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画魂潘玉良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实现

2009-05-13张晓雯

电影评介 2009年9期
关键词:潘玉良动机身份

张晓雯

摘要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心理世界直接或曲折的反映。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学艺过程造就了潘玉良特殊的心理特征,进而形成了其极具个性的心理特征和艺术动机,也使得潘玉良有着比一般人更加迫切的身份认同和实现的需求与冲动。潘玉良将东方式的内敛和韵味揉入到西方的色彩和造型之中,形成了含蓄、伤感、坚强,执着而又热烈的艺术面貌。

关键词潘玉良自我身份认同实现心理

在中国二十世纪初的美术史坐标中,潘玉良是一个不能绕开的名字。一方面,作为民国初年最早进行中西艺术合壁实践并确立了自己独特面貌的艺术家之一,潘玉良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在近现代的出路、油画民族化的实践乃至东西方美术交流和美术教育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都是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由于潘玉良特殊经历和身份特征,她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美术史意义,更成为一个折射出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演变的文化符号。

从青楼生涯到艺术殿堂——潘玉良不同寻常的身份形成与演变

潘玉良的青楼经历是其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痛和阴影,“雏妓”的耻辱经历和“小妾”的身份是潘玉良一生在生活和艺术道路上倍受歧视和阻挠的主要原因。也形成了潘玉良艺术创作中浓重的身份重建的内在心理动机。1918年,潘玉良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画。潘玉良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不断受到各方面的冷嘲热讽和阻挠。无奈之下,1921年从上海美专毕业后,潘玉良考取安徽省公费津贴留法的资格,赴巴黎留学。当时的巴黎,是欧洲各种艺术思潮融汇的殿堂,从古希腊、古埃及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法国古典主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绘画。各种流派的思想在这里激荡、交融。良好的师资条件和自由的艺术氛围给了潘玉良汲取营养、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1925年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

1928年,受刘海粟邀请,学成后的潘玉良回国出任上海美专教授、绘画研究所主任兼导师。如果说早年一些人的成见还仅仅是出于世俗的保守思想,那么随着潘玉良艺术声望的鹊起,潘玉良回国后所遭受的蓄意的侮辱和攻击则包含了更多的嫉妒色彩。无奈之下。潘玉良接受了当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邀请,赴南京出任油画教授。然而各种阻挠和冷嘲热讽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少数同仁的精神慰籍和鼓励并不能改变潘玉良窘迫的社会空间。潘玉良无法忍受这样窒息的生活和艺术环境。只好再次远赴法国,直至去世。

作为自我慰籍和身份认同的艺术——潘玉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深层动机

潘玉良的一生,是与命运不懈抗争的一生,是为了自由、爱情和艺术执着奋斗的一生。从深层的心理动机分析,也是她不断地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实现的一生。潘玉良坎坷的一生中拥有比别人复杂得多的身份特征:孤儿、雏妓、小妾、西画学生、教授……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学艺过程造就了潘玉良特殊的心理特征。动荡的时局,世俗的偏见和学艺过程中受到的阻挠,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执着和热望,等等,必然在潘玉良的内心世界造成巨大的影响,进而形成了其极具个性的心理特征和艺术动机,也使得潘玉良有着比一般人更加迫切的身份认同和实现的需求与冲动。

虽然潘玉良最终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尊重和认可,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她心理深处的那份“身份情结”却是一生也挥之不去的。在世俗偏见的重压面前,潘玉良只有通过她所钟情的艺术来给自己抚慰伤口,并获得直面命运的勇气和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潘玉良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她在现实中被无情地剥夺了的身份特征和生命尊严。潘玉良的艺术是她寻求身份认同与实现的途径和载体,是她那颗孤独、忧伤而又满怀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热望的心灵寻求归属感和价值实现的语言形式。特殊的心理情感表达动机必然选择个性的画面语言。题材的选择和偏好,用线、用笔、色彩、构图的特点等等,都不同程度地透露出潘玉良的身份意识,这种身份意识包含了作为女性艺术家和作为东方艺术家身份的自我确认和实现。潘玉良大量的人体画和自画像反映了她的一种女性身份“情结”,是对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与记忆的和时人对于女性、女性艺术家和女性美的保守、狭隘认识的反拨。潘玉良描绘了大量不同姿态、不同国籍的年轻女性的优美动人的人体画。包括油画、国画和素描等。对于人体画的偏爱,固然是因为西方绘画的影响,但更深层的动机是潘玉良要以这种描绘健康、优美的人体的方式来迎接世俗偏见的挑战,揭露那些虚伪的卫道士的丑恶嘴脸和阴暗心理,真正实现自己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的身份和尊严的重建。这些女人体线条细腻流畅,典雅宁静,姿态优美。散发着浓郁的东方女性温柔的性格特征和含蓄的精神气质,体现了潘玉良对于女性美的自信和追求,也表达出画家对自身的肯定以及渴望得到认可的内在动因。潘玉良的自画像大都面向观众。嘴唇紧闭,眼睛里透露出掩饰不住的哀愁。虽然画面因为受到野兽派的影响而色彩鲜艳浓重,但仍然让人清晰地感受到画家一生也挥之不去的凄凉和孤独,流露出潘玉良对晚年仍客居异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

结语

潘玉良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执着,同不幸的命运和世俗的偏见做着不懈的抗争。经历了从雏妓、小妾到艺术家、教授等的重大身份转变,成为二十世纪初中国最早进行中西绘画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功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潘玉良的作品台中西画之长,又富于个性色彩。她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调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体互相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气韵生动。同时,又大胆地吸收西方油画特有的体积感和色彩表现力,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猜你喜欢

潘玉良动机身份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玉汝于成
——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