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幻电影的对外传播
2019-08-22徐百灵李小琴
徐百灵 李小琴
【摘要】2019年春节期间,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春节档电影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短短的33天时间里,取得了46亿元票房的佳绩,引起了众人的热议。《流浪地球》的成功表明,我国科幻电影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创作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预示着我国科幻电影发展的方向。文章以《流浪地球》为例,分析我国科幻电影发展的突破方向,对我国科幻电影的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关 键 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文化价值;对外传播
【作者单位】徐百灵,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李小琴,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3.024
《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节档上映后成为春节档票房最高的电影。这部电影有过硬的特效,受到观众及业界的各种好评,被认为是一部中国制造的“硬核科幻”影片,体现了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流浪地球》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文化标识意义,显示了国产电影在类型化和特效技术上的进步,让我们看到中国科幻电影走出去的希望。
长期以来,我国科幻电影不受市场的青睐,与其生产缺乏几个重要因素有关,即科学素养、艺术想象和技术手段、价值观念。我国科幻电影必须在这些方面努力突破,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科学观念是科幻电影的核心要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运用艺术表达方式讲故事,传达价值观。
一、建立在科学素养之上的艺术想象
科幻电影是建立在已有的科学技术或者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假设基础之上的故事,其情节内容包含有一定的科学幻想。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工业实力是科幻电影的重要基础,但创作人员及受众也要具有相应的科幻素质,这样才能在制作和欣赏消费上达到高水平,因此,科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
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带有科幻色彩的电影作品,如 1938 年上映的影片《六十年后上海滩》,以及《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等影片,但这些影片缺少相应的科学依据,只能说是带有科幻色彩的电影。直到后來上映的《珊瑚岛上的死光》才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此后,我国生产的一些科幻电影,如《魔比斯环》《机器侠》等,在国内上映后反应平平,传播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当然,科学的幻想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之上,科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国国力、科研能力和电影制作技术的折射。这从媒体对《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的采访和国内外的一些媒体报道中得到反映。《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认为,《流浪地球》展现的强大工业制作能力、有待贯通精进但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都令人充满自豪。
我国科幻电影一直处于电影发展的边缘状态,更无法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科幻电影的制作缺乏相应的科学观念。相比国外,我国科幻电影制作的专业人才数量少,专业素养比较欠缺。很多科幻片的编剧不但不是职业编剧家,而且大多编剧缺少科学意识,表现在电影作品上则是内容缺乏实质的科幻想象。这样的电影作品大多停留在对人物外形的简单包装上,或者打着科幻的噱头,靠明星演员吸引眼球。
科幻电影的内核是科学幻想,长期以来,我国科幻电影的软肋就是创作人员科学素养有限,造成我国科幻电影科技含量不高。从《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来看,这部电影历经了四年打磨,剧组精心设计并绘制了近三千张概念设计图和八千多张分镜图;置景延展面积达到十万平方米,力求使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符合现实和科学的原理;地下城、冰原地标、运载车、行星发动机、宇宙空间站等景物的设计也都非常精细;全片的视效镜头超过 90%,场景跨度巨大,呈现了中国电影目前最高的特效水准。在制作这部影片时,主创团队邀请了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为片中的人物做性格模型设计,并聘请中科院的四位科学顾问帮忙解决电影中关于物理和天体的一些问题,这就奠定了《流浪地球》这部影片宏大的宇宙格局。但这并不代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在科学素养方面没有瑕疵,从国外科幻网站对这部电影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科幻电影在制作技术及人员的科学素养方面还需要不断积累。
二、技术发展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特技等技术手段在电影工业中的应用,使人们对科学的幻想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得到很好的呈现,许多大制作、大投入的科幻影片迅速占领全球电影市场。尤其是以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为代表的影视制作,将计算机技术制造的视觉效果发挥到极致。但电影是一种艺术创作,许多科幻电影的制作忽视了作为影视艺术的科幻电影所承载的内容、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的重要性。
我国科幻电影一度在技术上模仿好莱坞电影,追逐好莱坞电影中的视觉冲击力,缺少对电影故事性的打磨。创作者往往被好莱坞科幻大片的炫酷技术、眼花缭乱的画面所吸引,忘记了对电影故事情节的把握,忘记了科幻电影作为影视艺术,讲好故事的重要性。《流浪地球》在故事情节设置上做了很多努力,而且在镜头语言、情节构思上也学习借鉴好莱坞的叙事技巧。《流浪地球》在技术运用和视觉表现方面的用心赢得了观众的众多好评。如在豆瓣网上,网友们以“燃爆”“硬核”“科幻元年”等词语来评价《流浪地球》。
相对于豆瓣网友普遍较好的评价,国外观众的评价则很多样,其中较多的是对影片中情节设定和演员表演等方面的评价。如在国外影片网站IMDB上,有人认为,《流浪地球》在剧情流程和人物设定上与好莱坞电影相似,但演员的表演很弱,简单介绍剧情后直接进入高潮,缺乏对影片人物的刻画。影片中,身为太空站航天员的刘培强竟然为了一个成功概率为零的解决方案,为了自己的亲人放弃了所担负的延续人类文明的使命,不顾空间站队友的生命而驾驶空间站去冲撞木星大气层,利用空间站内30万吨燃料去引爆木星的大气层,从而通过爆炸反冲力将地球推离木星的引力,显然不太现实。《流浪地球》在这些环节的处理上缺少一个有助于观众对人物行为理解的论证过程,也没有具体地展现英雄人物在抉择过程中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挣扎。影片的最后,虽然刘培强牺牲了自己拯救了地球,但是这种以牺牲队友生命,毁坏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计划”的行为却是值得商榷的。科幻电影给人的不仅是表征在电影外在视觉的技术手段,还在于影片本身的叙事与蕴含的意义,在于科幻给人带来的思想启迪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三、注重文化价值的传播
1.科幻电影传播的核心
在传播效果上,科幻电影除了要给观众带来感官享受,还要让人获得一定的启发,帮助人们以新视角去审视人类自身所处的境况,警示人类在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当地球面临被太阳吞没的危机时,人类如何去面对这一全球性的灾难?《流浪地球》给出了答案,给出了中国文化视角的解决之道——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是不同于美国科幻电影所惯用的“弃船逃离”“另辟它路”的思维,也非好莱坞所倡导的孤胆英雄拯救世界的逻辑。这在国外引起了热烈讨论,如Youtube的一些网友评价说,“当地球出现问题,美国人会去寻找新的地球,而中国人则选择拯救旧的地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解决方法”;“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担心它的情节会是中国导演和演员打造的好莱坞式英雄拯救世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反个人主义、真正的国际主义、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的观点、浓烈的思乡之情,这些都成为科幻领域开创性的元素。”这些评价提示我们,科幻电影要有科学幻想,但也要落脚于现实,关涉人的精神状况与价值取向。
2.科幻电影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科幻电影价值体系的建构会传播一定的国家和民族精神。放眼全球,好的科幻电影都拥有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人类情感在这种特定情境中的表达。就这个意义来说,科幻电影在对外传播上是有优势的。有学者认为,科幻电影也是具有国际通约性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好沟通载体。
但我国科幻电影在对外传播上没有很好地发挥优势,以往科幻电影的创作也未从这些方面进行开创性突破。《流浪地球》之所以被观众评价为“硬核科幻”,除了在技术制作水平上达到较高水平,还因为其所涉及的是人类的命运、地球的未来这样宏大的主题。在影片中,拯救地球的并非某个國家的某个英雄,而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性别的人们一起努力,带着地球经过100代人的共同努力,奔向2500年以后的新家园。这种史诗级的宏大叙事既包含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又包含了国际主义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人类共同所具有的价值观加上震撼的视觉效果引起了观影者的强烈共鸣。
从《流浪地球》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结合是科幻电影成功的关键。我国科幻电影应该加深这一层面的考量,将中国文化融入科幻电影中,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助力。
3.文化接近性与科幻电影的对外传播
科幻电影的成功少不了先进制作技术所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和优秀有内涵的剧本。相较于我国其他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在技术方面基本达到领先水平,这从国内外一致好评中得到证实。在科幻故事的创作上,《流浪地球》原著作品的作者刘慈欣也获得了国内外科幻文学界很高的评价。以这篇科幻小说为基础所进行的电影改编在文化认同上也受到了一致好评。探讨背后的文化因素,文化接近性在此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
文化接近性理论认为,在接受媒介内容时,受众由于对本地文化、语言、风俗等比较熟悉,会比较倾向于接受与该文化、语言、风俗接近的内容。《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曾表示要“极尽所能调动观众的情感”。因此,《流浪地球》在内容上不但受到国内观众的认可,也非常符合海外华人的文化诉求,是一部中国化的拯救人类的科幻大片。如对地下城的呈现,完全是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景,充满了中国文化元素,如包饺子、舞狮子等场景,都是我们熟悉而亲切的画面。通过借用好莱坞科幻电影一贯展现末世灾难的“毁地标”手段,《流浪地球》对我们熟悉的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塔”“央视大楼”等的陌生化处理,也带来了科幻电影所具有的震撼效果。这些都在文化层面上引起了华人观众的强烈共鸣。借鉴《流浪地球》的成功,我国科幻电影首先要在文化接近性上发力,守住本国观影市场。我国与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其他国家在文化上具有一定接近性,我国科幻电影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应积极开发亚洲电影市场。
从市场来考虑,我国电影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利用中国文化资源,如题材资源、价值观和审美观资源等,就可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慧瑜. 《流浪地球》: 开启中国电影的全球叙事[J]. 当代电影,2019(3):21-24.
[2]王笛. 从《流浪地球》报道看中国科幻电影对外传播[J]. 对外传播,2019(3):60-63.
[3]李新民. 中国科幻电影的奇点正在来临[J]. 影视制作,2019(3):8-9.
[4]黄今. 科幻放飞电影艺术之美——“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世元年与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学术讨论会”综述[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4):127-128.
[5]张凤铸,黄式宪,胡智锋. 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6]傅琪,《流浪地球》对中国科幻电影之路的一种启示[J]. 艺术评论,2019(4):51-57.
[7]陈红梅. 《流浪地球》:末日逃亡的“中国表达”[J]. 文艺评论,2019(2):1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