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2019-08-22张为杏
张为杏
很多生活在农村、山区的农民进城务工,把孩子留在老家由老人照料,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留在家乡由亲戚或朋友照料的未成年人称为“留守儿童”[1]。生活条件艰苦、缺少父母陪伴,亲子关系疏远,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有的影响到成年,甚至终生。研究显示,不良生活经历、亲子关系的个体,可能更易导致抑郁的发生[2]。留守经历是一种不良生活经历,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其中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是重要方面,患者面对挫折或创伤等不良事件时应对能力下降,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功能[3]。本研究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心理韧性量表(RSCA)、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评定,比较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抑郁情绪、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差异,并分析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山东济宁、济南、内蒙古呼和浩特、四川成都、湖南邵阳等地选择了6所高校,每所高校随机发放100份问卷,共发放600份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550份,问卷回收率为91.7%,经筛选,有效问卷共456份,问卷有效率为82.9%。其中男生208名,女生248名;年龄18~24岁,平均(19.82±3.24)岁;大一74名,大二33名,大三85名,大四247名,大五17名;乡村256名,城镇200名;独生子女164名,非独生子女292名;有留守经历138名,无留守经历318名。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山东济宁、济南、内蒙古呼和浩特、四川成都、湖南邵阳等地选择了6所高校,每所高校随机选择1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人员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取得同意和合作,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在自愿条件下依照指导语独立完成问卷。对所有问卷回收,调查人员对问卷进行核对,剔除无效问卷,把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2 调查工具
1.2.2.1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4]由Connor和Davidson编制,包含25个条目,采用0~4(0从来不,4一直如此)5点计分,包括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等5个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好。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89,重测信度为0.87。
1.2.2.2 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y Scal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SCA)[5]由胡月琴、甘怡群编制,共有2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即1~5(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且有12题为反向计分,量表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5个维度。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85,重测信度0.83。
1.2.2.3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量表含有20个条目,按症状出现频度分4个等级:1~4(1没有或很少时间,4绝大多数或全部时间)。其中有10个项目为反向计分。量表直接所得分为粗分,可根据粗分标准分换算表转换为标准分,也可以直接使用粗分乘以1.25所得结果取整数获得标准分。本次研究中使用分数为标准分。
1.2.2.4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7]量表包含20个条目,按症状出现频度分4个等级:1~4(1没有或很少时间,4绝大多数或全部时间),含有5个反向计分条目。量表直接所得分为粗分,可根据粗分标准分换算表转换为标准分,也可直接应用粗分乘以1.25所得结果取整数取得标准分。本次研究中使用分数为标准分。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心理韧性和负性情绪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留守经历分组后,对不同性别被试的CD-RISC、RSCA、SDS、SAS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心理韧性与负性情绪的关系进行皮尔森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CD-RISC、RSCA评分比较 无留守经历大学生CD-RISC总分及忍受消极情绪、接受变化、控制因子分均高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P<0.05);无留守经历大学生RSCA总分及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维度评分均高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P<0.05)。见表1。
2.2 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SDS、SAS评分比较 无留守经历大学生SDS、SAS总分均低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P<0.05)。见表2。
表2 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情绪水平比较
2.3 有无留守经历男、女大学生CD-RISC、RSCA、SDS、SAS评分比较 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CD-RISC总分及忍受消极情绪、接受变化因子分和RSCA总分及目标专注、家庭支持维度评分均低于无留守经历女大学生得分(P<0.05),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SDS总分高于无留守经历女大学生得分(P<0.05)。见表3。有留守经历男大学生RSCA总分(t=-2.340,P<0.05)及目标专注(t=-2.176,P<0.05)、人际协助(t=-2.014,P<0.05)维度均低于无留守经历者,有留守经历男大学生SDS总分高于无留守经历男大学生(t=-3.465,P<0.05)。
表3 有无留守经历女大学生心理韧性和负性情绪水平比较
2.4 CD-RISC、RSCA评分与SDS、SA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对CD-RISC、RSCA总分及各因子分与SDS、SAS评分进行皮尔森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D-RISC、RSCA总分及各因子分与SDS、SAS总分均呈负相关(P<0.01)。见表4。
3 讨论
心理韧性是个体遭遇生活逆境、心理创伤、悲剧、威胁以及其他生活压力时的适应能力,即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用以克服生命威胁、追求自我实现、维持精神和谐等[8,9]。留守经历作为一种不良应激,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最根本的影响是对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心理韧性是一个重要指标。
表4 CD-RISC、RSCA评分与SDS、SA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r)
注:*P<0.01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CD-RISC总分及忍受消极情绪、接受变化、控制因子分均高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RSCA总分及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维度评分均高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由此可见,留守经历对于大学生在面对创伤、挫折、压力等负性刺激时对自我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控制能力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留守年龄多在14岁以下,正值儿童心身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在生活、起居、学习、教育等方面均需要父母照料,并且在自我发展、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存在烦恼和困惑。这个阶段的未成年人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及时参与其儿童重要成长阶段,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等老年人,隔代教育存在诸多弊端,观念陈旧、溺爱、对儿童监控能力有限,对儿童虽能够照顾衣食住行,但是忽视其心理健康,无法替代父母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8]。
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良好沟通等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良好的沟通与青少年自尊水平、心理健康等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等负性情绪呈负相关[10,11]。本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SDS和SAS总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更明显,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
同时,本研究发现,CD-RISC、RSCA总分及各因子分与SDS、SAS总分均呈负相关,即心理韧性越差则对负性情绪的控制、处理上也越差。有研究发现,在儿童的成长期间,父母对儿童关爱的缺少会使儿童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方式,并导致个体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12]。而儿童在留守期间,由于没有父母的直接照顾,甚至在寄养期间会受到不公平待遇,这些都会影响儿童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进而影响儿童在以后生活中的认知方式,出现负性思维,从而形成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13]。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儿童良好的心理韧性的形成。蔡石泉[9]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心理韧性与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存在负相关。这表明心理韧性好的大学生较少受负性情绪的困扰,而心理韧性越差,越易产生抑郁或焦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留守经历对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多个维度都有显著的影响,但在男生中仅RSCA总分及目标专注、人际协助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女生在事情处理以及情绪感知上更加敏感决定的,调查中所有大学生在目标专注维度有差异这一点需要留意,这说明留守经历可能会使学生无法长期专注于一个目标从而在获得学业、工作等成就上存在困难。男生在人际协助的差异可能来自留守时期未能与周围人建立亲密联系有关。而女生在家庭支持维度上存在的差异很可能来源于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思想,从而在女生的成长中对其的关注、支持较男生少。或者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女性对亲密关系、温馨家庭有更多需求,也使得女性更容易表现出依赖性,更需要家庭或他人的支持关心。留守女童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分离恰恰使其没能得到足够的支持,从而在家庭支持、忍受负性情绪和接受变化维度得分低于无留守经历女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关注,尤其是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应当积极关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和情绪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多举办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和积极的认知方式,降低留守经历对其成年后对负性事件应对能力的影响。可以通过鼓励亲子沟通、增进同学间人际关系、提倡互帮互助等举措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并减少负性情绪的困扰。通过提高大学生对负性事件的应对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和积极生活的心态[14,15]。
本研究仅仅针对有无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负性情绪进行比较研究,但考虑留守时间长短对心理韧性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未对具有留守经历人群进行更长期的随访观察,以便探究留守经历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韧性的长期影响,今后可以细化变量,设计更加严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