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视域下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多元研究

2019-08-23崔亚虹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市场开发文化传承少数民族

【摘要】辽宁是一座蕴藏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宝库,面对异彩纷呈的各少数民族文化,科学、有序、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传承和开发则是繁荣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传承和开发辽宁省的少数民族文化,要从多元角度入手,依照科学可行的方法,摸排和调查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机制;适当引入市场开发机制,在不破坏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向市场机制转变,并使市场机制能够反哺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大众化宣传的同时推动文化与民俗的融合,筑牢传承和开发根基;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挖掘民族文化的附加值。

【关键词】新视域;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市场开发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辽宁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诸如满族的碑刻、书画、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秧歌,蒙古族民歌、恩可特古斯故事和小说、说唱艺术、蒙古剧和楹联。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和印记,也是辽宁省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因子和软实力的象征。在物质层面,它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在精神层面,这些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文化多样性理念和全球化整合的二元对立中,促进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推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发挥民族文化作用,则可以更好地形成辽宁区域文化特色,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使各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促进辽宁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一、新视域下加强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的价值

辽宁省拥有满族、锡伯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5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辽宁省人口16.02%。在历史长河中,辽宁的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文化、抚顺的秧歌文化、岫岩的皮影和满族刺绣文化等。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推动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激发文化活力。

对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开发,能够推动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调动全省各民族的智慧,在实现民族文化推陈出新的同时,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并且能够成为新视域下辽宁重要的文化名片与品牌,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能够激发民族文化活力,实现文化的活化和价值利用[1]。文化是民族灵魂,它塑造了少数民族坚强的性格和品德、勤劳简朴和热爱自然的精神。尊重、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是繁荣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在新时代继承先贤传统,建功立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期民族关系,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辽宁省的“新常态、新改革、新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和物质动力。

其次,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民间民俗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文化艺术等的综合载体。对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与开发,有助于区域内各少数民族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也可以团结和整合辽宁少数民族,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少数民族群众爱家乡、建设新辽宁的热情。基于共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同质,有利于得到内蒙、吉林、北京、河北等周边省市乃至全国相关少数民族的积极支持和联通,无疑对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兴省”战略的顺利实施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振兴辽宁有着重要意义。

再次,以文化带动经济,实现辽宁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新视域下的辽宁要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开发。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把少数民族文化提高到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开发,正确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以民族文化作基础、作内质,以经济运营为传导、为市场,能够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加民族地区人民收入,提升其生活水平,滿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别具特色,具有丰富的民族内涵,可以开发民族文化产品,诸如可以商品化的剪纸、刺绣,可以市场化的说唱艺术、民歌、蒙古剧等,还可以依托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辽宁的少数民族大多都居住在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的边境地区和山区,正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十分适合旅游开发。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可以使文化与旅游融合,比如建立剪纸文化特色小镇、将秧歌文化融入旅游景区表演等,积极发展沈阳故宫、福陵、昭陵,凤城市“满族民间故事基地”和宽甸满族自治县 “国画之乡”等著名文化景观旅游。将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有效开发能为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视域下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原则

(一)坚持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原则,促进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传承

对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开发,要坚持文化多样性原则,在传承和开发过程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保持原生态。满族“索罗杆”、传统住宅“筒子房、万字炕”,蒙古族的“苏鲁锭”、敖包,锡伯族的“喜利妈妈”等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及标识要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2]。对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建设,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建筑工艺的同时,体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

(二)适当引入市场化传承和开发,探索少数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

对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开发,要适当引入市场化开发机制,进行市场开发,这样有助于引入资金,从而促进传承和开发的可持续性。当下,伴随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传统社会型向现代社会型的转型变迁,不少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范式并没有被纳入到非遗保护的体系之中,也没有进行市场开发,很可能导致这些文化范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消亡。而那些纳入非遗保护的少数民族文化,自身也存在保护资金不足、管理和传承不善的问题,存在保护和传承不到位、人才短缺、品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4]。而进行市场化开发不仅能获得急需的资金,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还可以依托市场竞争机制提升传承和开发的积极性,扩大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提升影响力,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受众面,从而吸引到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最终实现文化兴省的目标。

(三)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地方民俗活动,筑牢民族文化传承根基

对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宣传层面,也不能单纯地研讨向市场的转化,而是要将少数民族文化牢牢融入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任何少数民族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民俗基础上的,文化和民俗相伴相生。如果地方民俗活动消失,那少数民族文化将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能长久发展。因此,在新视域下要通过地方民俗活动筑牢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根基,地方民俗活动主要包括婚嫁、拜寿、广场舞,庆典、节庆日活动等,尤其是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省里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并安排节假日,鼓励节庆日民俗活动,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可持续运行。

(四)以教育传承为主,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

对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开发,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只有青少年人才承继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5]。尤其传承人的死亡和传承方式的断绝,使一些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逐渐衰弱甚至失传。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面临重大危机,更凸显教育的重要。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青年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方式,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学生能接受的少数民族文化思想教育,引导参加少数民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矢志不渝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6]。同时,辽宁要大力培养精通外语的复合型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开发和“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渠道,是重要的发展机遇。精通外语的复合型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是文化“走出去”的关键。辽宁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五)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大众化宣传,善用宣传手段

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开发不能仅仅局限在少数传承人,而是要推向大众化,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的大众、融入风土人情和民俗活动。因此,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大众化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社会宣讲、新闻媒体、社会实践活动等,依托博物馆、文化馆、特色基地等场所进行民族文化宣传,让民族地区的群众对自身文化形成足够的认知,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文化传承做好准备。当前,新媒体在宣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民族文化大众化宣传要善用新媒体,依托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广泛宣传。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人员要建立完整的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数字视频等,将少数民族文化推广到更多的人群,提升宣传效果。

(六)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文化产品

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离不开优秀文化品牌的塑造。 辽宁已经涌现出部分优秀的文化品牌,如沈阳故宫文化、岫岩满族现代民间绘画文化、满族旗袍文化、喀左蒙古族楹联文化等[7],但是整体上辽宁省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品牌还不丰富。在新时期要打造更多的文化品牌,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同时,辽宁省要重视发展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挖掘文化价值,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初级开发,而是要挖掘附加价值,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8]。比如,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建筑艺术设计、个性化旗袍服装设计等,挖掘创新性的设计理念,但又不失传统基调。同时,可以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创造企业形象,打造企业民族品牌和形象,发挥名牌效应。对高附加值的挖掘将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真正实现文化兴省。

三、新视域下加强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的路径

(一)深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基因调查,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必须对辽宁本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进行科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名录。首先,辽宁应当成立少数民族文化基因调查专业队伍,专门负责调查和整理工作。调查团队成员应当由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专家学者、政府文化部门成员等共同组成,每个少数民族都要有代表;其次,通过申报和田野调查,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调查团队要及时发布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征集啟事,向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传承人、文化保护协会、专家学者等征集民族文化因子。这些因子可包括剪纸、采茶制茶工艺、旗袍设计、饮食制作、饰品加工等文化技巧,皮影戏、满族舞蹈等文化载体,民族村落等文化标志,博物馆等文化基地等。调查团队组织专家学者以民族为大类进行整理。在组织申报的同时,还需组织专家学者通过田野调研,深入民间调查走访,对那些未出现在保护名录里的文化基因进行收录;第三,调查团队要及时更新保护名录,组织专家学者持续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研究,对新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二)完善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保护资源支持

新时期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辽宁省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等强化保护和开发。因此,辽宁省要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机制,建立健全省级、市级和县级非遗保护机制。要通过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开发提供必要的资金,组织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民族文化艺术馆、博物馆等,征集和民族文化有关的著作、石碑、历史文物、材料和口述史。辽宁省应根据财政收入建立保护资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保护资金预算建设,提升保护资金的利用效率;要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教育宣传建设,对那些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要设立优先保护机制,及时组织申报,纳入非遗体系中进行保护。

(三)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制度,推动传承人招收学徒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需要建立文化传承人制度。文化传承人的重任除进行民族文化传接、宣传和创新上,更重要的是进行青年人才的培养,要将文化传承人与教育传承有机结合。文化传承人应当到中小学进行民族文化宣传,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实践。比如,可以教孩子们剪纸、刺绣、民族特色绘画、楹联创作、学唱秧歌、舞蹈等,使之从小就热爱民族文化。另外,要充分发挥传统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人才招揽,利用校企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可在本地招收有兴趣的青少年人才,使其拜师学艺,手把手地言传身教。同时,可以和企业、高校等进行合作,让其派遣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巩固和发展文化技艺,促进文化传承。

(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建设,加强文化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推动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要在新时期进行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可以成立专门的公司,进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地方政府应当为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植。文化产业开发具体的形式可以包括:(1)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开发。如剪纸、刺绣、旗袍、饰物等,进行市场开拓;可以建立电商销售平台,甚至是跨境电商销售,将这些文化产品销售到各地乃至全球市场;(2)开展文化旅游。可以尝试在少数民族文化集中地区建立文化特色小镇,成立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和文化馆,展出历代文物,并结合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演出、文化体验活动。对于文化旅游,要尽可能推动免费导游服务,让游客能免费获取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的机会,从而帮助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和推广,促进其传承;(3)开展少数民族艺术演出。如少数民族舞蹈、歌曲等,获取演出收入。当然,对于这些艺术演出,从业人员应当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剧目编排创新,发挥创造性,增强时代性、观赏性和艺术性。

(五)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进校园,建立高等教育选修课程

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要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首先是在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时设置要合理,主要安排周末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多到文化传承人、博物馆、纪念馆等处学习实践。在小学兴趣课上可以普及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课程,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之中;其次,在辽宁省的民族院校里开设少数民族文化专业或者相应的课程,传授少数民族文化知识。高等院校开设的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既是促进传承,更是侧重学术研究,通过努力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发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推动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建设更上一层楼。在进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推进精通外语的高层次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开展国际化的交流实践,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人才的能力素养,为文化“走出去”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新时期,推动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是文化强省、文化兴省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辽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在传承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时,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文化规律,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以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张玥娟、付帅.辽宁地区少数民族茶俗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J].农业考古,2016(5):223-227.

[2]课题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梳理辽宁文化特色、优势,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的问题研究[J].满族研究,2016(1):1-9.

[3]闫沙庆,张利国,李宇.辽宁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满族研究,2016(3):27-30,45.

[4]朴艺丹.辽宁省朝鲜族传统文化开发利用情况调查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37(5):43-46.

[5]金海燕.辽宁省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J].满族研究,2015(1):7-14.

[6]焦鹏,史广政.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方式探寻[J].文化学刊,2017(1):40-42.

[7]洪娟,朱华.辽宁满族旗鞋的文化艺术特征[J].山东纺织经济,2019(3):56-57,23.

[8]刘兆龙,郜红合,张巍.大数据背景下辽宁满族特色文化创意产品開发过程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1):85-89.

作者简介:崔亚虹(1961-),女,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市人,大连民族大学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东北世居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项目编号:13YJA850002);2019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一般项目“辽宁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LSLKTYB);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时代赫哲族传统生态文化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803103);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政府在促进辽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路径”(项目编号:L08BZW007)。

猜你喜欢

市场开发文化传承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浅析如何优化农村医药市场的开发研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研究
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分析及开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