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油画《双人扇舞》赏析
2019-08-23孙红燕
【摘要】潘玉良坚守“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的艺术主张,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实现了中西绘画技巧的有机融合,为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刘海粟誉为“中国女大师”。本文以《双人扇舞》油画为例,从构图方式、线条运用、色彩搭配和题材选择等方面浅析潘玉良的绘画技法和方式,以期为解读更多潘玉良油画作品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潘玉良;油画;中西融合;双人扇舞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也是我国第一代赴西欧学习绘画的画家。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入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学习深造;1923年,先后赴巴黎、意大利罗马学画,师从西蒙、康洛玛蒂[1],致力于学习西方高超的写实技巧和现实主义各流派的表现手法,为她后来风格的转变与确立奠定了基础。1928~1937年,她认真研习大量中国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逐渐摆脱了西方自然主义绘画对她的影响和带来的种种束缚。1937年再次赴法后,她未停止对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开始广泛涉猎油画、彩墨、版画、白描、雕塑等多种艺术创作形式,并大胆创新,艺术风格也几经转变,从起初以写实油画为主到把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融入油画创作中,再到后来把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背景处理方法、色彩等内容引入中国传统绘画,将中西文化合于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现象。潘玉良留下了包括油画、国画、彩墨画、素描等在内的4700余件作品,最后按其遗愿全部捐赠给了安徽博物院收藏。
《双人扇舞》创作于1955年,布面油画(55cm×65cm),直接画法,是潘玉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一批以中国民间妇女活动为题材的油画代表作,也是其油画作品中融合中西文化的经典之作。该作品采用圆形构图方式,描绘两个分别身着红、绿民族服饰的女孩,右手举扇,尽情跳舞的情景。整个画面设色浓艳,构图坚实而夸张,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烂而宁静,有着强烈的律动感,强化了东方女性特有的神秘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从构图方式、线条运用、色彩搭配、造型和题材选择等方面,解读潘玉良油画作品的绘画技法和艺术特色。
一、构图方式
构图是绘画创作的开始,也是构成绘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绘画的整个创作过程。因环境、哲学理念等不同,造就了中西方构图方式的不同,如中国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多采用谦虚、内敛、含蓄的手法来表达画家的内心情感,不追求写实写生,追求意境美,增强观赏者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联想;而西方绘画的构图却十分讲究,他们推崇写实写生,将看到的画面真实地呈现在画板上,并且在构图上也有着科学严谨的透视布局[2]。潘玉良《双人扇舞》作品在构图上打破常规的俯视视角和传统西画的经典构图模式,糅合了中西方的透视技法,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虚实、远近、明暗以及近乎平面的大色块填充,使画画中的人物既虚实分明又有着丰富的层次,在明暗上也体现出了画面的空间感[3],整个构图看似不经意,实则经过反复的推敲。
另外,《双人扇舞》作品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技法,结合色彩的补色原理,运用点染和交错的表现手法填充了整个留白区域。作者在画面右上角位置精心设计了一个标有“巴黎”和“玉良”字样、小巧可爱的灯笼,不仅平衡了整个画面,使画面多了一丝灵动的气息,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意境,意到笔不到给人以更多的想象。潘玉良这种独具匠心的构图方式使形象、轮廓极富张力,在画面中形成了一种互补和动感的艺术效果。
二、线条的运用
线条是绘画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也是构成各种视觉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无论是在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绘画中,它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美学观念、表现手法等不同,导致中西方对线条的运用也存在差异,如中国画家除了注重线条的质地、力度、韵律外,还会把主观感受融入到线条中来抒发画家情感;而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注重形似、注重写实。潘玉良通过认真研习大量中国绘画,熟练掌握线条的运用方式和表现手法。在其经过西方绘画严格训练后,开始调整其画面风格,尝试将中国画线条引用到她的西画创作中,一开始采用的线条带有西方的理性特征,中后期开始运用中国画中线条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使画面中既有西方式的理性线条也有中国式的感性线条,将东西方文化背景的碰撞做了恰当的处理。刘海粟曾对潘玉良作品称赞道:“作品融合中西画之长,又赋予了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用中国书法的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做出丰富的贡献”[4]。
《双人扇舞》作品中的线条充分体现出东方传统的思维特点,流动的线条使整个画面充满张力、充满生机。她在该画的创作过程中,不再追求造型的准确性,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绪,对人物进行夸张变形,用洒脱的线条来强调节奏感,烘托出欢快愉悦的节日氛围,将中国绘画的意蕴和鲜明的东方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色彩搭配
色彩是油画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画家情感与思想表达的重要手段,画家通过对不同色彩的运用来展现自己的感情,并通过色彩与观赏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纵观潘玉良的绘画生涯,其用色方法一直处于不断承袭和变革中,特别是潘玉良第二次返法之后,在色彩搭配上开始变得更为大胆直率,善于使用对比色,使画面各色块之间形成有力而不失和谐的关系,这一点在《双人扇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双人扇舞》借鉴了中国传统年画中大红大绿的用色效果,画中两个女孩分别身着红色、绿色鲜艳亮丽的中国传统服饰,设色浓艳,对比强烈,红色取喜庆、吉祥之意,表现手法采用野兽派马蒂斯的纯色平涂的手法,使整个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烂而宁静,画面充满强烈的律动感,欢快、愉悦的气氛扑面而来。在背景的处理上,潘玉良巧妙地運用了色彩的补色原理,几乎抛弃了油画创作中中对环境的描绘,只是以主观的背景颜色和肌理来衬托主体,形成了只有主体有实在内容,背景用抽象虚无的肌理与笔触来表现,用色不仅与画面中人物及衣服花纹的装饰协调一致,而且还起到了突出主体的作用。
四、题材选择
题材是指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描述的对象、表现的内容,它是客观世界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之后在艺术中的反映[5]。 19世纪初,欧洲中产阶级兴起,艺术家们开始将眼光投向日常生活,尤其从印象派开始,描绘中产阶级生活的题材显得格外突出。潘玉良受这一现象的启发,加上50年代国内掀起了一场油画民族化、国画科学化的革新热潮,要求中国画和西方科学的造型技法相结合,以加强表现生活的力度[6],这促使了潘玉良致力于中西方艺术的融合,她既在中国画中融进西方绘画的技巧,又在西方油画中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她这一时期的油画语言更加凝练概括,色彩更加单纯,线条也趋向粗犷。除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外,她又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双人扇舞》便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她借鉴了民俗年画的用色和造型,融合了大中国元素,如传统服饰、花纹、灯笼、线条、用色等,使该作品在展现民族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女性的魅力,画中表现了对女子美的展现和对女性意识的宣扬。
五、总结
从《双人扇舞》油画作品中,既可以看到她学习西方绘画的坚实根底,又能体现继承民族传统的笔墨情趣。它的创作既借鉴了野兽派技法和西方印象派的有益因素,又吸取中国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的精华,运笔潇洒自如,刚健沉稳,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烂而宁静,富有强烈的装饰感和民族特色,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參考文献:
[1]董松.潘玉良艺术年[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11-34.
[2]崔一文.中西绘画构图形式探索及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4:30-32.
[3]苏袆娜.潘玉良艺术风格及成就与其身世的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5:32.
[4]刘海粟.女画家潘玉良(代序),安徽省博物馆藏《潘玉良美术作品选》[G].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5]周榕清.中国油画的民族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15.
[6]李京.试论述潘玉良的生平及其绘画历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16.
作者简介:孙红燕(1983-),女,汉族,山东济宁,硕士,馆员,安徽博物院,研究方向:油画保护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