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录音技术参与下声乐课堂教学成果多样化改革思考
2019-08-21王素娟
王素娟
摘要:教学改革是学科进步的必然手段,优化教学改革的手段是声乐界同行都在践行的功课,对于教学过程的改革和研究各个学科不胜枚举,然而对于教学成果的多样化探索则鲜有人总结和尝试,对于声乐专业而言,其学科特殊性支撑了教学成果多样化的形成。
关键词:声乐教学成果;多样化;录音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120-02
一、现代录音技术参与下构建独立学院声乐课堂教学成果多样化模式思维
声乐教学成果多样化思维建立的过程需要现代化教学进程的积极配合,需要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建立学科发展思维。教育教学成果的多样化基于专业学科发展、学院师资、学生素质等多方面因素,诸如学校的硬件设备优劣,教师的自身素質、文化潜质、精神追求,学生的基本素养如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及发展需要等。本文着眼于保留传统特色以外,结合学生的生源质量,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兴趣,扬长避短,也是本着人力、物力、财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制定符合教学需求、切合独立学院实际的实施途径及方案。
录音艺术主要是指将自然界中存在和人们为了某些需求而创造的音响记录下来的一种现代科技手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大众化推广,不少声乐教师督促学生用便携录音的方式记录声音,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受益,而且确实行之有效地改善了声乐课堂学习的效果。但专业的声音需要专业的记录方式,在录音艺术的实践过程中,对声音记录及处理质量的要求都非常高,通过这种高标准,来有效地满足人们对音乐欣赏层面的各种需求。阶段性地让学生走进专业的录音棚,用最清晰和专业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声音成长历程,在录音的过程中,声乐教师也能发现自己教学的优势与劣势,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更科学、规范、合理,使声乐课堂的教学成果不仅仅有舞台演唱这一种形式,还有宝贵的音响资料,从而丰富了教学成果模式。
二、如何利用现代录音技术丰富声乐课堂教学成果
专业录音是为了完整地体验声音演绎成品,同时还包括体验适应不同形式的伴奏音响效果,体验声音通过电流以后所呈现的音色状态,既具有综合艺术性,也体现教育成果。但是在平时的声乐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录音技术来记录声音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规划。
1.录音学习的时间段把握。首先学生能自我感知学习中的不足,思想上要能够认识到录音的重要性,当然这种思想的建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也就要求声乐教师本身能意识到录音对声乐学习的影响。在声乐演唱业内一直有这样的说法——进棚录音一次相当于十节声乐课。诚然,我们不可能每完成一首作品都有机会进棚录音,但是可以采取阶段性的方式来完成。本文的总结以阶段性的学习为节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实地的研究,时间为一年,共两个学期,四次记录,学生从大学二年级或者大学三年级开始到第二个学期结束,分别在第一个学期的期中(约第8周)进行一次录音,学期末(约第17周)进行一次录音,第二个学期重复,分别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每次录音需要有专业声乐教师监棚,录制完成经过录音师的后期处理与混音形成成品,尽可能地做到少装饰,保持原有的状态。学生通过录音对比发现自身问题,促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对于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保留整个学习、变化、成长过程的点滴记录,从长远的角度发现学习的特点、自身演唱的特点、对作品把控能力的高低、自身更适合哪一个类型的作品的演唱等,同时用这样的方式随时提醒教师对教学方法做出合理适度的调整。
2.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的教学实践之所以会选择大学二年级或者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是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的。大一的学生新进入大学阶段,教学环境、生活状态都需要捋顺,与新的声乐教师的配合更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根据笔者作为声乐教师的多年教学实践,学生的适应期至少需要一个学期,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刚刚进入状态又迎来了4周左右的寒假,多少会间断学习,第二个学期才能正式进入正规的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然后才能体现和巩固老师的教学理念。而大四的学生也不建议选择的原因在于,大四上半学期已经是校外实习阶段,人心涣散,无法安静地学习研究,下半学期主要完成毕业论文创作。所以只有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是最合适的,而且,在大二和大三阶段的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和方向性要更清晰,劲头更足,更能和声乐教师配合完成自我提升,是最能体现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的人群。
3.作品类型的选择。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的声乐教师都会遵循声乐学科的审美培养要求,选择艺术性较高的、更有学术价值的作品让学生演唱,以古典艺术歌曲和咏叹调最为常见。然而,这类作品却并不能完全适应日常的演出所需,大众熟知度稍弱,且以钢琴伴奏形式居多,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演出需求。故而课题组在做教学成果多样化探索的过程中,大胆地使用电脑音乐伴奏的形式,使学生适应电声的伴奏,并且在演唱作品的类型上也选择适合本土演出市场需要的既具有艺术性又不乏欣赏性的作品,能够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大学所学能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大众审美,不落俗,也不失高雅。例如主旋律作品、音乐流动性较强的作品,或者对唱、表演性和舞台欣赏性较强的作品,这类作品既能体现演唱水平,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期待。我们的声乐专业学习不仅仅是阳春白雪的学习,更是适应社会的学习,对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讲就更讲究实用性的特点,那么录音的作品需要往这个方向靠拢。这类作品更适合锻炼学生的声音适应能力,经过笔者半年的两次阶段性的录音,这一类作品让学生很有演唱的欲望,能够把课堂所学应用其中,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教学成果模式,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及学科发展都有长久保存的意义。
4.合理利用录音技术的综合优势。相对于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来讲,录音技术的教学成果模式有着自身很多的优点:它具有无限反复性,这一优点尤其对于大学阶段演唱还不成熟的学生有巨大的魅力,原因在于不成熟的演唱在声音技巧和作品处理上的不稳定性表现突出;录音技术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可以根据作品选择不同的伴奏模式。例如,录制艺术性较强的声乐作品时可以选择钢琴伴奏或者较好的专业交响乐队形式,突出声音的清晰度,更注重声音的艺术性和专业性;而录制主旋律歌曲或者文艺性较强的作品时选择电声伴奏的形式,以便更好地烘托气氛。因为有了成品演唱成果,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也随之出现,所以我们要合理地利用录音成果。很难避免有学习者用录音音频去参加各类演出,从而达到极好的演出效果,但录音作品也像是一把双刃剑,客观地使用录音技术完善演唱技术会使演唱技术不断提高,而过多地利用录音技术去参加演出,就会“假唱”成瘾,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对录音过于依赖。应该合理地利用其优势改善声乐学习的历程,留存声音记忆,不可将其作为"骗人"的手段。总之,相对于录音技术的多样化教学成果,现有教学成果模式的优点在于考验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完整性的把握,更考验学生的舞台适应能力、演唱过程的临场应变能力,台上台下与钢琴艺术指导的协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果呈现模式,且这种模式的魅力在于呈现过程的真实性,反映了声乐艺术的核心美。缺点在于演唱过程的瞬间即逝性,而且过程的细节也无从记录,又或者记录不细致,学生每次通过考试得到的分数是一个临场发挥的状态,多少存在不稳定性的因素。
三、总结
我们在录音实践中发现,录制一段质量高的人声即便是比较先进的现代录音技术都是很难做到的。人声是通过人体的各个器官协调发出的声音,人声差异性非常大,音源的差异、艺术作品的题材不同、演唱形式的不同以及流派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影响录音的效果。本文提出的是在保持好现场演唱形式基础上的创新,通过录音技术加强和巩固学习,同时在不耽误各项基本练习的前提下,也丰富了教学成果的形式。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媛.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王强.现代录音技术对声乐学习和练习的意义[J].剧影月报,2015,(1).