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联合用药治疗及远期效果评价
2019-08-22陈彦
陈 彦
(四川省武胜县中心镇卫生院,四川 广安 638400)
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中晚期的独有并发症。它的特点是临床上有瘙痒和黄疸,主要危害胎儿并导致围产期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组与胆汁酸升高和瘙痒相结合的遗传,环境,性激素和免疫相关的并发症。临床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不仅会导致胎儿早产,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甚至猝死,这是孕妇孕产妇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分娩后常消失,孕妇预后良好,但对妊娠结局有较大影响,可引起胎儿窘迫,早产,新生儿窒息,围产期死亡等等。怀孕至该疾病的最大风险是胎儿不可预测的猝死,这与病情的程度有关。该疾病有复发风险,分娩后可迅速消失。复发通常是由再次怀孕或口服雌激素避孕药引起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等。本研究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5月~2019年2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随机分组,参比组实施常规药物熊去氧胆酸治疗,联合组则实施常规药物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比较两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平均住院的平均时间、新生儿Apgar测评值、治疗前后孕妇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窘迫、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分析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联合用药治疗及远期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5月~2019年2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随机分组,其中,参比组初产妇以及经产妇分别31例和19例,22-38(25.66 4.42)岁。孕周31~37周,平均(34.22 2.41)周;病程3~28 d,平均(13.89 4.21)d。联合组初产妇以及经产妇分别32例和18例,22~37(25.21 4.56)岁。孕周31~38周,平均(34.21 2.57)周;病程3~28 d,平均(13.81 4.68)d。参比组、联合组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地塞米松、高渗葡萄糖、吸氧、维生素K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参比组实施常规药物熊去氧胆酸治疗,其中,每次给予0.25 g熊去氧胆酸进行口服,每天口服三次,治疗2周。
联合组则实施常规药物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在参比组的基础上给予腺苷蛋氨酸治疗,将0.5 g腺苷蛋氨酸混合250 mg浓度为5%葡萄糖注射液实施静脉滴注治疗,每天两次,治疗2周。
1.3 指标
比较两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平均住院的平均时间、新生儿Apgar测评值;治疗前后孕妇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窘迫、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
显效:瘙痒和黄疸等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有效:瘙痒和黄疸等症状体征改善50%以上,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改善;无效:瘙痒和黄疸等症状改善的程度低于50%。疗效=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1]。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16.0版本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数据进行卡方检验,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效果
联合组疗效更高,P<0.05。如表1。
表1 两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比较[n(%)]
2.2 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
治疗前参比组、联合组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比较,P>0.05;治疗后联合组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变化幅度更大,P<0.05。如表2。
表2 治疗前后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比较
表2 治疗前后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比较
组别 n 时期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 总胆汁酸(μ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 总胆红素(μmol/L)联合组 50 治疗前 125.13 26.91 37.25 7.28 147.13 26.91 23.25 3.28治疗后 38.56 3.21 10.19 2.50 45.56 5.21 8.19 1.50参比组 50 治疗前 126.14 6.58 37.22 7.18 147.14 26.58 23.22 3.18治疗后 68.72 4.53 18.14 4.12 70.72 5.34 14.14 2.11
2.3 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平均住院的平均时间、新生儿Apgar测评值
联合组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平均住院的平均时间、新生儿Apgar测评值和参比组比较有优势,P<0.05,联合组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平均住院的平均时间、新生儿Apgar测评值分别是3.46 1.79天、5.24 0.34天,9.34 0.56分,而参比组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平均住院的平均时间、新生儿Apgar测评值分别是4.78 2.02分、7.13 1.22分、9.01 0.12分。
2.4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窘迫、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
联合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窘迫、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和参比组比较更低,P<0.05,其中,参比组3例新生儿窒息、3例新生儿窘迫、2例早产以及2例剖宫产。联合组有1例新生儿窒息、1例新生儿窘迫。
3 讨 论
目前,虽然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孕妇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肝内胆汁酸代谢障碍,胆汁流出和反流阻塞。并进一步触发胆红素代谢异常和免疫功能的变化,发病后可对母婴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基于遗传易感性的体内雌激素升高有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机制可能是:妊娠期增加胆管通透性,出现雌激素代谢异常,Na+-K+-ATPase活性降低以及妊娠期间出现膜流动性变化,从而引起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研究显示,高浓度的胆汁酸可以增强绒毛膜羊膜的收缩,破坏胎儿的血液灌注,导致胎儿窘迫。目前,在临床实践中没有针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具体治疗,但治疗策略基于利胆,肝脏保护,改善母体症状,最大限度改善妊娠结局。腺苷蛋氨酸是在腺苷蛋氨酸的作用下由蛋氨酸和三磷酸腺苷产生的化合物。其细胞膜磷脂的甲基化有利于恢复细胞膜的流动性,钠泵,运输活性,促进胆汁排泄。它通过甲基化使儿茶酚雌激素失活,防止雌激素对胆汁和胆汁盐的不利影响,恢复肝脏中的Na+-K+-ATP酶活性,是促进胆汁分泌,预防胆汁淤积的关键过程;转硫生化过程是产生内源性解毒剂以改善肝细胞解毒功能的关键过程[2]。熊去氧胆酸和腺苷蛋氨酸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的肝功能。
本研究中,参比组实施常规药物熊去氧胆酸治疗,联合组则实施常规药物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平均住院的平均时间、新生儿Apgar测评值、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相比较参比组更好[3],P<0.05。联合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窘迫、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和参比组比较更低,P<0.05。
综上所述,为了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联合用药治疗及远期效果。我们随机选取了我院2017年5月~2019年2月诊治的100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参比组实施常规药物熊去氧胆酸治疗,联合组则实施常规药物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比较两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平均住院的平均时间、新生儿Apgar测评值;治疗前后孕妇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窘迫、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平均住院的平均时间、新生儿Apgar测评值、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相比较参比组更好,P<0.05。联合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窘迫、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和参比组比较更低,P<0.05。因此,常规药物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效果确切,可获得理想效果,改善妊娠结局以及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