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尝试

2019-08-23戴辉李济东

新闻前哨 2019年1期
关键词:报业都市报纸

戴辉 李济东

2017年12月1日,创刊18年的知名都市类报纸《楚天金报》休刊,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2016年,《楚天金报》作为报业寒冬中为数不多尚有赢利的都市类媒体,还受到同行羡慕,为什么时隔一年不到突然就休刊了?决策是如何作出的?休刊工作是怎么进行的?它带给我们哪些思考?作为亲歷者,笔者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职业生涯中这个值得铭记的事件。

一、壮士断腕主动作为

近几年,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下,以都市类报纸为代表的市场化报纸发行量大幅萎缩,广告收入及利润断崖式下跌,影响力日渐下降,全国都市报市场一片哀鸿。

据清华大学编制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披露,2015年,全国各类报纸的零售总量比上年下滑了46.5%,其中都市报类下滑幅度最大,2015年零售发行下滑50.8%,2016年继续“腰斩”。作为报纸营收主要来源的广告收人在连续几年下降的基础上,2015年的情况更是严重,下滑达35.4%,2016年,降幅又超过40%。

到2016年末,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虽然盈利,但利润已大幅下滑,《楚天金报》已逼近盈亏平衡点。

进入2017年,全国市场类报纸营收进一步大幅下跌。各省报集团的第二张都市类报纸全线陷人亏损状态。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北京报业集团《京华时报》两张知名的都市类报纸于当年1月1日休刊。

危机重重之中,作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第二张都市类报纸,楚天金报》何去何从,成为集团上下议论和思考的话题。《楚天金报》编委会也多次就此开会商讨。起初,包括笔者在内,大部分人出于对金报难以割舍的感情,都希望金报继续办下去,在困境中继续突围,探索转型转场之路。但当大家认识到都市类纸媒式微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后,只有无奈地接受了现实:继续办下去,结局就是陷人持续亏损,成为集团财务的一个包袱。

“既然看不到曙光,不如响应报业供给侧改革的号召,壮士断腕,果断关停。”2017年11月,《楚天金报》编委会达成共识,并向集团党委递交了休刊报告。11月14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会表决,一致同意《楚天金报》自2017年12月1日休刊,有关业务并人《楚天都市报》。

二、分流安置平稳有序

报纸休刊,说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一百多号人的分流、补偿、安置、舆情维稳、广告发行工作的衔接、清产核资,工作头绪多,难度大。为保证休刊工作的顺利进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了由集团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楚天金报编委会成员组成的休刊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班,迅速投入3个阶段的工作。

第一阶段;办好最后半个月的报纸,确保不出纰漏、平稳休刊。

为了保证最后15天的报纸平稳顺利出版,金报编委会成员下沉到部门,与员工交心谈心,宣讲政策,稳定情绪。金报的绝大部分采编人员也是有情怀有操守的新闻人,他们怀着对金报的依依不舍之情,强忍着即将告别的不舍投入工作,更加认真细致,保证了报纸出版质量,没有出现任何技术差错和政治差错。2017年11月30日的最后一期《楚天金报》因为精心的策划,厚重的内容,成为大家争相收藏的纪念特刊。

第二阶段:做好部分员工的新岗位选聘工作。

报纸休刊后,金报原有的120多人有两条出路:一是转岗到集团在下属各媒体、分社、公司征集到的29个空缺岗位;二是解除聘用合同,并按相关政策进行分流补偿。

经过商讨,休刊领导小组确立了岗位选聘工作方案:将29个岗位分为新闻采编、校对、经营综合3类,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竞争上岗,金报员工均可报名竞岗。考试成绩与考核成绩分别按40%与60%的比例进人总成绩,最后按考试考核综合得分排名并结合个人申报志愿进行录用。

考试由集团,人事部组织,采取闭卷考试,专家集中封闭阅卷;考核工作由楚天金报编委会及集团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进行,由考核分和考评分两部分构成,权重分别为70%和30%,为了减少主观因素,各项考核考评指标都进行了量化。

由于竞岗方案坚持集体决策,以业绩为导向,规则设计科学细致,实施过程公开透明,整个竞岗过程平稳有序、波澜不惊。

第三阶段:未转到新岗位员工的分流补偿工作。

在新岗位竞聘中落岗的员工,将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和楚天金报解除聘用合同,进行分流补偿。

这是整个休刊工作中最难的阶段。按照相关政策,解除聘用合同的补偿金,其计算基数是此前一年的月平均收人,而这个时期因为经营滑坡,员工收入下降,因此补偿金达不到很多员工的预期。

政策的刚性不能随意更改,只能靠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编委会成员不分白天黑夜,与员工逐一谈心,对抵触情绪的较大的员工,部门主任分管老总、总编辑轮番上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集团各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到2017年12月底,经过艰苦紧张的工作,除几名孕、产、哺乳“三期”员工外,未上岗的其它员工基本都签订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期间没有出现大的负面舆情。

三、停刊后的几点思考

通过《楚天金报》的停刊,引发了笔者对当前报业市场的一些思考。

1.推进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

传统市场化报纸的赢利模式是靠“二次售卖”,首先低价将报纸卖给读者,以获取尽可能多的注意力和广泛的传播力;然后将注意力和传播力卖给广告主,靠广告带来的现金流维持报纸运转并产生利润。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崛起后,以其“海量、即时互动、图文音视频合一、个性化新闻推送、免费阅读"等显著特点,迅速从传统媒体手中攫取了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入口。

在移动新媒体的映照下,报纸的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方式落后了一个时代,报纸的赢利模式失去根基,经营陷人不可逆转的下降通道。因此,市场类纸媒不要怨天尤人,消极等待,要顺势而为,拿出决心和勇气,积极主动加快推进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报业市场格局将发生巨变

近几年,市场化报纸大调整呈现加速之势。以都市类报纸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到2016年底,3年时间全国共有18家都市类报纸休刊、停刊;而2017年,除《楚天金报》外,据澎湃新闻报道,仅在2017年12月29日这一天宣布休刊/停刊消息的纸媒便有《渤海早报》、《北京娱乐信报》等14家。报业整合也在加速。2017年8月,重庆《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三报合并;2018年3月,本埠的《武汉晚报》整体并人长江日报。报纸转型的尝试也未停歇。2017年1月1日,上海《东方早报》停办纸媒,人、财、物整体转人移动客户端澎湃新闻。

可以预见,接下来的数年间,报业市场的这种调整将会持续下去并愈演愈烈。那么未来中国的报业市场会是什么样子?笔者认为,作为传统信息传播介质的市场化报纸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中央到地方,纸媒中只有承担政治宣传舆论引导为主要功能的党委机关报,将长期发挥党委政府喉舌作用。

3.传统报业集团“转场”,成为互联网新闻信息生产的主力军

报纸这个载体不存在了,但新闻是永存的,只不过载体转到了网上。因此,传统的报业传媒集团转型移动互联网,变身融媒体集团是必然出路。

首先,要做大做强移动互联网平台,努力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重要信息流量人口。目前各级传媒集团都有一批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但真正做出高质量、高流量、大影响并具备赢利能力的不多。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媒体体制依然僵化,无法灵活地进行市场化运作,缺乏创新和内生发展动力,因此很难做出像今日头条那样的商业化的移动互联网超级流量人口和信息平台。利用国有媒体的身份,以及与党委政府的紧密联系,在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互联网政务信息和服务平台建设上精心耕耘、持续发力,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其次,要成为互联网权威新闻信息的源头供应商。201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禁止非公资本介人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这就意味着,像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非公資本创办的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平台,没有新闻信息采编权,只能转载整合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信息。这为传统国有媒体集团转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互联网上信息泛滥成灾,但鱼龙混杂,缺乏权威的高质量新闻信息,这方面国有媒体集团具有优势。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互联网环境治理的持续进行,目前传统媒体生产的一手优质新闻信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状况将被扭转,“卖信息”可能成为传统媒体集团未来的重要收人来源。

无论是做互联网平台,还是做专业内容生产商,都离不开人才资源。在报业寒冬中,很多“混日子”的新闻采编人员被淘汰,这是好事。但也有越来越多业务水平高职业操守过硬的优秀新闻人才跳槽,从报业转型的长远发展看,这是一件令人忧心的事情。业务精湛、训练有素的新闻专业人才,是传统报业转型融媒体、变身新闻信息生产商和服务提供商的核心竞争力,应该真心诚意善待他们,想方设法留住他们,要创造条件引导、鼓励他们掌握新技术、新技能,转型为全媒体记者编辑,成为传统媒体集团振兴的“希望的火种”。

猜你喜欢

报业都市报纸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