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追求实效性
2019-08-21黄信侠
黄信侠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并昭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但在实践与摸索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反思:难道我们的音乐课堂徒有其乐融融的氛围,却缺失明确的活动目标?徒有表面的积极参与,却缺失对音乐本体的真实体验和有效实践?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该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实效性,让音乐课既有乐(le)又有乐(yue)呢?
【关键词】实效性;文本解读;活动目标;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194-01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音乐课堂实效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文本解读准确,追求实效
要想上好一堂音乐课,只有准确地解读文本,深入挖掘音樂作品的表现力、牢牢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才能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方向,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实效。
比如本人曾听过一节试教课《迷人的火塘》,执教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觉得歌曲第二声部的准确进入以及正确演唱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于是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先请学生齐唱曲谱,待学生唱会后教师点击课件,像变魔术似的把旋律一分为二,变成二声部——
看见“乾坤大挪移”的学生,唱得更欢了!但在课中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这组练习对于学生后面二声部的学唱没有起到辅助作用;二是脱离具体的音乐情境进行的这组练习,情感缺失。
这首《迷人的火塘》,展示了侗家儿童围坐火塘边放歌抒怀的欢乐情景,特别是第二乐段二声部合唱部分,乐句旋律上扬,仿佛是火苗越烧越旺,欢乐的情绪也随之高涨,所以这首歌曲的教学必须始终在一种围着火塘载歌载舞的情境中去完成。一旦把教材分析透了,方法、形式等也会相应地水到渠成,在这位老师再一次执教时,二声部的教学借助模仿火苗的律动,不仅体验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而且解决了切分音保持时学生音高容易下滑的问题,并且形象地把第二声部比喻成下面的火苗,要支撑、衬托上面的火苗。
又如本人听过的《调皮的小闹钟》一课,执教教师给乐曲的主题旋律编了歌词——《闹钟之歌》,如下图:
乍一听,我们会被朗朗上口的旋律、可爱有趣的歌词所吸引,但本课的音乐主题是“调皮的小闹钟”,音乐哪里“调皮”了?我们多听几次音乐就会发现,乐曲用双响筒声模仿钟摆的走动声,开始很有规律,偶尔出现装饰音和切分节奏,在单调乏味的四分音符节奏中,出现了一种不安分的性格和幽默的情绪,原来这类似伴奏的音乐才是真正的“调皮”啊!
准确、到位的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这棵大树的根,教师只有深入解读音乐文本,从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读出作品的风格、情绪,有效教学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二、活动目标明确,追求实效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正夫说:“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是目标。”有了目标,我们的教学才有方向。
本人曾执教过一节公开课《新疆是个好地方》,由于第一次试教没有经验,一开始就在屏幕上展示新疆的风土人情。而十五分钟过去了,主角歌曲还未登场,由于学生聆听不够、体验不深、唱得过少以及实践不够,下课时三段歌曲还只唱了第一段。正确的教法应该是在开展活动前,教师要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一课题后应达到的学习成果,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经过反思,于是就有了第二稿:初听歌曲;用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夸新疆,新 疆 的 | 什 么| 亚 克 | 西 — |;学唱歌曲;用音乐箱模仿手鼓拍击典型节奏,为歌曲伴奏。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应紧紧围绕核心,切实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三、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生本课堂”应该立足于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生活经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音乐课堂还给学生,加强音乐审美体验,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闪烁的小星》这首歌学生耳熟能详,而当前《教师用书》上的教学基本要求显然不符合实际学情。本人听过一节《闪烁的小星》的区级公开课,执教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挖掘出别样的小星星:文静的小星星(慢速、中弱、连贯轻柔);调皮的小星星(短促、跳跃),用du模唱;星星狂欢曲,文静的和调皮的小星星一起狂欢(二部合唱);星星卡农(二部轮唱)。正是因为执教教师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赋予老歌新的活力,才会有最后那首独一无二的《星星变奏曲》(四个版本串一串)。
新课程实施开展以来,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也在不断地成长,经历了从摇摆逐渐走向平衡。音乐课堂不仅要营造一种积极活跃的气氛,更应达到明确的活动目的;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更要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才会更具实效,我们的新课程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年第2期、第3期.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