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监督:一种有效的舆论引导方式

2019-08-23陈力峰祝华

新闻前哨 2019年1期
关键词:建设性舆论监督舆论

陈力峰 祝华

[摘要]一直以来,在某些政府官员头脑中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舆论监督是“找岔”“添乱”,对舆论监督颇有抵触情绪。事实上,胸怀大局、客观公正、具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舆论引导手段,对统一社会思想推动问题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舆论监督 舆论引导 建设性

一、积极引导和推进舆论监督广受社会关注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不断冲击,传播方式和信息源日益多元化,主流媒体如何发声、如何建设性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显得尤为迫切。近期,全国多地主动发声和“出招”,积极引导和推进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8年7月23日,山东省委相关会议对省级新闻单位提出“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的要求;8月11日,海南省召开新闻媒体座谈会,成立舆论监督促进小组,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这些举措都旗帜鲜明地为新闻舆论监督撑腰和鼓劲。

同时,呼唤调查报道和调查记者、感叹曾经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调查记者严重流失的文章在微信、微博刷屏,《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曹林还刊发时政观察《不要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輿论引导》,均反映出社会大众对提升新闻媒体监督职能的期盼。

随后,正效应立竿见影。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齐鲁网等媒体纷纷开辟监督专栏,聚焦社会痛点、难点,直面民生问题;《浙江日报》在头版推出建设性舆论监督栏目《一线调查》,聚焦非法砂场肆虐、西湖九溪景区旅游厕所“脏乱差”等现象;海南“不合理低价游”被曝光后,书记省长连夜批示,查实一个办一个……各地积极响应,立行立改,引来诸多点赞。2018年8月1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也发文为各地重视、引导、推动舆论监督点赞。

二、建设性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重要方式

不过也应看到,当前许多领导干部对媒体认识有偏差,喜欢对自己部门和地方的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回避甚至抵制舆论监督,认为舆论监督就是记者“故意找岔"“挑刺添乱”。就在2018年11月19日,《财新周刊》女记者在福建泉州采访碳九泄露事故时,还遭遇民警深夜进人房间“检查”一事。我们认为,在新闻实践中,舆论监督和輿论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是媒体的一体两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重要且有效的方式。

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目的具有一致性。舆论监督主要是新闻媒体通过曝光社会问题和负面典型,主动干预生活,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抵制各种不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和言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监督可望达到的效果是什么?使受到监督的责任主体(人或单位)在公众舆论压力下,改变错误思想和行为;或引起相关职能部门重视,对有关错误言行进行查处,进而对相关单位、个人起到监督作用,对社会大众起到警醒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职能部门自觉担当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舆论引导则是通过宣传正面典型,弘扬正向舆论,传播正能量,对人们的意识、行为和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使地方、单位和个人的行为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进而规范其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从目的上看,新闻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只是一个着力从正面宣传引导,弘扬主旋律;另一个则侧重于直面问题激浊扬清,发现矛盾解决矛盾。

事实上,有些新闻报道,同时具有正向引导作用,也有舆论监督作用。2018年8月14日,湖北日报头版刊发了《市级河湖长半年解决问题两千多个,同时发现58个市级河湖无巡查记录》,对于湖北各级河湖长既挂帅又出征,努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行为予以褒扬,同时对那些履职尽责不到位的河湖长予以通报批评,起到监督震慑作用,舆论监督在提高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也增强舆论引导能力。那么,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何而来?除了紧扣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外,还要通过媒体从业人员过硬的职业素养,去深入调查采访、了解事件真相,积极主动发声,及时回应关切,对新闻事实不夸大、不隐瞒、不失语、不缺位。如果舆论监督能力不断减弱,媒体引导能力也会相应减弱。很多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权威媒体上看不到,人们只能到各种社交媒体寻找“答案”,时间一长,党媒公信力就会降低,引导力也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当理性权威、接近事实的报道跟不上,而碎片化的网络表达又呈爆炸之势时,公众的焦虑感就会加深,情绪也更容易变得浮躁,权威媒体舆论引导的难度则会不断加大。

2017年四川瀘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中,由于当地职能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事情真相,导致网络中出现“防暴警察围堵家长”“村民签字可领50元封口费”“打人孩子是官二代”等谣言,随后泸县官方连续通报也未能平息谣言。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介人后,泸州市政府随之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详情,事实才逐渐明晰。尽管如此,由于当地对媒体采取防堵的态度,导致一起普通的案件引发极大的社会舆情反响,损害了当地媒体的公信力。

反之,若地方政府能客观对待舆论监督,并及时处理和化解矛盾,不但回应了媒体的客观监督,也体现了当地政府开放包容的执政理念。近几年,《湖北日报》许多报道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对建设性的、客观准确的舆论监督报道,大都是持欢迎态度的,并推动了工作进步和问题解决。如《武昌鱼游向何方》《两年内我省将全域退出煤炭生产》《走贵州,思湖北——贵州县县通高速对湖北的启示》《汉江肠梗阻何日打通》等一系列调查报道,准确把握时度效,分析深刻,促人警醒,积极推动行业和企业改革,均受到湖北省领导批示肯定。

三、舆论监督如何做到准确客观和有建设性舆论监督如把握准确适度?如何体现建设性?做好舆论监督,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正确的舆论监督要胸怀大局,结合中心工作,紧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的舆论监督报道,既能反映问题,又能促成有关部]解决问题,还能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近两年来,湖北日报围绕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理性开展舆论监督,刊发了省纪委关于全省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的系列通报,起到了警示和提醒干部群众的作用。针对基层扶贫中的问题,湖北日报安排记者深入采访,通过公开报道进行监督,先后刊发了《扶贫安置房完工,干部未进房查看就收钥匙——作风不实害得群众两个多月没水吃》<扶贫对象已去世,帮扶记录仍在“记”黄石两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问责》等系列报道。报道刊发后,促成了问题的解决,收到了良好的监督效果。

心怀大局的监督性报道还要善于发现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并剖析问题出现的症结以及解决办法。2018年10月29日,《湖北8报》刊发了调查报道《一江之隔,鄂州扣车罚款两万,黄冈为新生事物“开绿灯”——跨城通勤车遭遇“双城记”》,针对某企业的跨城通勤车在两座城市的不同遭遇,引发社会对通勤车属性的讨论,进而指出目前关于通勤车的监管已跟不上行业发展,需要推动立法进行规范。报道既是一篇监督报道,更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了好的解决建议。

负责任的舆论监督,要把握好舆论监督艺术,拿捏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多发期,舆论监督要把握好时机、分寸,注重从社会大局出发,综合考虑报道的时机.刊发的方式(公开报道或内参)、选取的角度、篇幅的大小等,坚持正面引导和建设性为主,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过大的负面效应,让人觉得这个问题“一团糟”“没治了”。只有把握好了“火候",才能既解决问题,又能防止负面社会效应被放大。

2018年3月到4月,湖北8报记者深人部分全省深度贫困县展开调研,连续写成《脱贫战中的风险预警》<《多重困难掣肘攻坚进程》等5篇内参,聚焦全省深度贫困村当前的实际情况和焦点问题,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与诉求,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提高脱贫效果作了深度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确保事实准确,细节要经得起核对和推敲。要在准确报道具体事实的基础上,力求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物的全貌,不能先人为主,更不能把自己放在“裁判官”的位置。这些都对新闻记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很高要求。做舆论监督和调查性报道,一定要有扎实的采访作风,过硬的辨别能力,防止被采访对象有意或无意的“带偏”。只有多方调查,倾听各种意见,记者才能去伪存真,才能还原最接近事实的真相。

2018年3月,武汉东湖花园小区一业主在屋内大量堆放杂物引发火灾导致两人死亡,当时正值全国“两会”,舆情十分敏感,很多网络媒体、自媒体关注的焦点都是突发火灾导致拾荒老人被烧死、消防通道堵塞凸显城市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无疑也是局部的事实,但楚天都市报记者深入采访后,率先发掘出“驻鄂空降兵某部战士李道洲三闯火海救人不幸牺牲”这一重大典型事迹,采用全媒体手段展开报道,将广大读者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主流价值观和主流舆论上来,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把握舆论新格局是舆论监督工作开展的基础。在行动层面上,要積极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对于社会中的问题要敢于直面.不回避,通过事实就是的报道督促改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建设性舆论监督舆论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