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药剂防控厚皮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与应用

2020-11-30刘宝玉孙福庆杨玉文白庆荣杨立国张斌刘庆岩

中国瓜菜 2020年9期

刘宝玉 孙福庆 杨玉文 白庆荣 杨立国 张斌 刘庆岩

摘 要:为了筛选防控果斑病的高效化学药剂,实现农药减施增效,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硫噻等药剂防控果斑病的效果。结果表明,只用硫噻200倍液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整枝打杈前、整枝打杈后的防效分别为74.7%和43.4%;硫噻种子消毒和田间硫噻喷雾(1 000倍液)处理的整枝打杈前、整枝打杈后的防效分别为94.9%和92.0%,硫噻种子消毒和田间氧化亚铜喷雾处理的整枝打杈前、 整枝打杈后的防效分别为94.9%和82.8%,两种处理病瓜率分别为1.9%、2.5%,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其他地点试验中,厚皮甜瓜苗期喷施硫噻1 000倍液,出现不同程度的药害,因此生产中优先推荐硫噻种子消毒和商品化的氧化亚铜喷雾防控果斑病。田间示范结果表明,种子消毒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量,示范区比对照区全程减药48.7%,病瓜率减少34.4%,每667 m2增加经济收益1 806元。

关键词:厚皮甜瓜;果斑病;噻唑;种子消毒

中图分类号:S6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0)09-074-05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out effective chemicals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fruit blotch disease, reduce pesticide application and increase pesticide efficacy,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effects of chemical agents including thiazo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icacy was 74.7% and 43.4% before and after pruning when seeds were disinfected with thiazole 200 times solution; the control efficacy was 94.9% and 92.0% before and after pruning  when seeds were disinfected with thiazole 200 times solution and spray thiazole 1000 times solution in fields; the control efficacy was 94.9% and 82.8% before and after pruning fork when seeds were disinfected with thiazole 200 times solution and spray cuprous oxide solution in fields. The diseased fruit rates were 1.9% and 2.5% of the two treatments above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refore, seed disinfection and commercial cuprous oxide spraying treatment is recommende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fruit blotch disease. The field demonstrations have shown that seed disinfection can reduce the use of pesticid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use of pesticides and the rate of diseased fruit were reduced by 48.7% and 34.4%, and 1 806 yuan per 667 m2 of economic benefit was increased.

Key words: Muskmelon; Fruit blotch disease; Thiazole; Dithiocyano-methane; Seed disinfection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危害西瓜、甜瓜等多种葫芦科作物的一种重要的种传细菌性病害。 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2007年西瓜噬酸菌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有害性生物名录》中[1]。在厚皮甜瓜种植区瓜农称该病为“流脓病”,叶片上病斑通常沿叶脉发展,田间湿度大时,在叶片正反面均能形成大量白色菌脓。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时,菌脓从叶片流落在果实上,果实形成病斑,故瓜农叫做“流脓病”。果实发病后失去经济价值,给瓜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被瓜农称为西甜瓜的“癌症”。多年来,针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2]、病害发生发展规律[3]、致病机制[4]、种子带菌检测技术[5-6]、品种抗病性、防治措施[7-8]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防病效果[9]。但目前尚未选育出高抗的商业化品種。笔者研究了新型杀菌剂的种子消毒和田间喷雾防控效果,并在田间应用过程中,调查分析了农药减施增效的情况,以期为西甜瓜绿色高质量生产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药剂:噻唑、二硫氰基甲烷助剂混配(简称硫噻,下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86.2%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由挪威劳道克斯公司生产。供试品种‘金蜜十号由新疆宝丰种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1.2.1 硫噻防控果斑病试验 试验于2019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丰裕乡晚瓜种植区(6月上中旬种植)上年果斑病发生严重的地块进行,播种日期为6月10日,种植品种为‘金蜜十号,栽培方式为平畦覆膜宽窄行种植,宽行距2 m,窄行距0.6 m,株距0.40~0.5 m,每667 m2 种植1 100株左右。试验处理见表1,小区面积60 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1.2.2 示范区农药减施增效 示范区于2019年选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丰裕乡早瓜种植区(5月上中旬种植),栽培方式为平畦覆膜宽窄行种植,宽行距2 m,窄行距0.6 m,株距0.4~0.5 m,667 m2 定植1 100株左右。选择地力条件和种植水平相当、前茬作物为厚皮甜瓜‘西州密17号、播种日期为5月15日的地块,调查农药减施情况(表2)。示范区采用种子消毒、整枝打杈前后预防传病,播种前浇灌黄河水,在整个生育期尽量少浇水,即控水防病;瓜农传统防治对照区采用整枝打杈前后预防传病、控水防病等技术,但未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分别对示范区和对照区的农药使用时间、种类、用量、果斑病防效、病瓜率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各调查5块地块(表3)。

1.2.3 调查方法 硫噻防控果斑病试验分别于7月24日(整枝打杈前)、8月12日(整枝打杈后)、8月30日(成熟期),示范区和瓜农传统防治对照区分别于6月29日(整枝打杈前)、7月16日(整枝打杈后)、8月15日(成熟期),调查果斑病的病叶率、病情指数、病瓜率等,计算防效,运用SAS9.4软件进行数据差异显著性统计分析。病情指数分级标准、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分級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代表数值)/(总叶数×最高病级值)×100。

防效/%=(对照病情指数-示范区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硫噻防控果斑病效果

从表3可知,7月24日整枝打杈前空白对照的病叶率、病情指数分别高达51.6%、19.8,种子消毒(出苗后未化学防治)处理病叶率、病情指数分别为11.5%、5.0,显著低于空白对照,防治效果为74.7%;7月17日田间喷药防控果斑病,田间硫噻喷雾(种子未消毒)处理、田间氧化亚铜喷雾(种子未消毒)处理在整枝打杈前的防效分别为69.2%、30.3%,均低于种子消毒处理,其中田间氧化亚铜喷雾(种子未消毒)处理的防效,显著低于种子消毒(出苗后未化学防治)处理;8月12日经过整枝打杈,病菌随操作人员的手进行传播,种子消毒(出苗后未化学防治)处理的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提高到30.7%、15.5,防效降低到43.4%,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成熟期病瓜率为24.5%,显著高于种子消毒出苗后化学防控的处理。由此说明,利用硫噻进行种子消毒能够有效防控果斑病的危害,但出苗后仍需通过其他措施进行防控。

7月24日、8月12日调查数据显示,田间硫噻喷雾(种子未消毒)处理的防效分别为69.2%、70.1%,田间氧化亚铜喷雾(种子未消毒)处理的防效分别为30.3%、51.5%,2种处理的防效具有显著性差异;二者的病瓜率分别为10.6%、20.1%,差异显著。

7月24日调查数据显示,田间硫噻喷雾(种子消毒)处理、田间氧化亚铜喷雾(种子消毒)处理的防效均为94.9%;8月12日田间硫噻喷雾(种子消毒)处理、田间氧化亚铜喷雾(种子消毒)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2.0%、82.8%,二者差异显著;二者病瓜率分别为1.9%、2.5%,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过程中田间硫噻喷雾(1 000倍液)未发生药害现象,但在其他地点试验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药害(试验结果未发表),因此生产中优先推荐商品化的氧化亚铜(种子消毒)防控果斑病。

2.2 示范区农药减施效果

通过表2调查可知,示范区防治病虫害过程中以果斑病为主,示范区和农民传统防治对照区的厚皮甜瓜苗期用药基本一致;6月29日至7月16日连续遇到强降雨,正值整枝打杈时期,果斑病病菌随操作人员的手快速传播蔓延,对照区由于未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果斑病防控呈失控状态,瓜农开始增加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示范区和对照区全程用药量分别为240、468 g·667 m-2,示范区全程减药48.7%。示范区果实膨大期(7月29—30日)厚皮甜瓜果实开始发病,瓜农担心果斑病失控,因此过量使用一次氢氧化铜,用量为100 g·667 m-2,田间植株表现轻度药害现象;对照区全程多用3次药,而且后期不断增加用药量,8月4—5日过量使用一次氢氧化铜的量高达120 g·667 m-2,田间植株表现重度药害现象。

2.3 示范区果斑病防控效果

从表4中6月29日的调查结果可知,示范区利用硫噻对种子消毒后,病情指数仅为2.3,而对照区病情指数高达33.9,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示范区防效高达93.2%;田间经过整枝打杈和连续遇到强降雨,7月16日示范区和对照区病情指数均呈加重趋势,分别为12.1、47.1,二者差异显著,示范区防效为74.3%;8月15日示范区平均病瓜率为12.3%,而对照区病瓜率高达46.7%,二者差异显著。由于厚皮甜瓜在市场收购过程中病瓜完全失去商品价值,所以示范区减少病瓜率34.4%。

2.4 示范区效益分析

示范区病瓜率减少34.4%,可被视为增产34.4%,经测算每667 m2增产860 kg,每667 m2增加经济收益1 806元,经济效益显著。种子消毒对有效防控果斑病至关重要,是种植西甜瓜过程中农药减施最重要的一步,示范区全程减药48.7%,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从2000年开始,果斑病在河套灌区西甜瓜种植区域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超10 000 hm2,瓜农因该病带来的危害,一度流传着“一年辛苦白干,蜜瓜倒入排干”这句话,即瓜商不收购病瓜,瓜农无奈只能将病瓜到倒入排水渠。种子消毒技术能够提前有效防控果斑病,“一次浸种,终生少打药”,被瓜农赞誉为“一小瓶药水”解决了西甜瓜“癌症”,社会效益显著。

3 讨论与结论

研究已证实厚皮甜瓜种子携带细菌性果斑病病菌,病菌在种子上能存活19年以上,随着种子远距离传播,种子带菌率为0.01%时即可引起发病[10]。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发病。病菌经雨水扩散,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11]。因此种子处理至关重要。通过本研究与应用证明,利用硫噻进行种子消毒能够有效防控果斑病的危害,但出苗后仍需通过其他措施进行防控。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厚皮甜瓜种植区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导致果斑病病菌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氢氧化铜由于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喷施氢氧化铜浓度高达200~500倍液[12]。笔者首次在田间进行硫噻喷雾防控果斑病试验,7月24日调查数据显示,田间硫噻喷雾(种子消毒)处理的防效高达94.9%,与田间氧化亚铜喷雾(种子消毒)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8月12日调查数据显示,成熟期病瓜率分别为1.9%、2.5%,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其他地点试验中厚皮甜瓜苗期喷施硫噻1 000倍液,可使植株生长点停止生长,出现不同程度的药害(试验结果未发表),因此生产中优先推荐商品化的氧化亚铜喷雾(种子消毒)防控果斑病,解决药剂少、抗药性的问题,达到农药减施增效的目的。

整枝打杈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手是果斑病传播的重要途径,药剂试验和示范区整枝打杈后,果斑病的发生程度具有加重的趋势。种子消毒和整枝打杈前后预防传病能够有效防控果斑病的危害,但生产中发现,防控效果受整枝打杈期间降雨的影响较大。示范区厚皮甜瓜播种期为5月15日,瓜农称为早瓜;药剂试验区厚皮甜瓜播种期为6月10日,瓜农称为晚瓜。示范区早瓜由于整枝打杈期间连续遇到强降雨,导致整枝打杈后示范区的病情指数上升到12.1,病瓜率高达12.3%;药剂试验区晚瓜由于整枝打杈期间降雨较少,对果斑病的防控效果影响较小,以田间氧化亚铜喷雾(种子消毒)处理为例,整枝打杈后的病情指数仅为4.7,病瓜率仅为2.5%。因此今后生产中要根据当地整枝打杈期间降雨规律指导瓜农防控果斑病,减少瓜农防控果斑病的盲目性,起到农药减施增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馥宇,关巍,乔培,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研究新进展[J].中国瓜菜,2017,30(11):1-5.

[2] 赵廷昌,孙福在,王兵万,等.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01,31(4):357-364.

[3] 胡俊,劉双平,黄俊霞,等.越冬病残体中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存活力的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4.

[4] 翟艳霞,胡俊,黄俊霞,等.哈密瓜叶片结构与细菌性果斑病抗性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47-50.

[5] 任毓忠,李晖,李国英,等.哈密瓜种子带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J].植物检疫,2004,18(2):65-68.

[6] 冯建军,许勇,李健强,等.免疫凝聚试纸条和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比较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6,36(2):102-108.

[7] 阎莎莎,王铁霖,赵廷昌.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研究进展[J].植物检疫,2011,25(3):71-76.

[8] 胡俊,刘双平,黄俊霞,等.几种药剂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比较[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74-578.

[9] 王怀松,胡俊,赵廷昌.西甜瓜种传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控技术[J].中国蔬菜,2013(5):29-30.

[10] 赵廷昌,孙福在,王建荣,等.药剂处理种子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J].植物保护,2003,29(4):50-53.

[11] 赵廷昌,孙福在,王兵万,等.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国内外研究进展[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3):37-38.

[12] 刘宝玉,王玉杰,赵廷昌,等.厚皮甜瓜细菌性果斑病标准化综合防控技术[J].植物保护,2016,42(1):2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