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拍红色经典影视剧的几点思考

2019-08-23钟红

新闻前哨 2019年1期
关键词:原著红色艺术

钟红

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将这些革命先烈的事迹改编成红色经典电影作品,是对革命先烈们的一种缅怀,是对战争年代所诞生的思想意义与价值的一种体现和挖掘。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影视创作者将红色经典电影再创作,重新改编长篇电视剧,讴歌革命先烈,宣传文化经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重新改编创作时,用现在的目光如何真诚地“致敬经典”,怎样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再创造,再贏得一批新的观众,值得我们探析。

一、红色经典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红色经典成为当时传播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力军和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红色经典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红色经典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76年“文革"结束之前,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背景、以革命斗争为题材内容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歌曲、电影红色戏剧等。如《林海雪原》、《洪湖赤卫队》、《红岩》、《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广义的红色经典则是指凡以革命年代为时代背景、以英雄事迹或英雄人物为表现内容的所有经典文本,后来泛化到用以指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学者洪子诚也曾提及这类文本的影响:““红色经典'指的是约定俗成的,群众公认的,岁月久远的,影响较大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作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下社会又兴起了新一轮的“红色经典”的改编热潮。如电视连续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洪湖赤卫队》、《江姐》《苦菜花》等纷纷进人大众的视野,再次成为人们反复提及的对象,并再受到观众的喜爱,这说明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刻画出了一批生动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而这些形象有着巨大的榜样作用,能够不断地教育和鼓舞一代代人。新改编的“红色经典"长篇电视剧作品,能否再次成为新世纪文艺中的“红色经典",值得影视剧工作者深人思考和探索,

二、改编红色经典影视剧的精髓

对当今的影视创作者们而言,红色经典电影已有很深的群众基础,重新改编同名的电视连续剧,给观众讲述同一个故事当中的同一群人物,无疑是具有未知性的艺术冒险,必须接受观众严格的艺术评判和审美检验。在重新改编时,创作者们更应吃透原作精神,守住原作精髓,既不能彻底的脱离母体,又要获得一个全新的艺术生命。即在忠实和尊重原著价值观念和艺术指向的前提下,努力使改编的新剧艺术容量得到大拓展,内容更充实,视点更独到,情节更曲折,具有现代意识和时尚元素,令原作精炼的格局,蜕变为鸿篇巨制。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湖北省歌舞剧团创作了歌剧史上不朽名作《洪湖赤卫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成战争题材大荧幕电影,谢添执导,王玉珍主演,家喻户晓,风靡华夏大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2010年,湖北经视将该剧改编创作成28集的电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广受赞誉,好评如潮,收视率名列前茅。五十年的间隔,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收获无数的观众热情和喜爱。新电视剧的创作者们在改编这部红色经典作品的过程中相当严肃、慎重,反复论证,确立了重要的创作原则,即剧中主要人物和人物关系不能改变,但可以根据史料大胆地扩展人物,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故事主线不能改变,在结构上向时间和空间延伸;主题音乐旋律不能改变,让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成为唤起观众熟悉感的纽带。《洪湖赤卫队》的成功告诉我们,改編不是简单的拉长原作篇幅与规模,更不是对原著的任意演绎,而是以原著为母本和基点,对原作怀有巨大的敬畏之心,对观众的欣赏期待有着深刻的理解,还要具备吞吐风云、翻转腾挪的艺术上的大手笔,大力丰富与拓展其思想和艺术的表现空间,进行艰苦、勇敢而富于才气的艺术再创造。

红色经典作品大多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艺术水准。改编本身无异于是一种艺术历险,弄不好不仅不能复原或超越原著,甚至将遭遇画虎类犬、弄巧成拙的困境。只有在准确把握吃透和忠实原著思想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努力以现代意识和时尚元素为参照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重新深化作品的主题意蕴和艺术气韵,使其成为较之原著更为新意迭出,引人入胜的艺术佳作和新的经典。

三、红色经典影视剧改编的艺术追求

就现阶段的实际而言,电视剧艺术无疑是最富当代性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一些由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实际上是走在当代艺术实践的前沿,显示出极大的艺术勇气和极强的政治责任感。剧作描绘的是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卷,既以满怀的激情颂扬革命者光照千秋的卓越人格和意志品质,又体现出强烈而自觉的艺术创新精神。以《洪湖赤卫队》为例,就其容量而言,原电影作品与改编后的电视剧是不可等量齐观的。原电影《洪湖赤卫队》篇幅只有90分钟,结构简炼,单线叙述,重点突出韩英领导的赤卫队与老财主彭霸天的斗争。为了翻拍成时长达二十多个小时的电视连续剧,改编者对故事框架作出全新设计,使故事叙述层次丰富,情节精彩曲折,较之于原作,明显增强了故事情节的纵深感和丰富性。

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要坚持严肃认真,做到有情、有戏、有理。忠于原著精神,将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思想、艺术、观赏三性统一。抱定原著的魂魄,使出浑身解数来构筑全剧和扩展剧情,以适应和符合电视剧时空维度的特殊需要,将原先的一道道精致迷人的风景,变成一条条千回百折的滔滔江河,开拓出一片更为宽广的艺术新天地。

红色经典作品中经典音乐也是作品的重要部分。许多的电影插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宽广的节奏,配合曲折的剧情,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观众。新创作者们应思考如何在忠于原音乐的基础上,努力适应当代观众审美趋向的变化,使经典歌曲能以全新的面貌和新的经典品质,在今天产生它理应产生的积极影响,被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观众认同为“我们时代的艺术”。在新改编电视剧《洪湖赤卫队》中,对原版电影音乐在处理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比如王玉珍演唱的<洪湖水浪打浪》已成为共和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中华民族红色经典旋律。新改编的电视剧就完整保留了王玉珍的原始唱段作为插曲,又启用年轻演员运用通俗唱法重新演唱作为片尾曲。赤卫队夺枪胜利回到营地,庆贺胜利的那段表演唱《那一仗打得真漂亮》,旋律、音调稍作调整处理,淡化了舞台剧的风格,增强了电视剧的视屏效果。又比如韩英在狱中与母亲相见,重叙家史,畅想革命成功的未来片段,将歌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作为背景音乐,使音乐的叙述与人物叙述有重合有分离,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情感意蕴。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在新改编的电视剧里增色不少。

四、红色经典影视剧改编成功的关键要素

在那些获得极高赞誉、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原著中,韩英江姐、李侠等主要人物,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较之原型更典型,更富于光彩,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成为红色经典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和永恒艺术魅力的典型形象。而改编的电视剧则将这些光彩夺目、家喻户晓早已深人人心的人物,由原來相对平面、单一的性格,变得更为饱满和立体。这更需要我们在经典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上严谨细致,符合那个战争年代人物的整体造型、文化特点和真实环境。力求准确细致入微,做到细节真实。

拍摄环境人物造型、服装和道具的准确与否,也是关系翻拍剧成败的关键。剧中的环境,不仅仅是给人物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景,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增加历史感与真实性,从中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道具陈设应注意每处生存环境中的细节,增强生活真实感。各式人物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造型的设计,是推动剧情进展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之一。人物发型与肤色朴实应自然美。服装造型把握好艺术分寸,衣服做旧和加补丁要注意真实感。翻拍剧中的角色大大小小上百位,每一位演员对人物的诠释和演绎都应符合历史年代,符合观众对英雄人物的理解和判断,从人物个性出发,从生活真实出发,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只有注重对人物性格细致人微的刻画与神韵的传递,人物才能鲜活,即所谓神似而非形似。特别是在主要英雄人物的塑造上,进一步在人性人情上深度挖掘,做到英雄有出处,有思想变化过程,有心路历程。

红色经典经过改编翻拍为长篇电视剧后,其巨大的艺术表现空间,拥有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观众从电视荧屏所获得的信息量,可以帮助人们对某一特定时期历史生活和人性人情的认识达到新的深度,并形成强烈的共鸣。前些年,有些红色经典题材改编的电视剧添加了许多戏说成分,均未得到观众的认同。我们认为“红色经典”作品重新翻拍改编,不是对经典故事的简单膨化或添油加醋,更不是荒诞不经的改头换面和任意颠覆,而是守住原著精髓艺术的再创造。

走进新时代,"革命”的年代显得更为遥远,年轻一代对革命历史所知不多,甚至有些人还抱有误解。通过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改编,以艺术的形式和典型人物形象的力量告诉今天的观众,我们的民族曾经有过怎样艰难的历史,我们的革命先辈曾经有过怎样不屈的抗争。在民族最危难的岁月里,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对党的忠诚信仰,坚定信念、大智大勇和人格力量,已成为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这种伟大的精神应成为激励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中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迎面而来的挑战的巨大动力。让人们在反思和回顾中接受教益,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开创未来。

猜你喜欢

原著红色艺术
读原著学英语(三)
红色是什么
漂流瓶
红色在哪里?
拔牙
纸的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