式可以解读出非常有意思的结论:由于-1<a2<0,若新兴产业n2要想替代传统产业n1,则需要大幅提升资源负载量N2,或者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加k2或减小r2);而传统产业n1则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下,只要保证对先进行业的学习能力,即可比较容易地实现对先进种群的替代。由此可见,新兴产业或者先进产业只有时刻保持进取的创新精神才能避免被后来者追上的可能,这也与熊彼特对资本主义性质的判断具有内在一致性。但是,有的行业容易保持企业家精神,且成功概率较高,而有的行业则比较困难,这就需要不同的产业政策支持。而落后地区或产业只要策略得当,通过不断的学习累积,也能逐渐实现对先进地区或产业的赶超;但是,保守型企业实现赶超后,则相对于区内其他企业其已处于先进状态,如果其停止学习或者创新活动,则也存在被替代的可能,因此其被驱动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这与我国“赶超战略”成功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也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以上规范化证明可以发现,与其说是创新驱动了经济发展,而不如说是传统产业的稳步发展驱动着创新的不断深入,创新则是发挥着引领经济发展方向的作用。这一观念的转变对产业政策制定理念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即需要根据区域内产业的具体运行情况来制定结构化政策体系,并根据持续跟踪评估结果不断进行调整。

另外,求解种群共存的条件是a12<1以及a21< 1,即:

通过上式可以发现,在完全竞争(β=1)状态下,两种保守的种群不可能共存,但两个进取的可以。其中隐含的逻辑是:如果一个区域内某产业的企业都是保守型,那么发展的最终结果将是一个较强的企业完全取代剩余的小企业,难以形成集群发展,这也是目前县域经济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综合以上的规范性分析结论可知,企业家精神在区域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并非像直观理解的那样是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而应该更准确地将其定义为引领作用,反而是实施赶超战略的保守型企业不断驱动着进取型企业的创新发展,这就为制定结构化产业政策提供了空间。另外,一个区域内的产业如果缺乏企业家精神,则会演变为一家独大的局面,难以形成有效集聚,从而致使产业缺乏活力,最终影响产业升级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企业家精神是研究产业升级的一项重要因素,也可以理解为实现区域产业升级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对企业家精神在产业升级中作用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为构建完整的产业升级理论奠定了微观基础。

3 基于创业导向的产业升级自组织实现机制

3.1 创业导向与产业升级

企业家精神一般是从个体视角开展研究,但产业的微观主体是企业,研究产业升级应该从企业层面开展微观层面的分析,而创业导向理论则正好符合这一诉求。创业导向理论(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简称“EO”)诞生于20世纪70—80年代,以Miller、Burgelman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公司组织层面的企业家精神,主要解决已创企业(established firm)面对不断的成长、组织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情况,而陷于平稳发展或趋于衰落的问题[18]。经过多年的发展,由于其较强的适用性及解释力,受到广泛认可,并得到长足发展①。

产业是企业的集合体。创业导向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可以通过探寻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机制来获得,已有学者将该理论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②。最早系统开展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是Zahra and Covin[19],结论为:创业导向对公司长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且在初期效果较弱,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效应则日益显著;Killund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20]。后续一批学者又详细论证了创业导向与企业财务绩效[21-23]、价值创造[24]、股价[25]、创新绩效等的关系,均得到了正向积极的结论。研究者一致认为,创业导向是公司发现并追求新的机会,从而为公司带来收益的能力,如果将其上升到中观产业层面,则与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有着相同的内在逻辑。因此,创业导向可以作为研究产业升级的微观基础。

创业导向的内涵经过多年的论证,目前仍然认同1983年该理论创始人之一的Miller提出的“创新(innovation) 、 冒 险 (risk-taking) 、 积 极 性(proactiveness)”三个变量复合加权的定义[26]。根据这一个定义,后续研究者也提出了评价方法,并仍在不断研究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调整,本文提出创业导向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创业导向的企业持续发展模型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该机制的具体细节仍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对该框架的逻辑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其核心逻辑是:企业的内部情况决定了该企业是否实施创业导向战略,而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的情况又决定了企业采取何种创业行为,且两者又在对企业发展的最终影响中发挥着调解效应;企业发展的现实绩效又反作用于创业行为及创业导向策略。

从理论上看,如果所有企业按此逻辑发展,那么加总以后的产业则会实现不断迭代升级的良性发展。那么围绕这一逻辑的政策施力点就比较清楚了,首先应该是培育企业的创业导向,其次是让其企业家行为符合外部环境需要和内在特征。

但以上框架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将影响创业导向的效果。比如,创业导向战略达成一致后实行何种创业行为?这些行为在实际运行中是否又符合外部环境及内在自身实际?因此,理论的自洽并不能保证实际运行达到理想效果,已有学者证明创业导向对企业发展影响效应并不明显。Wales认为,受分析样本等因素的影响,以往研究存在夸大创业导向作用的情况[27]。我国学者张骁等[28]利用元分析技术,基于1990—2012年独立的135个独立样本,研究了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受到时间、空间、行业特征及绩效评价标准等的影响,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为中等程度相关(R=0.307)。

因此,创业导向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那么作为全部企业加总而成的产业升级也就同样存在着不确定性,而基于此形成的产业升级理论也就难以自洽,从而造成产业政策难以适从。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引入新的理论进行解释,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自组织理论可能能为该框架的完善做出贡献。

3.2 自组织理论与产业升级

196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的普里戈金于指出,“一个开放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阙值,通过涨落,系统便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而“这种系统能够自行产生的组织性和相干性,被称作自组织现象”[29]。该理论已经发展为复杂系统论,不仅对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也被逐渐运用于社会学、历史学,甚至是经济学领域。正如王正明等指出,“作为复杂的开放系统,产业系统明显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使系统既可能向协同有序方向发展,也可能走向杂乱无章甚至消亡”[30]。

自组织理论描述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自发演化的图景。借鉴沈晓峰等对自组织演化观的概括[31],本文在图1的基础上,提炼出以创业导向为微观基础的产业升级自组织实现机制(如图3所示):

(1)充分开放与远离平衡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热力学第二定律已经证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系统可以从外界引入负熵,如果引入的负熵足够,则可以降低系统总熵,从而逐渐使系统有序程度提高,从而避免封闭状态下的“死寂”情形。另外,随着与外部环境能量、信息等的交换,系统内部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即远离平衡,也是自组织演化的前提。现实经济中的区域产业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内企业为了保持发展,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等交流,而受信息不对称及经营理念的影响,不同企业的经营行为并不相同,且产业环境也随时发生着变化,使得产业始终处于偏离平衡的状态。

图3 产业升级的“种群竞争—创业导向—自组织”研究框架

(2)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动力。产业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的互动并非线性的,而是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协同学理论对此提出了伺服原理及“序参量”概念,应用于产业升级可解释为:在初始状态,产业内公司为保持持续发展能力,各自根据自己的判断而开展不同的经营活动,有的具有创业导向,有的则处于保守状态;在相互竞争过程中,由于具有创业导向的企业更具进取,配合产性业政策的支持,则容易形成多种新的发展模式,也即“相变”与“分叉”;在这些新的模式中,某些极少的更具竞争优势的逐渐形成可以支配或者影响系统的力量,即“序参量”;其他因素逐渐向这种模式“伺服”,进一步强化了该模式的发展,从而使得整个系统自发地组织起来向该方向发展,这样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就形成了。当然,“序参量”可能不止一个,对应的新产业模式(企业)也就可能不止一种。

(3)循环是系统自组织的组织形式。伺服原理指出了系统演化的动力,但其组织形式则是一种循环结构。“超循环”理论指出,循环是分等级的,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与超循环。循环原理使得系统具有“自复制”和“交叉复制”功能,形成正、负反馈环链,从而可以选择那些有利的突变,保证系统实现自我维持与自我创造。这一原理可以解释产业升级中“序参量”的产生、不断强化及实现跃迁的过程,即:内外环境的变换使得企业进入反应循环圈,开始探索不同的发展策略及模式;随着发展不断深入,某些有竞争优势的模式不断自我强化、不断自我复制,则进入催化循环圈;而超循环圈的形成则意味着系统具有了自我选择能力,即新的产业发展路线已经明确,产业升级基本完成。

以上框架则可以解释创业导向理论的自洽与现实效果之间的不协调,即:公司创业行为意味着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但是否能形成其主导作用的“序参量”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只有那些符合内外环境要求的模式,才会通过超循环结构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发展路径。因此,微观企业的创业行为上升到产业层次,则成为一种概率问题,需要不断鼓励大量的创新行为,通过自组织原理从中遴选出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另外,与自组织理论相对应的是他组织,即通过外力干预来实现组织有序发展,这也为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4 结论及政策启示

产业升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成“种群竞争-创业导向-自组织”三种理论才能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用于对区域产业升级进行系统性分析,并为升级策略及政策制定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4.1 种群竞争是产业升级的基本形态

产业升级本质是新产业形态对旧形态的替代,但替代的过程即为两个种群竞争的过程。一般来说,新兴业态在开始阶段比较弱小,资源获取能力较弱,其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尤其是需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行业,需要强力的产业政策的扶持。按照林毅夫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理论,此时政府需要解决产业升级中企业的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限制,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基于种群竞争理论,支持产业升级的重点应该聚焦于新兴业态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

4.2 企业的创业导向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

种群竞争理论的结论主要聚焦于外在环境的建设,但企业内在动力的激发还需要依靠创业导向的发挥。而与目前政策宣传的逻辑不同,本文证明创业导向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的是引领作用,而非驱动作用,相反是相对落后产业的追赶策略是驱动产业不断升级发展的力量。因此,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根据区域内产业发展现状,设计有针对性的策略,一方面为相对落后产业实施追赶策略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创业导向的发挥创造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区域内相对落后产业也面临着后来者的追赶,因此,也是需要企业创业导向的,只是内涵结构稍有不同而已。

4.3 自组织是产业升级的实现机制

可以从创业导向理论(EO)的创新、冒险、积极性三个维度来设计针对微观企业的产业政策,这为产业政策制定,尤其是特定区域产业升级政策的制定找到了微观基础。但产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升级过程是众多企业通过非线性互动的自组织过程,产业政策的介入也只是根据自组织原理来构建一个他组织机制。根据自组织原理,产业升级首先需要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的环境,其次需要在众多创新型模式中发现并培育“序参量”,而最后需要通过超循环理论来推动“序参量”逐渐壮大。

注释:

① Verona P.Edmond(2010)指出,目前已有用元分析方法对创业导向进行研究的,这标志着该理论已基本成熟.

② Thanti Mthanti等(2017)将该理论应用于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且已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猜你喜欢

种群导向竞争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建材发展导向》理事单位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偏向”不是好导向
你的爱情竞争指数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感谢竞争
犬只导向炮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正确面对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