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于“生长”,行在“课堂”

2019-08-21唐善

北方音乐 2019年13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音乐活动生长

唐善

【摘要】每个孩子都是充满生命潜能和成长力量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的小宇宙,都在按照自己的旋律快乐地运转着。音乐课堂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儿既有美育的熏陶,又有德育的渗透;既有音乐素养的浸润,又有文化素质的提升。本文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自主发展”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通过有效音乐教学活动,让儿童在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获得自然、真实、有力的生长。

【关键词】自然生长;音乐活动;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是个自然生长的状态,不必过于追求最后的完美呈现……”

在一次“同题异构”教研活动中,教研員这样一句点评深深触动了我,她说“课堂教学是个自然生长的状态,不必过于追求最后的完美呈现……”反观我们的音乐课堂,音乐表现大都局限于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设计中,孩子们最后按照老师的设计完美呈现才是检验本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笔者反思,当下,是否仅仅将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和技术,忽视了教学其实是一种促进学生生长的过程?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结合平时的外出学习做了以下思考。

一、以生活经验为起点,拉近与音乐的距离

“儿童将作为艺术活动的主人到艺术活动中去认识自己和表现自己”

回想现在的教育,总是与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可以看到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许多名教师的课堂里加入了新理念指导下的设计,但总感觉不自然,学生总在云雾里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效的教学不仅要有新理念的指引,更需要我们去了解我们的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怎样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使他们的音乐能力得以发展呢?

2017年10月“千课万人”中台湾慧琳姐姐的《当我们“拍”在一起》一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搭建平台完成了教学。一面小鼓,16张四色卡和一些常用的挂钩、勺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却使整节课充满着温馨的色彩。小鼓用来稳定节奏,加强的学生内心的恒拍感;挂钩、勺子用来展现节奏的变化,均匀的排列给学生更直观的规整感;四种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卡片分别代表着由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动作,每一次的位置变化,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整个过程生动有趣,学生愿意尝试、积极参与,使人沉浸,让人感动。正是因为她心中装着学生,一切以学生的经验为主导,才能让学生的眼神一秒钟都舍不得离开她,让学习成为了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当用生活经验激活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让孩子们带着真实的体验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时,便拉近了孩子们与音乐的距离。由此,孩子们获得的感悟将会更加深刻和灵动,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也会由此而更加丰富。

二、以音乐活动为纽带,找寻真实的生长起点

“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的听觉发展先于视觉发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知,提升人的艺术修养。作为音乐教师,应该通过深入地聆听,捕捉音乐的特性,结合教材上的背景资料,再根据孩子的学情,将材料进行组合并设置一些适合他们的活动。除了在音乐本体呈现的一些东西之外,还要关注对音乐形象的想象。

《赶花会》这一乐曲的欣赏对象为三年级的学生,进入小学以来,他们已有两年多的音乐学习经验,但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仍然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初听这首乐曲时,结合这首乐曲的舞蹈性,可能老师脑海里会浮现出一群跟着音乐舞蹈的小姑娘,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哼着音乐动起来。都是源自于对舞蹈的欣赏,或是对音乐本体的一些直观感受。

课堂上执教老师根据音乐的舞蹈特性,将这些心里想象的音乐形象,由专业化的舞蹈动作转化为亲民的、比较简易的踏步和拍腿,下放到课堂,转化为一个学生能够做到的,适合学生的活动。在引导学生解决变换拍子多出的两个音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适合他们的问题和音乐活动。

“用轻快的脚步跟着音乐走一走,仔细体会在问号处出现了几个音?”

带着问题听,让音乐驱动学生地学,大大减少了教师的给和带。听赏之初,只让三年级的孩子们跟着音乐踏步感受,由这两个音放大,让学生自己设计合适的动作表现,跟着音乐片段练习。

“这两个音的出现让音乐变得更活泼,更轻快了。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

此时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当他们能够正确地拍出来,然后顺应他们的能力,一点点逐渐地提升。

“再仔细听一听,音乐变长了,如果听到不一样的音乐,你可以停下脚步或用其他的方式表现。”

当学生完整听赏音乐的第一部分的时候,执教者没有兜圈子,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此时的音乐变长了,并明确提出要求:当听到不同的音乐时,可以停下脚步或者用其他的方式表现。这一难点的解决,由细逐步放大,层层递进。既符合三年级的学情又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知了乐曲变换拍子的难点,也鼓励了学生对音乐感觉的创造性表现。

常态课也好,展示课也罢,我们的音乐课不能只关注于歌曲(乐曲)所传递出来的音乐语言,而是要以这节课为立足点,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的基本素养,使得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得到延伸和发展,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以音乐课堂为阵地,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

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会忘记,我看了会记得,我做了才会理解。

在《小鞋匠》一课中,面对二年级的孩子,执教者利用实物(音乐凳)搭建台阶,抓住孩子主动思考的心理动机,巧妙解决了前三句旋律的上行模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自主发展。执教者边唱边往用音乐凳拼搭好的台阶上走,最后一句让学生感受后摆放音乐凳,学生将音乐凳摆出旋律向上的感觉。设想学生在看到音乐凳后的心理活动,他们会想:“咦?老师搬出音乐凳是要干什么?”也许在这样一个质疑过程中,一些已经走神的小脑袋就会被周围的疑问拉回到需要他们到达的地方。“老师居然一边唱一边站上去了,可是怎么唱到最后一句时,没有音乐凳了呢?还要让我们来排一排,要怎么排呢?”在他们迅速动脑以后,脑子里呈现的是老师刚才做的动作和哼唱的旋律,音乐和动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当他们内化这个联系,就会明白,原来老师往上走的这个指向性动作和哼唱的旋律是有发展上的关联的。最后要放好凳子,自然不在话下。

可以想象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心理过程后的心情和收获,在这个看、疑、思、动的内化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专注的,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感受了一次主动的、合作的,甚至是迫不急待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音乐实践活动,积累了感性的经验,理解了旋律的上行模进,让学习的过程看得见,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四、结语

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音乐课堂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自然生长的状态。每个孩子都是充满生命潜能和成长力量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并且都在按照自己的旋律快乐的运转着。知识的生长应该如同植物的生长一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顺势而行,自然生长。作为小学一线音乐教师,有责任用合适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不断促进他们音乐素养与音乐挑战之间的平衡,从而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自信、自尊和自我发展。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音乐活动生长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浅谈游戏教学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应用
在音乐活动中升华幼儿科学素养
创新音乐教育 同构艺术知识
《生长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