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家庭相关因素分析
2019-08-22蔡兴芹张金玲
蔡兴芹 张金玲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个体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者试图伤害他人身体状况或者心理状况以及破坏其他目标的一种行为模式[1]。攻击行为不仅仅是众多精神障碍共有的、特有的行为特征,也是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个体常出现的一种行为问题,而青少年个体出现的攻击行为会对其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业完成进步、社会的良好适应等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2]。
攻击行为的产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主要与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童年虐待、人格特征、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支持、物理因素、药物因素(如母亲具有药物成瘾史)、遗传因素等有关[3~9]。有效干预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将对青少年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业完成进步、社会的良好适应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以往,在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家庭因素研究中,针对家庭功能和家庭亲密度的研究较少,所以在本研究中,选取了家庭功能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作为研究重点,探讨其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7年1月~2017年6月,选取山东省3个地区6所中学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结果具有代表性,采用方便抽样与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3个地区根据经济情况和地域位置,分别抽选济南、烟台、济宁三地市作为地市代表。每个地市分别选取1所城市初中和1所农村初中,排除初三升学可能带来的外来压力因素,每个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及初二的班级。入组标准:(1)初一以及初二的学生;(2)男女生均可;(3)年龄12~16岁;(4)个人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5)无严重躯体疾病;(6)无严重精神障碍。开展无记名式问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剔除因填写不完整等因素造成的不合格调查问卷23份,最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77份(有效问卷率为96.71%)。在677名参与问卷调查的青少年学生中,男生共计330名(48.74%),女生共计347名(51.26%),初一学生共计436名(64.40%),初二学生241名(35.60%),平均年龄(13.83±0.83)岁。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10]该量表由Epstein等人编制,是一个筛选问卷,用于对个体家庭各方面功能的状况进行评定,共有60个条目,采用1~4分评级,包括问题解决(共6个条目)、沟通(共9个条目)、角色(共11个条目)、情感反应(共6个条目)、情感介入(共7个条目)、行为控制(共9个条目)、总的家庭功能(共12个条目)等7个因子,量表各条目得分的平均数即为该量表的得分,评分越高说明家庭的功能越差。
1.2.1.2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Second Edition, FACESII-CV)[11,12]该量表由Olson等编制、沈启杰等翻译并修订成中文版,用于评价个体所在家庭中的亲密关系及适应状况,共有30项,1~5级评分,1分为不是,2分为偶尔,3分为有时,4分为经常,5分为总是,包括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因子,评分越高说明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越好。
1.2.1.3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Questionnaire of Majo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ssive Stud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QMPCASJMS)[13]该量表是由郑全全、陈秋燕于2002年编制而成的一个他评问卷,主要用于评价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状况,包括23个条目,分别有行为(共8个条目)、认知(共7个条目)、情绪(共5个条目)、言语(共3个条目)4个维度分问卷,每个条目1~4级评分,各条目之和即为该问卷的总得分,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的检验,评分越高说明攻击状况越明显。
1.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均采用统一指导语,由研究人员向符合入组标准的学生介绍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基本方法,在征得受试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后,再向受试者说明问卷填写的方法和原则,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问卷填写,测试在研究人员和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监督下进行,约30 min内完成问卷。问卷当场完成并收回,并进行核查,对于不合格问卷进行剔除。其中FAD和FACESII-CV为自评问卷所以由学生自行完成,FACESII-CV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家庭情况填写;而QMPCASJMS为他评问卷,由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评定。
1.2.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其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验标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2.1 各量表评分情况 FAD总分为(22.12±4.98)分,各因子得分为:问题解决(12.12±2.82)分,沟通(18.08±4.05)分,角色(22.28±4.32)分,情感反应(12.92±3.05)分,情感介入(13.57±3.37)分,行为控制(19.66±3.59)分,总的家庭功能(22.12±4.98)分。FACESII-CV中亲密度得分为(70.83±10.93)分,适应性得分为(46.34±8.69)分。QMPCASJMS总分为(34.03±10.87)分,各因子得分为:行为(11.07±3.94)分,认知(10.28±3.57)分,情绪(7.92±2.83)分,言语(4.77±1.96)分。
2.2 QMPCASJMS与FAD、FACESII-CV的相关性分析 将QMPCASJM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分别与FAD各因子评分和FACESII-CV各因子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QMPCASJMS情绪因子与FAD问题解决因子无相关性外,QMPCASJM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与FAD各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FACESII-CV各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见表1。
表1QMPCASJMS与FAD、FACESII-CV的相关性分析(r)
因素行为认知情绪言语总分FAD 问题解决0.11∗0.12∗0.070.08∗0.11∗ 沟通0.13∗0.16∗0.11∗0.11∗0.15∗ 角色0.16∗0.18∗0.16∗0.11∗0.18∗ 情感反应0.17∗0.19∗0.16∗0.12∗0.18∗ 情感介入0.15∗0.16∗0.20∗0.16∗0.19∗ 行为控制0.13∗0.15∗0.10∗0.15∗0.13∗ 总的家庭功能0.17∗0.20∗0.16∗0.12∗0.19∗FACESII-CV 亲密度-0.13∗-0.18∗-0.11∗-0.09∗-0.15∗ 适应性-0.16∗-0.23∗-0.14∗-0.13∗-0.19∗
注:*P<0.05
3 讨论
目前,针对初中生攻击行为与家庭功能的研究较少。在本研究结果中,除QMPCASJMS情绪因子与FAD问题解决因子无相关性外,QMPCASJM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与FAD各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说明家庭功能状况越差,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越明显。当一个家庭处于家庭功能较差的状况时,常会出现诸如生活来源无法得到保证、日常营养提供无法满足个体需要、个人发展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家庭事务分工不明确且不能有效执行等问题,这样的不佳状况容易导致家庭成员长期处于一种自我压抑及高度内心焦虑、不安全感的心理状态。同时,不良的家庭功能状况与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当初中生处于这种状态下时,无法应用自身有限的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进行有效调节,这时则需要在家庭范围内寻求父母的协助,如果父母也比较缺乏解决具体家庭问题的应对能力时,就无法有效地帮助他们快速、健康地进行心理调节和重塑良好的家庭功能,从而导致他们长期处于一种较为严重的负性心理状况下,使其容易将攻击行为作为他们的特殊表达方式来发泄他们内心的负担、不良的情绪。另外,若父母无法经常应用良好的沟通方式向他们传递日常信息,父母面对生活事件时习惯性地采用过激的负性情绪来应对甚至应用一些行为或言语的攻击行为来处理日常家庭事务,容易导致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心理压力之下,这时如果父母对学生的这种特殊心理状况不够重视甚至过分忽略时,不但会加重他们的这种负性心理状况,还会使他们出现明显的“脱离感”“孤独感”“失落感”和“迷惑感”,加上他们对父母日常攻击性言语和行为以及情绪释放的盲目模仿,容易使他们在自身的日常言行中出现攻击性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QMPCASJM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与FACESII-CV各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说明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越差,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越明显。家庭是青少年的主要成长环境之一,作为初中生来讲,虽然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增强,社会、学校、老师的因素以及网络、电视等的影响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他们对于家庭的心理依赖仍然十分明显。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给予青少年学生足够的正性情感表达,甚至出现过多的责骂、抱怨、指责、批评时,很容易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无所适从的低落情绪,从而积攒出较多的不良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逆反等。然而,受限于他们所处的特殊阶段以及所具有的社会技能、适应功能等因素,其自我的心理疏泄和调节能力还比较有限,无法应用较为健康有效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不良情绪。与此同时,他们日常接触到的父母的一些言语和行为上的攻击性方式便会较为容易地被他们采用,体现为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攻击性行为。另外,当一般性生活事件出现并影响日常家庭秩序时,若家庭中无法快速、正性地对这种改变进行调节和适应时,他们便容易与父母一起陷入一种无法适从的不良适应状态,在这种特殊的状态下,他们极为容易模仿父母应对不良适应的行为模式如指责、抱怨、批评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等,从而导致他们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一结果提示,不佳的家庭氛围和状况是导致青少年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14~16]不谋而合,值得相关专业人员加强该方面的干预,也为家长进一步提高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敲响了警钟。
本研究证明,初中生攻击行为与其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状况和家庭功能状况有关,家庭亲密度、适应性较低以及家庭功能较差容易导致初中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也提示有关专业人员,一是可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对接,对有关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以家长为重点,在学校设置培训场所,定期针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开设“家庭课堂”,帮助家长、老师及早地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二是提高重视,做好筛查,当初中生所在家庭中出现了亲密度、适应性降低以及家庭功能较差的情况时,应充分警惕学生未来可能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三是针对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初中生进行相应干预时,可适当结合其所在家庭进行一些必要的改善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其攻击性行为的改善和好转提供一些正性的帮助;四是及早改善初中生家庭的亲密度、适应性以及家庭功能,重点针对家庭结构不合理的初中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预防,有效预防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五是进一步加强对初中生等青少年群体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尝试应用分子遗传学技术、脑部成像技术等先进医学手段,针对初中生等青少年群体攻击性行为开展攻击性分子基因、神经生理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便为初中生等青少年群体攻击性行为提供精准化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