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2019-08-23刘珂妤刘玉红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特质焦虑错误率正性

刘珂妤,刘玉红,2Δ,吴 燕

1.成都医学院 人文信息管理学院(成都 610500);2.电子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054);3.成都医学院 四川省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500)

认知理论指出高特质焦虑与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相关性,这对研究高焦虑特质的焦虑情绪形成和持续起到重要的作用[1-5]。对于环境中的负性刺激,高特质焦虑个体比正常人对环境中的负性相关刺激更为敏感,并且高特质焦虑个体还可能会对环境中所出现的负性刺激进行再加工,因而导致焦虑的增加,并进一步使焦虑得以持续和发展,这就是高特质焦虑个体负性注意偏向的易化理论。但对注意的易化作用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信息解除困难的现象。而注意解除困难现象暗示了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信息可能存在抑制失败[5-7]。Fox等[8]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在开始阶段,注意被吸引到威胁相关刺激的位置上;另一种解释是,威胁相关的刺激影响了注意维持的时间,使得个体的注意在相关刺激上所停留的时间较长,很难从威胁信息上脱离。研究者[9]对焦虑者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发现焦虑者对威胁分心信息存在易感性,他们不能有效的抑制威胁信息,对负性信息存在抑制不足。生理学研究[10]表明当前额叶和杏仁核之间的抑制通路被破坏时,动物的杏仁核会处于持续的激活状态而导致焦虑增加。这提示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困难实际上就是一种注意的抑制失败[11]。因此,对高特质焦虑个体而言,情绪刺激信息对他们的影响是由于对情绪的关注过度还是对情绪的抑制不足?又或者是由这两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研究者[11]曾提出对引起高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负性情绪信息引起注意偏向是焦虑个体的特性还是所有人的共有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完善,证明高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首先增加了低特质焦虑组来验证注意偏向是高特质焦虑个体特征还是所有人共有的问题;同时采用改进的眼跳实验范式,以中国情绪面孔图片库的情绪图片为刺激材料,研究高特质焦虑人群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在校的200名本科生,发放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中的“特质焦虑问卷”。为了控制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对被试进行筛选,选择得分最高的和最低的5%被试作为特质焦虑高分组和低分组,因此共选出20位同学参加实验,其中得分高的组为特质焦虑高分组10人(男生3人,女生7人),得分低的组为特质焦虑低分组10人(男生6人,女生4人),平均年龄(21.22±2.10)岁,被试视力正常。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可知,高特质焦虑组和低特质焦虑组的得分差异明显(t=5.28,P<0.01)。高特质焦虑情绪组 (48.06±9.06) 分大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 (32.55±8.86)分。为了探测被试当时的特质焦虑状态,当被试参加完试验后,会再次要求被试填写特质焦虑问卷,两组得分差异同样明显 (t=5.67,P<0.01)。所有被试先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1.2 方法

1.2.1 实验材料 根据愉悦度、唤醒度等方面从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12]中选取情绪正性(愉悦)、中性和负性面孔(愤怒、恐惧)各20张面孔(男、女各半),并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可知三者的愉悦度有明显差异:正性面孔的效价(6.54±0.12)高于负性面孔(2.89±0.89)和中性面孔(5.49±0.22), 中性面孔的效价高于负性面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唤醒度,三者也存在差异,正性面孔(5.86±0.27)、负性面孔(5.84±0.34)的唤醒度高于中性面孔(4.23±0.88),因此,正性和负性面孔的唤醒度与中性面孔的唤醒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而在正性和负性面孔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实验仪器采用的是ASL-D6头戴式眼动仪,采样频率500 Hz。两台计算机,一台为主试机,用于控制流程以及记录被试的眼动数据;另一台被试用机,用来呈现刺激材料。实验中,要求被试的眼睛距离屏幕大约为70 cm,并与屏幕中心一致。调整下颌托高度以固定被试的头部,实验采用九点定标。

1.2.2 实验设计 采用2(组别:高特质焦虑组、低特质焦虑组) 3(图片类型:正性、负性、中性) 2(眼跳任务:朝向眼跳、反向眼跳)的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正确眼跳潜伏期、首次眼跳方向错误率。

1.2.3 实验流程 实验任务分为朝向眼跳和反向眼跳范式,对被试进行单独测试。整个实验共4个block,朝向眼跳2个block,反向眼跳2个block。每个block开始之前,会有“TOWARDS”和“AWAY”的提示,如果屏幕上出现“TOWARDS”提醒被试在这个block中需要又快又准的看向图片。如果屏幕上出现“AWAYS”提醒被试当中间图片出现后,同时在图片的左侧或者右侧会出现方框,在方框出现后又快又准地看向方框出现的相反位置。每个block包含60个trail,正性、负性和中性三类图片随机呈现在每个trail中,并且60张图片出现在屏幕左侧和右侧的概率是一样,朝向和反向实验流程(图1)。

当朝向眼跳提示结束后,首先在屏幕中心呈现大小为1°×1°的黑色注视点“·”500 ms,随后在屏幕的左侧或者右侧出现1张7°×8°面孔(正性、负性和中性3种类型图片随机呈现)800 ms,呈现同时开始计时,图片中心距离屏幕中心7°,要求被试在图片出现后又快又准的看向图片(朝向眼跳)。反向眼跳提示结束后,在屏幕中央,3种情绪图片随机出现,在图片的左侧或者右侧会出现方框,被试需要看向方框镜像位置(反向眼跳)。实验包含练习实验20次和正式实验240次,每个trial后会呈现1秒的“RIGHT”或者“WRONG”的结果反馈。每个Block之间可以休息,由被试决定休息时间,之后再重新进行校准。

图1 实验流程图注:A:朝向眼跳;B:反向眼跳

1.3 统计学方法

所记录的眼动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研究差异,如果存在交互作用,则会采用简单效应分析,深入研究引起差异的原因,检验水准α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0.05。

2 结果

根据实验目的,分析指标有首次正确眼跳潜伏期(saccade latency),首次眼跳方向错误率(saccade error rates)。将图片覆盖的区域以及镜像区域(屏幕左、右距中心大小7°×8°的区域)定义为兴趣区域。如果眼跳落在屏幕之外或者注视点不在注视区域内、眼跳潜伏期低于80 ms和高于800 ms被视为极值,都会被剔除(占总数据的7.96%)。

从任务类型来看,所有被试的朝向眼跳的平均潜伏期比反向眼跳的平均潜伏期要短[F(1,18)=219.23,P<0.01],对于首次眼跳错误率,眼跳任务主效应明显[F(1,18)=17.23,P<0.01],说明与朝向眼跳相比,反向眼跳具有较高的错误率。

2.1 朝向眼跳任务在不同情绪面孔下的潜伏期和首次眼跳错误率

朝向眼跳又称为视觉引导性眼跳任务,要求被试的眼睛跳向视觉刺激。在朝向眼跳任务中,分析高低两种特质焦虑个体对3种不同情绪面孔的潜伏期、眼跳方向错误率(表1)。

表1 朝向眼跳平均潜伏期和错误率(n=10)

2.1.1 眼跳潜伏期 在朝向眼跳任务中,被试组别主效应明显,高特质焦虑个体对于情绪面孔的潜伏期比低焦虑个体的潜伏期短[F(1,18)=12.34,P<0.05, η2=0.23]。面孔类型的主效应明显[F(2,36)=8.97,P<0.05, η2=0.34]。比较分析发现,相对于中性图片(139.23±18.89)ms,被试对负性面孔(136.22±17.88)ms和正性面孔(135.56±15.78 )ms的眼跳潜伏期更短[F(1,18)=9.28,P<0.05];正性面孔和负性面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1.00,P>0.05]。

2.1.2 眼跳方向错误率 被试在朝向眼跳任务中没有方向性错误,在朝向眼跳任务中,首次眼跳错误率在面孔类别上主效应不明显[F(2,36)=0.20,P>0.05, η2=0.02)]。组间错误率差异也不明显[F(1,18)=0.98,P>0.05]。

2.2 反向眼跳任务在不同情绪面孔下的潜伏期和首次眼跳错误率

反向眼跳任务,要求被试首先注视中央注视点,然后在注视点左边或者右边将会出现视觉目标刺激,被试需要抑制住目标刺激,并朝向目标刺激相反的方向做出眼跳,反向眼跳是研究抑制控制的一种范式。在反向眼跳任务中,分析高低两种特质焦虑个体对3种不同情绪面孔的潜伏期、眼跳方向错误率(表2)。

表2 反向眼跳平均潜伏期和错误率(n=10)

2.2.1 潜伏期 对于反向眼跳任务,被试组别主效应明显,高特质焦虑个体对于情绪面孔的潜伏期比低焦虑个体的潜伏期长[F(1,18)=11.01,P<0.05, η2=0.41]。面孔类型的主效应明显[F(2,36)=7.97,P<0.05, η2=0.45]。比较分析发现,相对于中性图片(230.89±15.92)ms,被试对负性面孔(244.42±22.23)ms和正性面孔(241.12±19.67)ms的眼跳潜伏期更长[F(1,18)=4.01,P<0.05];正性面孔和负性面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0.65,P>0.05]。

2.2.2 眼跳方向错误率 在反向眼跳任务中高特质焦虑组和低特质焦虑组的眼跳错误率有明显差异[F(1,18)=13.90,P<0.01, η2=0.19]。高特质焦虑个体中,面孔类别主效应明显[F(2,36)=6.90,P<0.01, η2=0.50],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高特质焦虑组对负性面孔(11.14±8.19)ms的眼跳错误率高于中性面孔(9.81±9.08)ms,[F(1,18)=3.92,P<0.05],正性面孔(11.28±6.23)ms的眼跳错误率也高于中性面孔(9.81±9.08)ms,[F(1,18)=3.45,P<0.05],正性和负性面孔之间的眼跳错误率差异不明显[F(1,18)=0.77,P>0.05]。低特质焦虑个体中,面孔类别主效应不明显[F(2,36)=0.09,P>0.05,η2=0.01],因此,低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中性和正性情绪面孔的错误率差异不明显。

3 讨论

焦虑的认知模型理论说明焦虑的个体对可能导致或维持焦虑的威胁信息具有注意偏向,这一观点得到了实验研究结果的支持[13]。行为学研究发现,焦虑个体比正常个体更容易受到消极情绪信息的干扰[14]。采用斯特鲁普效应(stroop)考察焦虑症患者的注意偏向,发现相对于正常控制组,此类被试命名威胁性词颜色的时间长于中性词[15]。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结果发现,威胁性刺激对高特质焦虑个体有一定的影响。通过ERP记录,高、低焦虑个体在选择性注意偏向发生的时间进程和相关的神经反应的差异,发现高焦虑个体能诱发出更大的N1,初步说明高特质焦虑个体在加工早期对恐惧图片分配了较多的注意资源,并且其抑制执行功能可能受损[16]。注意包含对目标刺激的易化和抑制这两个相互协调的过程,很多研究大多都是从兴奋过程也就是目标的易化来对情绪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而对于注意偏向的产生是否包含抑制又或者是由抑制和易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还很难得到确定的结论,而且以往大多采用行为实验或者事件相关电位来研究焦虑个体的注意抑制能力,很少采用眼动技术来研究焦虑个体。

本文利用朝向和反向眼跳实验范式并通过记录被试的眼跳数据来考察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发现在朝向眼跳任务中,无论是高特质焦虑个体还是低特质焦虑个体在情绪面孔下(正性或者负性情绪面孔)的眼跳潜伏期相比于中性面孔比较短;反向眼跳任务中,高特质焦虑个体对于情绪面孔下的眼跳潜伏期要高于中心面孔,错误率也高于中性面孔。结合注意偏向理论的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来讨论高特质焦虑个体的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3.1 注意定向加速

朝向眼跳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情绪面孔而言,高特质焦虑和低特质焦虑都存在定向加速。研究者[17-18]采用威胁线索空间注意任务并在实验中发现,当线索呈现200 ms时,高特质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图片表现出注意定向加速。本实验中,可以看出相对于中性面孔,情绪面孔(包含正性面孔和负性面孔)影响被试的朝向和反向眼跳。在朝向眼跳任务中,主要考察的是注意偏向的易化作用,相对于中性图片,实验组对负性面孔和正性面孔的眼跳潜伏期更短;这与以往许多研究结果略有不同。以往,所研究的主要是负性情绪的注意偏向,而对于正性情绪的注意偏向研究相对比较少。从本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注意偏向并不仅仅由负性刺激所引起,正性刺激也能引起注意偏向,并且这种偏向是在高低特质焦虑两组中都发现,这就说明,不管焦虑水平的高低,个体对情绪都存在注意偏向。这种快速而有效地识别情绪,对于个体的生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19]。正因为如此,人们在生存过程中发现形成了一种对情绪信息的特殊敏感性,与中性信息相比,情绪信息会引起更快更多的注意。在朝向实验中,高特质焦虑个体对于情绪面孔的潜伏期比低焦虑个体的潜伏期短,说明高特质焦虑个体对于负性信息会更迅速、更容易被这些信息所捕获,也就是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信息存在更多的注意偏向。研究[20]也证明了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信息的刺激表现为注意偏向,并且高低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存在不同的趋势。高特质焦虑个体与低特质焦虑个体相比,表现出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定向加速。说明了高特质焦虑个体会提高对负性信息的敏感性,在注意的早期会快速警觉到环境中的负性信息。所不同的是虽然高低焦虑个体都会对情绪信息有注意偏向,但是对于正常人这种注意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而对于高特质焦虑个体这种关注有可能会被不合理扩大,以至于干扰到个体的生活、工作,甚至有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

3.2 注意解除困难

在第二个改进的反向眼跳实验中,研究发现,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的解除出现了困难。研究者[13]利用点探测任务发现了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是由注意解除困难所致。研究者[14]也发现采用返回抑制现象来说明高焦虑个体对威胁刺激注意解除困难。如果目标出现在先前被注意的线索位置时,人们则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反应。如果个体对威胁刺激注意解除困难,那么返回抑制现象就会降低,并在实验中发现高特质焦虑个体返回抑制明显小于控制个体,说明被试对威胁刺激注意解除困难。本实验采用反向眼动范式来看考察高低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抑制能力。反向眼跳任务中,要求被试看向刺激图片的相反位置,任务难度加大,结果显示高特质焦虑被试对负性或者正性图片的眼跳潜伏期相对于中性图片更长,眼跳错误率更高。说明情绪图片容易被捕获,并且捕获注意后,注意很难从情绪图片上解除,对其抑制比较困难。分组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高特质焦虑个体对于负性面孔下的眼跳潜伏期长于正性面孔的眼跳潜伏期,而低特质焦虑个体对于情绪及非情绪面孔,眼跳潜伏期和错误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证明了高特质焦虑个体在捕获负性信息后,更容易维持注意,情绪信息解除注意也更为困难,从而引起了注意偏向。而对于低特质焦虑个体而言,快速捕获注意后,并没有出现注意解除困难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中国情绪图片库中的图片,采用朝向眼跳和反向眼跳实验来考察高低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从眼跳数据中发现,情绪面孔引起注意偏向是高焦虑和低焦虑个体所共有的。但高特质焦虑的情绪注意偏向是由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共同所导致的,而低特质焦虑个体的情绪注意偏向是由注意定向加速所导致,而并不存在注意解除困难。本研究进一步还证明了,高特质焦虑对于负性情绪的关注高于正性情绪,而这种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偏向可能会进一步增加焦虑中的负性体验。

猜你喜欢

特质焦虑错误率正性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特质焦虑在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国学教育理念带给临床护理实习生的正性导向作用的研究
教养方式在特质焦虑代际传递中的中介作用
小学生分数计算高错误率成因及对策
正视错误,寻求策略
正性情绪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解析小学高段学生英语单词抄写作业错误原因
高校辅导员正性道德情感刍议
降低学生计算错误率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