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翻译图书编辑改稿的尺度

2019-08-22何本国

出版广角 2019年13期
关键词:改动书稿尺度

【摘要】图书编辑改稿尺度問题一直众说纷纭,对翻译图书编辑来说,这一问题表现得尤其明显。文章认为,翻译图书编辑改稿可分为改正语言本身的错误、改正翻译方面的错误和改进译文三个层次,要综合考虑时间、专业、图书类别等因素,努力在“必要”与“克制”的尺度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坐标。

【关  键  词】翻译图书;改稿;尺度

【作者单位】何本国,译林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3.019

关于责任编辑在图书编辑加工过程中对书稿进行修改的尺度问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不说不同的编辑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认知,即使同一个编辑,随着工作中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书稿,与各种各样的作者互动切磋,也可能会随时调整自己的编辑态度,从字斟句酌、满纸飘红到尽量不改(或者方向相反),在不同的尺度范围内兜兜转转;有时甚至会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同时生出许多迷惘。但是,“不管怎样,编辑改稿时,必须把握好‘度,这个‘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1]。

翻译图书书稿由于多了一道翻译程序,编辑加工过程中涉及译文与原文的对应关系,问题更加复杂。有的编辑认为,译文是否准确、流畅,应当由译者本人负责,编辑只需以对待原创图书的态度对待即可;有的编辑则对译文视同己出,逐句对照原文,纠偏于毫厘,务求准确。

作为一名翻译图书编辑,笔者对此问题也曾感到迷惑。本文试图结合工作实践,包括编辑过程中的摸索、反思甚至自省,对此问题做初步探索。

一、翻译图书编辑改稿的层次

翻译图书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职司不同,对编辑改稿的克制程度要求也不同。译界前辈傅惟慈先生曾将校改工作分为两个层次,一为改正错译,二为润色译文[2]。傅先生所做的划分是专门针对译文校订而言的。受其启发,笔者认为,翻译图书的编辑工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改正语言本身的错误

这个层次与原创图书编辑工作一样,是改正语言本身的错误,包括改正别字(习惯上我们会说“错别字”,但实际上自从排版技术告别铅与火,跨入光与电时代后,计算机排版已经消灭了错字,印刷体中基本上只有别字),以及改正误用的标点符号、词语和语病等。虽然,这个层次的工作会由校对分担一部分,但由于各自对书稿的熟悉程度不同、看稿时的视角不同,有些错误仍须由编辑来消除。在此层次上,与原创图书编辑工作不同的一点是,对于确定无疑的知识性错误,原创图书编辑可以(也应该)经作者确认后加以改动,而翻译图书编辑不宜直接改动,加注指出错误是比较恰当的做法。

2.改正翻译方面的错误

这个层次是改正翻译方面的错误,包括改正理解失当造成的误译,补全漏译,删去衍译(译者在原文之外衍生的意思),纠正专有名词译名前后不统一或明显不规范等问题。

再优秀的译者都难以百分百保证自己的译文准确无误。这个层次上的错误,有时单看中文就会发现,如逻辑上的明显错误、与上下文的不协调、与常识的不一致。但大多数情况下则需要通过核对原文才能发现,尤其是漏译和衍译问题。这是一项需要相当耐心的工作,如果译文错误密集,则需要编辑具有极大的毅力。

3.改进译文

该层次是润色译文的语句,提高译文质量,包括使冗长的行文更为凝练,使词语的选用更为达意,甚至使平淡的语言更有文采等。这个层次的工作不仅要求编辑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还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在改动尺度方面更加克制。

二、翻译图书编辑改稿的尺度

既是文化学者也是图书编辑的止庵先生曾说:“编辑改稿,计有三种:改错为对,改对为对,改对为错。寓意其一职司所系,其二多此一举,其三实为大忌。”[3] 这句话中所说的第一种“改错为对”和第三种“改对为错”可以归入笔者前文所说的第一和第二层次,即对错这一范畴,只不过“改对为错”是一种反向而负面的改动。“改错为对” 是职司所系,“改对为错”却是大忌。但问题在于,没有哪个编辑主观上愿意“改对为错”,编辑一定认为自己是“改错为对”。要避免“改对为错”,编辑不仅要知识全面, 还要勤于核查,在改稿时细致、审慎,改必有据,有时甚至需要不同来源的依据提供交叉支持。

止庵先生所说的第二种情形“改对为对”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多此一举,因为“对与对”之间还有“次和优”的分别。若能在方向上确保是“改次为优”,那么就对应了笔者所说的第三层次。如果说前两个层次的修改对编辑的要求是耐心、细致和审慎,那么第三个层次则在耐心、细致和审慎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原则:克制。

相较于“改错为对”,“改次为优”主观性更强。不同的人或者由于语言能力的不同,或者由于风格偏好不同,对行文“次”与“优”的看法可能大相径庭。一个现实的注脚是,只要具备基本的沟通理性和善意,编辑与译者之间很容易就对错问题达成共识,但在优劣问题上却往往容易引发争执。

虽然对“次”与“优”的判断具有一定主观性,但并非完全没有标准。换言之,我们对语言的好坏还是有基本的共识。比如,我们都同意凝练比冗长好,明快比晦涩好,优美流畅比佶屈聱牙好。正是这种基本的共识为“改次为优”留下了空间。

“次”与“优”的改动,还须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对译者的尊重。对译者的尊重从根本上说是对语言风格多样性的尊重。不同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和行文风格,比如,有的译者偏好直译,有的偏好意译;有的在句式上偏好长而急促,有的偏好短而舒缓;有的偏好雅词,有的偏好白话。不管何种偏好,对原文风格的尊重是基本的,编辑改动应体现在对风格过于极端而明显失当的矫正上。比如,偏好直译的译者过于拘泥于原文,以至于引起阅读上的困难;偏好意译的译者过于随意,以至于偏离了原文的意思;偏好长而急促句式的译文句子过长,以至于超出一般读者的肺活量;偏好短而舒缓句式的译文逗号太多,以至于违背了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

对语言优劣的基本共识,决定了“改次为优”是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其中的约束因素——主观的判断标准、对译者和风格的尊重等,决定了编辑在此方面必须克制。所谓分寸,正体现在对两者的权衡之中。

三、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

对译文的编辑加工,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1.图书类别

笔者认为,一般来说,文学类图书为作者和译者文风提供的空间更大(译者的文风应受作者文风的约束),编辑在做第三层次的改动时应更多地留意统一风格。相对来说,社科类翻译图书在此方面没有那么明显。

2.付出的时间

当下的图书出版节奏比过去大大加快,过去编辑怀有的精耕细作式的从容,已经变成田园牧歌时代的往事。今天的编辑很难在文本上为一本书投入和过去一样多的精力,相对而言,译者更有可能为翻译付出更多时间,在细节上更为周全。

3.专业因素

编辑一般不大可能只编某个专业的书,而是涉及许多领域。如果译者在所译图书方面具有专业优势,那么, 编辑在改稿时更要注意尺度,保持克制。

|参考文献|

[1]曹海英. 编辑改稿的三重境界[J]. 出版参考,2017(10).

[2]傅惟慈. 牌戏人生(增订本)[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3]止庵. 远书[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改动书稿尺度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鸵鸟
宇宙的尺度
爆炒米花(节选)
咪咪(节选)
9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