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种新型药剂对木薯细菌性萎蔫病防效评价①

2019-08-23徐春华王国芬李超萍蔡吉苗黄贵修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噻唑寡糖木薯

徐春华 时 涛 王国芬 李超萍 蔡吉苗 黄贵修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海南海口 571101)

木薯(Manihot esculentaCrantz)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属灌木状多年生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部分亚热带地区,是10亿人口生活中所需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1]。木薯具有耐寒耐贫瘠、粗生易长、高产高淀粉等特点,自1820年前后传入中国以来,已在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目前,广西、云南、海南、广东、江西等地区为主栽区,山东[2]、河北、河南、北京、新疆[3]等地的小范围试种也取得了成功。木薯用途很广,块根富含淀粉,可生产3 000多种产品[4],叶片可做饲料,茎杆可用作栽培基质,相关产业在当地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统计,2016年中国木薯种植面积约33.4万hm2,收获干薯261.4万t[5]。中国的木薯生产不能自给,自2005年起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2017年进口木薯鲜薯、干片及淀粉分别为10.1、799.5、233.1万t[6]。国内木薯种植业对保障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地毯草黄单胞木薯萎蔫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pv.manihotis.VauterinL)引起的细菌性萎蔫病,也称细菌性枯萎病或细菌性疫病,是世界范围内木薯种植中的重要病害[7]。前期研究表明,细菌性萎蔫病在中国的广西、海南、广东、江西等地普遍发生,是当前木薯种植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8],主栽品种对该病均不具备抗性[9]。药剂筛选试验表明仅有乙蒜素、中生菌素等药剂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10],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但同一类药剂的长期应用容易诱导病原产生抗药性,因此笔者们开展了炭特灵、碧生、海岛素和氨基乙蒜素等4种新型药剂对细菌性萎蔫病的防治作用研究,以期为该病的田间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培养基、菌株和木薯

病原菌的培养采用YGP培养基(参照 《植病研究方法》[11]的配方制备)。供试菌株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表1)。木薯品种为桂热4号、立民、华南205、南植199和华南8号,其种茎分别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广西自治区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和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等机构提供。

表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1.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碧生、炭特灵、海岛素和氨基乙蒜素,以乙蒜素为对照,其有效成份、生产厂家等见表2。

表2 防治药剂种类及施用浓度(田间评价)

1.2 方法

1.2.1 供试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参照卢昕等[10]的方法进行。

1.2.2 药剂的田间防治作用评价

2018年在海南省文昌市进行各药剂的田间防治作用评价。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土壤肥力中等,上一茬种植木薯且细菌性枯萎病发生较严重的田块进行。供试木薯品种为 ‘桂热4号’、 ‘立民’、 ‘华南205’和 ‘南植199’。每个品种均设6个处理(4种新型药剂、1个乙蒜素对照和1个清水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100 m2,小区间设2行保护行,保护行木薯品种为 ‘华南8号’。

木薯种植时间2018年4月,株行距为1.0m×1.0 m,常规田间管理。9月6日第一次施药,连续施药3次,每次间隔10 d,药剂施用浓度详见表2。第1次施药时及施药后30 d进行发病情况调查。参照卢昕等[10]的方法计算各小区防治前及防治后的病情指数(DI)、病害减退率及校正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药剂的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对木薯细菌性萎蔫病菌菌株表现出不同的抑菌作用。25%溴菌腈EC和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ME抑菌作用较好,对不同来源5个菌株的抑菌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在10~20 mg/L,和对照80%乙蒜素EC之间差别不大。20%噻唑锌 SC对各菌株的MIC在100~120 mg/L,效果较差,而5%氨基寡糖素AS的MIC在300~500 mg/L,效果最差,见表3。

表3 供试药剂对细菌性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

2.2 供试药剂的田间防治作用评价

2018年,进行了供试药剂对4个木薯品种的田间防效评价,结果见表4。在种植桂热4号的田块中,20%噻唑锌SC对细菌性萎蔫病的校正防效为72.4%,其次为对照80%乙蒜素EC,为66.2%,25%溴菌腈EC也有一定防效,为53.0%,而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ME和5%氨基寡糖素AS防效最差,分别为38.6%和35.0%。由于施药时,品种立民已经普遍受细菌性萎蔫病危害,因此各药剂防效均较差,其中20%噻唑锌 SC和对照80%乙蒜素EC有一定防效,分别为49.9%和54.0%,其次为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 ME和25%溴菌腈 EC,分别为39.4%和42.0%,而5%氨基寡糖素AS防效最差,为30.3%。在种植华南205的田块中,20%噻唑锌 SC效果最好,校正防效为72.6%,其次为对照80%乙蒜素EC,防效为65.6%,25%溴菌腈EC和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 ME也有一定效果,防效分别为52.7%和 55.9%,而 5%氨基寡糖素 AS防效为28.4%。在南植199田块,对照80%乙蒜素EC和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 ME效果较好,分别为71.4%和70.0%,其次为20%噻唑锌 SC和25%溴菌腈EC,分别为67.6%和62.7%,而5%氨基寡糖素AS防效为30.2%。

表4 供试药剂对细菌性枯萎病的田间防效

续表4 供试药剂对细菌性枯萎病的田间防

3 讨论

选用4种新型药剂,开展其对木薯细菌性萎蔫病的防治作用评价。毒力测定发现25%溴菌腈EC、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ME和对照80%乙蒜素EC对来自不同主栽区的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20%噻唑锌 SC效果较差,而5%氨基寡糖素AS效果最差。在对种植4个品种木薯园的田间防治中,20%噻唑锌 SC防效较好,和对照80%乙蒜素EC差别不大,25%溴菌腈EC也有一定防治作用,而5%氨基寡糖素AS防效最差。

噻唑锌由噻唑基团和锌离子两个基团组成。噻唑基团在植物组织外无抑菌作用,但在植物组织内能够作用于病原细菌的细胞壁,具有致死作用。锌离子能够破坏细胞膜并影响酶活,同样导致病菌死亡[12]。分析室内毒力测定时仅有锌离子发挥作用,因此抑菌效果较差,但在田间条件下两个基团共同作用,因此防效和对照乙蒜素差别不大。该药剂由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是防治农作物细菌性病害的新一代高效、低毒有机锌农用杀菌剂[13],目前已发现该药剂可用于水稻白叶枯病[14]和细菌性条斑病[15]、芒果细菌性角斑病[16]、桃细菌性穿孔病[17]等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本研究发现噻唑锌对木薯细菌性萎蔫病同样有较好的防效,可以在生产中和乙蒜素等药剂轮换使用。

田间条件下,细菌性萎蔫病在木薯生长中期以后发生,高温多雨条件下爆发流行。本研究进行施药时,发现种植立民的田块细菌性萎蔫病最为严重,各处理小区的平均DI均在28.6以上,而种植其他3个品种的小区平均DI均在17.6以下。整体而言,各药剂对立民的防治效果欠佳,分析和施药时机过晚有关。

氨基寡糖素是一种诱抗剂,能够诱导植物产生几丁质酶、壳聚糖酶、1,3-葡聚糖酶、木质素、愈创葡聚糖等成份,提高植株抗病性。该药剂对水稻纹枯病[18]、贡柑炭疽病[19]、桃细菌性穿孔病[20]、辣椒病毒病[21]等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病害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该药剂对木薯细菌性萎蔫病菌抑菌作用很差,在种植4个品种的木薯园,对病害防效仅为28.4%~35.0%,和其他药剂相比较差。由于田间施药时病害已经发生,分析药剂的诱导抗性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其对木薯细菌性萎蔫病的防治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噻唑寡糖木薯
不同来源大豆寡糖的形态特征、功能组分含量和分子结构的比较研究
玉米田氨基寡糖素诱抗防病技术要点
几种寡糖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关于唑类骨架构建的进展研究
饲用寡糖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清、民国木薯在广东的引种推广及其动因初探
化学药剂防控厚皮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与应用
三种药剂防控蔬菜根结线虫病试验分析
挖木薯
尼日利亚木薯农民合作联盟签署协议促进木薯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