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以守正
2019-08-23刘敏鲁珊肖畅
刘敏 鲁珊 肖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在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的今天,党报评论如何在纷繁芜杂中拨云见日,发出主流正见强音,不断提升主流价值传播力、主流舆论引领力,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达到举旗定向、凝聚人心的作用?长江日报“长江评论”围绕互联网时代如何让党报的声音更加响亮这一核心课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创新。
2018年8月和10月,长江日报两篇评论《让昆山案成为“以案释法"的样本》.《没有公信力,传播越广伤害越大)得到湖北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并分别作出批示。这两篇评论,都是在众说纷纭的热点事件中,站得住脚,稳得住神,引领舆论,影响受众,获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就是这种探索创新的成果之一。
围绕热点,聚焦“一件事”
在互联网上,评论没有“标准样式”,传播更非“传统渠道",意见竞争也空前激烈,正见、确见能够快速传播,误见、谬见也能够快速传播。在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甚至泥沙俱下的舆论生态中,要守正,坚守主流立场、唱响主流声音、传递主流价值,就需要创新。
读者打开报纸的评论版,从社评、专栏到来稿,一篇接着一篇文章读下去——这是传统评论版的日常。现在,在移动互联网信息瀑布冲击下,一个版三四五六条稿,很容易被“刷过去”“沉下去”。焦点不集中,如何抓住眼球?抓不住读者眼球,如何去影响和引领?
经过思考,长江评论版放弃过去大水漫灌的做法,开始树立“一件事”思维,从选题讨论的源头环节开始,都收拢到围绕热点,找到每天或一段时间的那“一件事”,向深度进发,向冲击力要传播力。
有时评论版会确立“重头戏”,做透一件事。比如,今年5月中旬,发生微信公号“二更食堂"事件,长江评论决定对新媒体传播乱象进行一次系统、深度的观察分析,从反思“流量"人手,深入到反思资本之恶,并化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个论断“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撰写评论《一旦有适当的流量,资本就胆大起来》,使评论具有了深度、高度,舆论引领有了力度。
有時评论版也会唱“独角戏",只做一件事。比如中国游客在瑞典遭警察粗暴对待一事发生后,很多网络评论、声音都把“批判"的火力倾泻在事件中的中国游客身上,认为瑞典警方的粗暴执法合情合理,甚至推而广之,认为中国人是“巨婴”。这类“双重标准”、以偏概全的言论,带偏了节奏,造成了一种不正常的舆论风向。
我们就此撰写评论《别把“不文明”的想象都强加给中国人》,指出“有些人对国人在海外旅游时行为不文明深信不疑,他们有了偏见,很可能先于外国人有了偏见,而且这种偏见比外国人更根深蒂固、也更敏感,”,并进而指出“这种对西方文明标准的想象,其发生根源是一部分国人对西方文明规则的以讹传讹,本质上是一种对西方文明标准的盲从,这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除了这篇主体评论,我们还运用网友评论、中国驻瑞典大使访谈摘编、新闻图片等多种元素,整版聚焦这一件事,针对重大热点问题发声,厘清错误认知,正确引导舆论。
观点立身,让严肃评论也产生爆款
观点是评论的灵魂。评论不唯流量但不是不要流量,创新是为了在信息激流中更好守正,让主流声音产生传播力、影响力。
互联网上,许多新媒体文章会采取迎合的方式,装酷也好,卖萌也好,抖包袱也好,都是冲着吸引眼球的目的。但是,党报评论要这样做能这样做吗?或者,这样做有价值吗?评论在网上引领舆论,难道就是向某些自媒体的趣味和方向靠拢吗?长江评论一直在不断思考这些问题。
数月来,有多篇长江评论成为爆款。评论《换个国籍直通北大清华,有损高考公平》,讲的是洋版“异地高考”,评论首发长江日报头条号,当天击量超过50万,是名副其实的“豪华爆款”,创造了长江评论点击量的历史新高。这篇评论不卖萌、不迎合,观点严肃正大,直击社会痛点。
另外一条40万+的评论,面目更正。它的标题叫《微信工作群奴,警惕官僚主义造成新形式主义》,讲的是基层干部不堪微信群之扰,由此剖析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关系问题,批评“四风”变异新表现。这篇评论也是首发长江日报新媒体平台,当天头条号阅读量20多万,累积阅读量4(万+,也是妥妥的“爆款”。
最近,评说重庆公交坠江事故的评论《在公共生活中学做一个“公共人”》,“公共人”这个观点提炼,在此后的社会讨论、媒体评论中被多次引用、传播。
这些评论能成为“爆款",是因为切中了大众关心的问题。事实表明,直面问题,观点鲜明,直击人心,不卖萌.不装酷,严肃评论一样有不俗的流量。
现在,许多观点类的新媒体文章很受欢迎,爆款频出,其中不乏好文章,阐述了正确的道理,但不少新媒体文章,事实上是用看似有趣包裹着无意义甚至错误的认知、有害的观点。我们的体会是,可以借鉴新媒体话语方式的一些特点,但党报评论绝不能放弃主流立场,绝不能模糊主流价值,相反,必须更加端正地传播价值,传播端正的价值。
变革生产组织创新评论样式
顺应媒体融合发展,长江评论积极探索变革生产组织式。传统上,评论多由个体生产,一个题目一个人写。现在,长江日报不少评论,是集体讨论形成核心观点,由多位评论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或是多位评论员各写一篇,汇聚智慧,集合成篇。团队生产不仅集思广益,在以分秒计的传播环境下,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比如《范跑跑后十年,中国道德观念经历跃迁》《武汉斗鱼直播节:一场泛娱乐盛会带来的城市思索》,以及《一旦有适当的流量,资本就会胆大起来》等多篇优质评论,都采取了团队生产方式。一篇评论的共同执笔者有时达到5人之多,几乎是长江日报评论部的“半壁江山”。
移动互联网上,传播某种程度上就是抢时间,主流声音、正确认识不跑在前头,就容易被误见、谬见甩在身后,而以互联网爆炸式指数级的传播特征,要加以引领和扭转,就要费力困难得多。当然,主流声音跑得再快,也必须好,必须价值端正,不能摇摇晃晃,更不能丧失立场、迷失方向。尽可能快人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守正,更好地引领舆论、端正价值。长江评论也在评论样式上进行了探索创新。按传统样式,一般是千字文评论。现在,我们尝试给评论分小标题,也引入了时间梳理、事实呈现等新闻手法。传统评论有时变身述评式评论,长江评论在面貌上给人耳目一新。效果证明,这一尝试,让评论的评说空间和操作方式得到了拓展,更具可读性,也并没有削弱思想观点的力度。
做好党报评论,关键在人。作为党报评论员,必须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目前长江日报评论部,年轻人占了半壁江山,有不少是刚毕业或工作仅1年多。为让年轻人尽快成长成熟,尤其是更好地做好党报评论工作,我们实施了几项制度:一是每周五开展集体政治学习,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人主讲、每周轮流、集体交流。二是每日练笔制度,几位年轻评论员每天写一篇“练笔”评论,部门负责人予以点评指导。三是努力创造评论员参与报社重大采访的机会,让他们走到田间地头、走到火热生活中去,不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生活,语言才生动,接地气带露珠;走下去,站位才能高起来。这样,以评论引领舆论,才能心中有立场、脑中有思想、笔下有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