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解说员的情感策略研究

2019-08-23黄艺丰陈贞旭

新闻前哨 2019年1期
关键词:情感共鸣礼貌原则

黄艺丰 陈贞旭

[摘要]集体主义文化社会环境和国家“阳刚一阴柔气质文化”要求体育解说员将积极的正向情绪传递给受众。在解说中植入正向心理,寻找有助于塑造共同的社会价值观。礼貌理论要求解说员在传播过程中维护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正面形象。播音发声的客观规律要求解说员控制情绪以免阻碍发声。表现性美学要求解说员和体育受众达成一致情感,产生共呜效果。

[关键词]体育解说员 正向心理 礼貌原则 情感共鸣

[项目基金]本文系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2018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叙事框架在体育解说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成果

只关心竞赛结果的受众可以选择只看比分数据,但需要欣赏比赛过程的受众则不会满足于知道计分器上枯燥的阿拉伯数字。体育本身包容了太多人类美好的情感和思想,体育能带给人们无与伦比的审美享受,体育比赛是人类理性与激情的完美统一。Kerr在《理解足球流氓行为》(Understanding Soccer Hooliganism)一文中指出“今日体育文化所富含的特征一胜利时刻的狂喜、自己支持的队伍获胜时的盲目自豪感以及从高度兴奋到暴力冲动的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学界对于情绪定义并没有一致的共识,但是普遍认为情绪为短暂的、对于外在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央视游泳项目解说员周雅菲认为:“我觉得只有我的感情投入进去了,我才能带动更多的人真正的,用感情,用心欣赏比赛。如果你很平淡,我觉得这并不是正确欣赏比赛的方式。”体育解说员在比赛现场进行工作时,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情感策略,对情绪加以控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赛事,满足受众的观赏需求。

一、文化社会环境对体育解说提出正向心理引导要求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文化与组织》中提出:“文化通常是一种集体现象,因为它至少部分地被现在或过去生活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人所共享,而这种社会环境正是人们习得文化的地方。”在他看来,文化差异是通过符号、英雄、仪式和价值观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许多国家介人电视市场以确保重大事件传播的国家意义一几乎这样的事件都是体育,体育赛场上诞生的英雄形象本质上是被一个群体的人所共享的价值观念。

在霍夫斯泰德进行的个体主义指数调查中,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国家。中国体育解说员频繁使用代词“我们”,而尽量减少使用“我”,就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体现。白岩松在解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过程使用了65次“我们”,28次“我",而张斌和沙桐在同场解说中使用了89次“我们”,13次“我”。

霍夫斯泰德在《文化与组织》中使用“阳刚”与“阴柔”这两个概念来表述文化,从国家“阳刚一阴柔气质文化”调查得出的指数排序来看,中国是典型的具有阳刚气质文化的国家。阳刚气质社会中,挑战、收入、认可提升很重要,运动员应该果断、坚韧雄心勃勃,通过“强者获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这些特质与正向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研究内容不谋而合。正向心理学所关心的主题为“有价值的主观经验”包括:幸福(well-being),满足(contentment),满意(satisfaction),希望与乐观(hopeandoptimism),心流与快乐(flowand happiness)、正面个人特质、公民道德(civicvirtue)等议题。

体育解說员应该将积极的正向情绪传递给受众,在解说中植入正向心理,有助于塑造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形成文化社会认同。Denham认为人们喜欢观赏转播球赛的原因之一为可以和喜好相同的朋友一起收看节目,因此增加社会认同感。McDonald和Fredin应用心理学情绪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的概念研究共视环境。他们认为人们互动时,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对方的情绪所传染。因此在观赏体育赛事时,人们除了对体育赛事内容产生反应外,也会被同伴的笑声影响而觉得开心。回体育解说员需要在“正向心理”的限定下使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二、礼貌理论为体育解说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媒介传播理论需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人际传播及人际影响是与人类同生的存在,它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大众传播是从属于人际传播,实现广域传达行为的手段,真正的影响力之源还在支配信息和媒体的人身上。

作为体育解说的支配者,解说员讨论“有价值的主观经验"符合人际传播文化理论中的“礼貌理论”。该理论的创始人是Brown和Levinson,他们先后在1978年和1987年发表了《语言应用共同点:礼貌现象》和《礼貌:语言应用的共同之处》两本专著。礼貌理论认为,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懂得维护双方的身份和面子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该理论假定:(1)每个人都在意自己的正面形象或面子;(2)人类对维护面子一般都比较理性化;(3)有些行为对维护面子具有根本的威胁性。

1983年英国学者利奇(Leech)提出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会话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一致准则、同情准则。这些准则要求参与谈话的人在言语中要尽可能损己利人,尽可能毁己誉人,尽可能力争一致、给予同情。

根据上述理论,当运动员在竞技中没有获得胜利时,当运动员在赛场上没有把握住关键分时,当运动员因为运气不佳而占劣势时,解说员需要维护运动员的正面形象。

2016年8月9日里约奥运男子举重62公斤级决赛中,中央电视台现场解说员周英杰和嘉宾张国政采用同情准则解读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选手的表现。

周英杰:来看一下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鲁,第二把加了四公斤。巴鲁这次能够拿到奥运会的席位,因为他是环太平洋地区锦标赛的冠军。

(画面:巴鲁成功举起126kg杠铃)

周英杰:他(巴鲁)超越自我了。

张国政:所以说在我们举重(运动员)当中,(如果)各位观众有机会去练的话,(就能体会)每一次超越自己的极限,增加的这个重量,这种快感也是无与伦比的。

周英杰:也许今天看到这个成绩(126kg)在几位选手当中只能是垫底,但是他在比赛当中一次又一次自我的超越,确实是一种伟大的胜利。

张国政:精神可嘉,精神最重要。

运动场上瞬息万变,一切皆有可能。如果运动员“爆冷”取胜,则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夺冠热门运动员突然失利,解说员也不能过度陷人悲伤中,更不能对裁判员进行语言攻击。同样是在这场比赛,夺金热i]谌利军两次抓举失败,最终弃权出局。周英杰和张国政在解说过程中虽然有明显的情绪起伏,但是控制得当,冷静地做出了评论。

张国政:谌利军出来了,143公斤。对,没必要那么高开周英杰:原定是145公斤开把。

张国政:对,降两公斤。

张国政:欸,怎么啦?

周英杰:怎么有点儿晕呢?

张国政:他怎么晕啦?

周英杰:什么情况这是?一个小时前,我去后场问他怎么样,他说没问题非常好啊。看得出很自信。

张国政:是不是降体重降得有点多啊?抽筋了,可能。周英杰:哎哟,那这样的话,两分钟时间,要赶紧处置。他现在是一个连续试举。今天降体重也降得确实是,61.97kg。

张国政:我感觉降到这个体重挺好啊。

周英杰:半小时之前我去现场看了,他吃了一根香蕉。不要多想啊,这就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有时候怕运动员想法太多。谌利军加油吧。

张国政:加油!加油!谌利军!这时候是考验意志品质的时候。

周英杰:钦,没过膝盖啊。

张国政:啊,杠铃没过膝盖可以再来一下的。

周英杰:怎么了,到底?

张国政:天哪,他这是……

周英杰:遇到这种情况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张国政:对,这个级别原来是我们内定的最稳的一个级别啊!啊,身体出现状况了。

周杰:还是在抽筋。

张国政:对。

周英杰:完了!

张国政:我刚刚听到……

周英杰:哎呀!

张国政:天哪。这原来是我们最稳的一块金牌呀。

周英杰:现在莫斯克拉……有夺金的希望了。这就是奧运的赛场啊,风云莫测。

解说员将退赛原因表述为“身体出现状况",给定的评价是“这就是奥运的赛场啊,风云莫测”,实质上是维护了运动员的正面形象。

在2016年3月29日举行的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40强小组赛最后一轮中国队与卡塔尔队的比赛中,下半场卡塔尔阵型前压,中国队持续冲击连获角球机会。但是场上也出现了马来西亚裁判组内部纠错的情况,将错误取消的中国队角球机会还给了中国队。在最初误判时,解说员和嘉宾都不由自主的产生情绪波动,但是他们巧妙地把握住了语言分寸。

贺炜:看看中国队的角球。还是前点。

徐阳:唉,这个球为什么给了一个门球啊?

贺炜:这个球裁判员给门球的话,问题比较大。

徐阳:噢,又……判回来了。

贺炜:裁判阿米卢尔今年30岁。

徐阳:30岁……

贺炜:我不认为他的年齡和他的判罚有直接的关联,我只是介绍他的资料。这个球应该是明显的角球。

徐阳:我觉得……也是正当年嘛!

在这一段对话中,解说员贺炜及时并且快速的声明立场“我不认为他的年龄和他的判罚有直接的关联,我只是介绍他的资料”,所以嘉宾徐阳也转变语调说“我觉得也是正当年”。但是这段对话明显是话里有话,至于深层次的含义,全交由球迷自己联想。

三、播音发声的规律要求解说员控制情绪

当解说员情绪激动时,语速会相应加快,气息急速上浮到胸腔,容易导致吃字现象,增加“破音"几率,极大损害声音的清晰度和美感。

以黄健翔在2006年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意大利对阵澳大利亚的“激情三分钟”为例,当时在比赛的最后时刻,意大利获得了一粒点球,黄健翔激情高呼:“点球!点球!点球!格罗索立功啦!格罗索立功啦!不要...根据声音频谱图分析,频谱图的纵轴单位是赫兹(Hz),表示声波的频率即音高。下图中显示第三个“球”字对应的频率超过了8K赫兹,因此是这句话中音高最高的一个字。

以上是仪器分析的结果,但是从人耳听觉感受,上来说,三次“点球”的音高差异微乎其微。正常人能够听见20Hz到20kHz的声音,从6kHz到8kHz这个频段被定义为高音,这是影响声音层次感的频段,过度提升会导致声音发毛、刺耳。如果情绪失控,不但容易破音,而且难以组织出完整的语言段落的。生活中常有“激动的说不出话”的现象,解说员在直播过程中一定不能出现失语、失声、失控的状态,要以清晰的职业感来面对赛事,不能因赛事现场环境的感染而丧失理性。当现场观众情绪亢奋时,解说员一定要冷静,而当观众情绪失控时,解说员一定要保持中立。

在中国运动员取得重大突破或遗憾落败时,中国体育解说员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感慨。但此时一定要把握分寸:可以感慨,但不能宣泄;可以感怀,但不能完全释放个人情绪。参与北京奥运会解说的陈滢在《我的奥运解说之路》中讲述了自己控制情绪的故事:“我的第一场直播是女子资格赛,搭档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体操冠军马艳红。由于是主场,中国女姒夺冠呼声很高,我们又都是比较容易受周围环境感染的女性,第一场解说我和马姐都无比的亢奋,话说得比较密。事后领导提醒我要注意留白,话要适当少些,情绪要控制点,不能因为中国队比得好就太兴奋。之后的女团、女子全能和单项决赛,我把“控制情绪”几个字写了个纸条,贴在评论席的监视器上,随时提醒自己。关于情绪把握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赛事评论员除了专业过硬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理性的思维。”

四、解说员需要寻找情感共鸣

在播音发声的训练中,“共鸣”可以起到美化音色的效果。表现性美学认为,“艺术即通过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审美情感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中介,如果没有情感的加入,审美活动都是不完整的。所以,电视受众之所以能够从看电视这一行为中得到审美享受,很大一部分层面上来自在看电视活动中得到的情感满足,也就是观众的情感需求能够在电视中得到满足。因此,电视观众的情感需求是电视观众以审美活动的态度对待看电视这一行为的重要基础。在体育解说过程中,如果解说员能和体育受众达成一致情感,产生共鸣效果,无疑会使解说取得极大成功。

1.情感共鸣有助于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

电视受众能够、也更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内容,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内容;倾向于在观看电视的行为中寻找自己的感情共鸣,进而希望作品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意愿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境界,期待作品表现出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期待作品流露出与自己相通的思想倾向。

体育有助于塑造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形成社会认同。观看体育赛事的观众能获得社会的归属感。体育受众的情感需求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1959年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成为中国在世界性体育比赛中的第一个冠军,从此改变乒乓球项目在中国体育体系中的地位,乒乓球就此开始被奉为“国球”,渐渐成为了民族情感的寄托;20世纪80年代,女排五连冠后,在全国掀起了排球热,"“女排精神”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李娜夺得法网冠军之后,中国观众对网球的热情逐渐提高,国内举办的网球赛事也越来越多。

2.受众的情感需求包含非理性因素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过:“人类有5种通用语言,金钱战争、艺术、性和体育,而体育能把前四者融合在一起。”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突破了肤色、民族、国界、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政治和经济地位的限制,很多人称其为世界的“现代宗教"。但正如宗教冲突难以消除一样,体育世界并不是绝对和谐的乌托邦。以“德比”大战为例,“德比"(Derby)一词来源于英语,原指英国德比郡。德比是举办赛马的地方,因为那里盛产名马,后来英国很多赛马都是出自德比,因而在英国的赛马场上,往往都是德比马在对抗。“德比”一词后被引申到职业化的足球橄榄球、篮球和冰球等俱乐部赛事中,演绎成“同城之战”。德比双方出于争夺球迷、拉拢赞助商的需要,往往对比赛倾尽全力,媒体也尽力渲染。因此,历史上的德比大战,经常伴随着金戈铁马的火并。

在“互联网+”时代,解说员的语言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因此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必须顾及目标受众的心理倾向,同时把握宏观语境,不能随意宣泄个人情感。但体育观众从个人角度出发,可以随意表达情感,因此产生的心理倾向并不完全理智。

里约奥运会开幕之前的一个月,菲律宾单方面发起了没有法律依据的“南海仲裁案”,深深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白岩松的解说词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因为众多网友发现,白岩松在解说各国参赛代表团时略过了菲律宾。

其实,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中,菲律宾代表团确实不是唯一受到白岩松“冷落'的代表团。按照葡萄牙语字母的顺序,菲律宾代表团排在第75个出场,在其之前出场的74个代表团中,有24个代表团白岩松没有做任何介绍。中国网友的注意力显然只放在菲律宾身上。

开幕式结束后,一些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外国观众在推特上吐槽BBC解说员的截图,并以此证明白岩松的睿智与成功。BBC解说员在转播里约奥运会开幕式时,描述博茨瓦纳为“非洲最稳定的国家之一”(Botswana,one of Africas most stable countries),介绍俄罗斯代表团时说“这些俄罗斯运动员很可能都没有服用兴奋剂”(some of the Russian competitors are probably clean)。然而类似的语言,白岩松也说了。在布基纳法索代表团出场时,白岩松说:“虽然参加开幕式的人很多,但布基纳法索只有1名柔道运动员拿到了奥运会人场券,那么其他的朋友都是来做什么呢?教练和后勤的团队会非常之多吗?”这句话是对布基纳法索的褒奖还是嘲笑呢?没有人关心,网友仅仅觉得这是一个搞笑的段子。掌握公共领域话语权的解说员要尽量杜绝传播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锦标主义,不能被网络舆情绑架。

3.解说员需区分“个人情感”和“受众情感”

很多具有运动员、教练员从业背景的解说员会在解说过程中产生过分强烈的情感代人,以至难以抑制情绪。这是因为没有将“个人情感”和“受众情感"分开。

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焦刘洋打破奥运会纪录获得女子200米蝶泳冠军。作为央视解说嘉宾的周雅菲在看到焦刘洋触璧那一刻,激动的连喊六遍焦刘洋的名字,泣不成声。因为周雅菲在其21年运动生涯中的主攻项目是蝶泳,所以感同身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雅菲表示:“对于中国游泳队的成绩,让我保持冷静太难了,我在这个集体里待了10年,我永遠都不会脱离它,它的每一份荣耀都让我欣喜和激动,所以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但是,体育解说员如果完全站在运动员的立场上,单纯从胜负输赢的角度解读赛事,就会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甚至引起信息失实。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预赛时,韩国选手朴泰桓因犯规无缘决赛,当时对朴泰桓是否犯规是有争议的,周雅菲在解说时根据自己多年的职业经验做出判断,斩钉截铁地确定他是犯规。然而,经过韩国奥组委的多方核实、协调,朴泰桓最终获得了决赛的比赛资格。周雅菲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写道:“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硒自己的脚,面对媒体的舆论,笔者在决赛的解说承受很大的压力。明星运动员离开赛场,解说比赛,自己的身份、立场已经发生改变,这时笔者完全站在运动员的立场,没有意识到现在自己的身份已经是解说员,也因为此,这场解说遭到受众的非议。”

在遣词造方面,解说员如果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体育受眾情感混同,引起受众的敌对情绪。

在里约奥运羽毛球男单半决赛上,林丹和李宗伟狭路相逢,进行两人之间的第37次对决。而为这场比赛进行解说的童可欣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遭到大量网友的语改击。引发争议的内容是第一局比赛中童可欣和嘉宾龚伟杰的对话。

童可欣:12比18,李宗伟追回一分。李宗伟今年是里约奥运会马来西亚代表团的旗手,穿的是马来的民族服装,还挺有意思的。好多的朋友都拍下了那个画面。大家也非常的希望这名一代天王级的羽球运动员能够在他职业生涯的末期能够登上羽球的巅峰,在奧运会的殿堂上收获金牌。但是在...同时,他和林丹还有这样一个约会,我觉得也是对全球的羽毛球球迷的一一个约会。

龚伟杰:我只想中国赢。

矛盾的焦点是解说员和嘉宾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事件进行解说。童可欣的语言逻辑是先描述现场赛况,再引入背景资料,最后引申评论“大家也非常的希望……李宗伟……收获金牌”。“大家”这个代词的使用是否恰当呢?能否代表广大球迷的心声呢?至少,当时坐在童可欣身边的嘉宾不认同这个说法。因此,“大家”一词最好不要轻易使用,很容易让观众感觉到“被代表”。

在国家竞争的背景下,体育解说员可以有适度倾向性,但只能偏向本国选手。根据《2012年中国人伦敦奥运关注行为与心态研究报告》,31.2%的被访者表示“只要有中国选手参加的比赛,都会观看”,而有29%的被访者则表示“我只观看中国队有实力冲金的比赛”,30.5%的被访者表示“我只观看自己感兴趣的比赛,不管有没有中国选手参加”,9.3%的被访者表示“我只关注篮球、赛跑等关注度较高的比赛”。前两类受众人数超过半数,证明适度倾向本国运动员的解说词更容易获得受众青睐,产生共鸣。

结语

体育解说是对有声语言的应用,而在有声语言的传播中伴随着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美国乔治.麦森大学的安妮塔.泰勒等人在《交际》一书中将非语言符号划分为三类,其中是通过听觉接受的非语言符号:包括音色、语气、节奏、类语言(如笑叫喊呻吟等)环境的响声。伯德惠斯戴尔认为人际交往中65%的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体育解说员传达的信息除了客观的赛场形势和体育资讯外,更多的是情感态度、立场。当后者体现为正向心理时,即便偶尔有不客观、不中立、不冷静的嫌疑,社会的接受程度仍然很高,同时各种“解说门”事件又提醒着我们:传播负向心理是绝对禁止的。

注释:

[1][4]大卫.罗著,吕鹏译:《体育、文化与媒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版

[2][5][6][8]洪浚浩:《传播学新趋势(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版

[3]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版

[7]钟以谦:《媒介传播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版

[9]CCTV-5伦敦奥运会评论员组:《2012剑指伦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版

猜你喜欢

情感共鸣礼貌原则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老炮儿》之语用分析
从合作和礼貌原则谈商业场所公示语的翻译
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