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双重维度
2019-08-22王敏
摘 要 自由作为人类向往的精神境界,一直是社会研究的重要主题。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由做出了自己的阐述。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作为自由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在追寻个人自由时的不同侧重点。与此同时,弗洛姆所倡导的积极自由与马克思眼中的全面自由发展又存在区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标准的区别。本文就是在阅读《逃避自由》之后,就自由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 个人自由 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王敏,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345
古今中外,关于自由的探讨从未停止。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自由作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一直是人们的向往。但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中,“自由”卻成为一种枷锁,如何逃避自由成为作者主要探讨的主题。那么,弗洛姆的自由观和我们对自由的定义有何差异和联系呢?
一、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使用辩证的观点将自由分为两类。一是积极自由。所谓积极自由,即人可以通过爱与创造性的工作,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个性解放。当代自由主义宗师伊赛亚·伯林对于自由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自由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积极自由中存在着两个自我,也就是说人类心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层次的自我认识,一种是高层次的自我,这种自我是理性的也是真正的自我。而另一种是低层次自我,这种低层次是一种虚构的、为满足一己私利的自我。因此,真正的自由是真正自我对虚假自我的一种管理控制,是欲望的自我被理性的自我的击败结果,是低级的自我服从于高度的自我斗争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自由关注的是人类内在的精神秩序,对人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弗洛姆认为,基于人格发展的自由是积极的自由,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然而,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不同领域的自由定义有其自身的优点。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自由意味着人类在遵守社会规则的情况下,以自由意志行事,并且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心理学中,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做到内心的一种自我满足与自我认可;从社会学理论来看,自由就是在不影响他人享受社会服务的同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获得个人成长;从法律上讲,自由就是不违法、创造安全稳定的法律禁地。在这里,弗洛姆的自由更多地基于社会心理学。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无论是弗洛姆的积极自由还是传统的自由,它都包含一个核心词汇,即个人利益。 在不断扩张自由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恶性的。自由并不是不孤单,而是一种精神高层次的认知。自由可以对世间万物提出质疑和批判,但并不是否定它们的存在,用独立的思维方式看待自由,肯定它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自由的获得取决于实现自我。人应该是自己。一方面,这种自我的实现取决于意识形态活动。另一方面,它取决于所有人的性格的实现,人们对他们感情的积极表达,以及人们理性潜力的充分实现。也就是说,积极自由的关键是全面而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可以看出,弗洛姆没有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过分强调个性。这是一个明显的理想主义的结论。
二是消极自由,弗洛姆认为,摆脱了中世纪传统权威的束缚,人不在被中世纪的种种条规束缚固定,而成为“独立的个人”。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变迁,以及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精神文化追求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由的关注和理解也在不断进步。但是从获得这种自由开始,他就 只能理性和良心作为自己的唯一判断,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支持。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弗洛姆认为的消极自由,就是对自然和社会强加于个人的外部障碍与束缚。弗洛姆继续说到,“虽然言论自由是反对旧束缚斗争胜利的重要胜利环节,但现代人却处在一种‘他所想所说的东西都是任何一个人之所想所说的境地,他并未获得不受他人干扰、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还有,我们为人在生命活动中摆脱了外在权威,不再为其马首是瞻而感到骄傲,却忽略了公众舆论及‘常识之类无名权威的作用,他们的作用非常大,因为我们非常急于与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保持一致,同样的非常害怕与众不同。换言之,我们对摆脱外在于自己的权力,不断获得更大的自由而欣喜若狂,却对内在的束缚、强迫和恐惧置若罔闻,他们会削弱自我战胜传统敌人并获得胜利的意义。”我们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常受到他人的干扰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这些因素会直接导致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求与外在期望保持一致。所以,弗洛姆认为的逃避自由,主要是指逃避这种消极自由。导致消极自由的形成分为两种情况,首先是个人因素,即逃避内心的不自由。人们总是恐惧在获得自由之后会被新的束缚和权威而控制,此时的自由就是一种循环往复的不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屈从于外在压力而选择逃避。这种自由与内心对真正向往的自由背道而驰,无法获得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满足,这也就是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的根本原因。其次是社会因素,人作为一种社会产物,是要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步伐,这就意味着有些情况下是需要牺牲个人利益。弗洛姆认为机器化的大生产虽然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控制了人们创新能力的发展。个人的思想被迫在生产劳动中屈从于机器,机器为生产而服务,而人被机器所束缚。大机器生产情况下,个人无法得到自由的发展,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受到了限制,人的发展潜力被束缚,全面发展成了一纸空文。在这个层面上,人们的不自由就是由于社会发展而造成的。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无法得到解决。
二、积极自由与自由全面发展
积极自由是“自由地发展”的自由,它是对消极状态的摆脱,强调自我的实现,充分肯定个性解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还意味着“生命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最终目的,它永远不能从属于其他任何被假定的更具尊严的目的”。它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并使其成为现实,表达的是一种积极自发的生活能力和行为方式,更强调的是个人的满足。在《逃避自由》中,这种强调个人利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在当代西方产生了对个人主义的新阐释。人们渴望对财产有更自由的支配权,并努力开拓免受政府权利控制的自由空间,也出现更民主,更注重个人,导致形成竞争更激烈的社会。我们今天所说的“美国梦”也强调个人的潜力与价值,只要你肯努力奋斗,人人都能成功。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即人是一个实现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而不是部分发展的人。同时,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以不同的社会功能为选择,用不同的活动方式承担部分社会功能的个人。这是人们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恩格斯所说,“因为有了适合做任何工作的经验,我觉得自己不再像一个软体动物,而更像一个人了”。这一事例说明了人的发展是在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这是也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如若不然,人会显得像软体动物一样脆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更无法满足个人能力的发展。“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勞动需求”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对于全面发展的人的界定。所以,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将个人与社会相结合,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个人的个性解放。由此可见,二者对于自由的界限还是有所差异的,弗洛姆的积极自由强调个体,马克思的全面自由发展强调整体的有机统一。
三、启示
“在一个病态社会中,精神病人反而更健康”这是弗洛姆曾经对于病态社会发展的一种描述。所谓的“正常”,是被抛弃了自我发展的个人,被迫屈服于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之中,人们一方面告诫自己得不断奋斗,一方面又想追寻自我,矛盾的思想与实践的差异,使人们在自我发展的边缘徘徊,暴露了隐藏在乐观、深重痛苦和不幸的表面之下的空虚的心灵,我们自称自由,却常常随波逐流,放弃了自由思考的能力。自由思考,并不是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而是在一定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现,这不是自由思考的结果,相反,这是违反人类正常的发展规律,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真正的自由包含着对长期孤独的忍受,对自身价值的寻求,对个人人格的解剖,对心理平衡的打破,和对满足感、安全感的超越,自由的人怀疑一切而不失奋进,勇于负责而不受拘束,善于创造而不狭隘,独立不倚而又平等待人,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又不触碰社会发展的底线,甚至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人生而自由,每个人都是自我发展的主宰,只要好好利用各自的天赋,挖掘潜能,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干扰,这种自由不能影响其他人民享有自由的权利。当我们提出自由的理念时,认为没有绝对的自由,实质上否认存在自由和意义。事实上,自由是相对的,是不侵犯他人自由的前提,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自由边界是自由的,自由不能侵犯另一个。因此,这种限制,它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的自由观念,相反,在限度之外,存在着巨大的自由世界。这是一个保护的需要的特使区域。为了利用理性的实践是个人自由和世界的自由而个人的自由必然所要求的。
四、总结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不仅关注个人的发展,更关注集体和个人的协调发展,由此看来,在当代社会,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应置身于整个社会整体。我国目前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道德法律允许范围内,发挥个人才能,追寻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正如习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讲话提到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像是一场接力赛,需要我们一棒接着一棒、一代接一代的不断跑下去。作为青年一代,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身体力行者,我们应该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发挥创造才能,实现社会目的与国家目的的一致,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努力,主动发挥才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断奋斗。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4]卢梭.社会契约论[M].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